第171章 婦女能頂半邊天

字數:3255   加入書籤

A+A-


    武英殿的家宴終於在略顯微妙的氣氛中結束。
    皇子皇孫們依序行禮告退,剛剛還人聲鼎沸的大殿迅速安靜下來。
    來自東大的大吊燈灑下明亮而柔和的光線,將殿內照得亮如白晝,也映出了朱元璋臉上那難以捉摸的疲憊。
    他沒有立刻起身,目光在留下的三人——太子朱棣、太孫朱高熾和王卓身上緩緩掃過,抬手示意內侍們都退到殿外。
    待殿門輕輕合攏,朱元璋身體微微後靠,視線首先定格在朱棣身上,沉默在空氣中蔓延了片刻,他才用一種低緩而異常清晰的語調開口:“老四,你這個太子的位置,咱給你擺正了。老二在倭國,算是安分了。老三這邊,咱也幫你敲打過了,逼著他簽了城下之盟,讓他能安心去戎洲替你,替大明開荒挖礦。咱能為你做的,也就是在你剛坐上這位子的時候,幫你把這些可能紮腳的刺,先捋一捋,壓一壓。”
    他話鋒微微一頓,那目光變得格外深沉,帶著一種跨越了單純父子關係的審視與托付:“咱不指望你們兄弟真能親密無間,隻盼著你將來……能記住咱今天的這番安排,善待你的這些兄弟,還有他們的後代。莫要讓後人指著脊梁骨,說我們老朱家盡出些手足相殘的醜事。”
    朱棣立刻離席,毫不猶豫地跪倒在地,臉色是前所未有的鄭重。他迎著朱元璋的目光,聲音堅定:“兒臣叩謝父皇為兒臣思慮周詳,苦心安排!兒臣在此對天立誓,將來必謹記父皇今日教誨,必定善待宗室,友愛兄弟,庇護子侄,絕不行骨肉相殘之事,必使我大明皇室成為天下表率!”他的誓言在空曠而安靜的大殿裏顯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默默聽著,臉上嚴峻的線條似乎柔和了一分,他擺了擺手:“記住就好,起來吧。”
    一直安靜旁觀的王卓,覺得此時應該說點什麽來緩和一下這過於沉重的氛圍,便上前一步,微笑著說道:“陛下深謀遠慮,用心良苦。太子殿下向來仁厚,有陛下垂範,將來必定能成為一代明君,與諸位親王殿下兄友弟恭,成就一段青史佳話。”
    沒想到,朱元璋聞言,眼皮一翻,視線銳利地轉向王卓,帶著幾分毫不掩飾的“揭穿”意味,哼道:“哼!你小子,少在咱麵前耍這套花腔!你和老四前兩日在東宮唱的那出雙簧,一個扮白臉狠命壓價,一個裝好人暗中遞話,真當咱老糊塗了,看不出來?聯合起來坑你三舅兄,還好意思在這兒說什麽兄友弟恭?哼哼……”
    王卓臉上那點笑容瞬間僵住,像是被戳破了的氣球,趕緊低下頭,摸著鼻子訕訕不敢再言。
    這時,太孫朱高熾適時地向前邁了一小步,成功地將話題引開。
    他圓潤的臉上帶著與其年齡不符的沉穩與憂思,聲音清晰而平和:“皇爺爺,父王,請容孫兒稟奏。如今我大明疆域西抵漠北,東至倭國,南達舊港,不日又將增添戎洲萬裏沃野。加之各地工廠、礦山、鐵路建設方興未艾,孫兒深感,朝廷當下及未來麵臨的最大瓶頸,已非金銀錢糧,而是人,是受過基礎教化、通曉數理格致之學的人才。”
    他稍稍加重了語氣:“我們絕不能,也不應永遠依賴東大持續不斷地輸送專家和技術員。大規模、成體係地培養我大明自己的工匠、技師、工程師乃至管理人才,已是關乎國運、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朱元璋對自己這個聰慧仁厚的長孫向來極有耐心,甚至帶著尋常老人對隔輩人的慈愛。他端起溫熱的茶杯,語氣溫和:“嗯,咱的大孫能看到這一層,很好。說說看,你有什麽具體的想法?”
    朱高熾顯然對此事思慮已久,他條理分明地陳述道:“孫兒懇請皇爺爺與父王考慮,徹底改革我大明現行之教育取士製度。核心便是,仿效東大成功之經驗,在我大明全麵推行九年製義務教育。”
    他詳細解釋道:“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共同出資,在各省府州縣乃至人口稠密之鄉鎮,普遍設立官辦學堂,免去所有學雜費用,並立法強製要求所有適齡孩童,無論出身貧富,亦不論男女,必須入學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所學內容,亦不當再局限於經史子集。”朱高熾繼續闡述,“應參照東大學製,設立國學涵蓋識字、文法、曆史)、數學、自然科學初步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 等實用科目。九年之後,擇優者進入更深入的高級中學研習,其中的佼佼者,再考入分門別類的大學堂或專門學院進行深造。”
    他最後拋出了與科舉銜接的關鍵一環:“與此同時,必須改革科舉取士之標準。今後,八股文章可保留作為選拔文史官員之一途,但絕非唯一。凡高級中學畢業之學子,朝廷需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考核並安排他們進入各級衙門、工礦擔任基層吏員或技術人員;而大學畢業之優秀人才,則可經考核後,直接授予相應官身品秩。如此,方能打通人才上升之途,從根本上提升我大明全體子民的綜合素質,為帝國千秋基業奠定最堅實之根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計劃無疑是宏大且具有顛覆性的。朱棣在一旁聽著,先是驚訝於兒子的遠見卓識,隨即眉頭便習慣性地蹙了起來,他看向朱高熾,提出了非常現實的顧慮:“高熾,此議誌向高遠,若能成行,自是功在千秋。然則,施行起來,阻力何其巨大?莫說女子若大學畢業亦能授官,單就這男女同校共學一事,便足以讓那些恪守古禮的士紳官吏們炸開鍋,引經據典地上書反對了。”
    王卓見朱棣提出反對,而朱高熾一時沉吟,便再次抬起頭,語氣誠懇而有力地支持道:“太子殿下所慮,乃是現實情理。然臣以為,太孫殿下此策,正是為了打破這僵化的情理,為我大明開創萬世新局。古人雲,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一位明事理、有學識的母親,對於子女的早期啟蒙和品格塑造,至關重要。”
    “古有孟母三遷,斷機教子,方有亞聖;嶽母刺字,勵子忠義,乃成武穆。若天下女子大多目不識丁,渾渾噩噩,又如何能培育出明理、健康、智慧的下一代?女子受教育,關乎我大明未來數十年之國力根基!”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沉吟的朱棣,最終落回似乎在靜靜傾聽的朱元璋身上,擲地有聲地總結道:“更何況,如今我大明各處工坊、醫院、乃至新興的電報局中,已可見女子身影,她們做事細致耐心,絲毫不遜於男子。未來國家建設,正需人盡其才,地盡其利。東大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號,說得極好——婦女能頂半邊天! 此言,絕非虛妄啊!”
    “婦女能頂半邊天……”朱元璋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溫熱的茶杯壁,輕聲重複了一遍這七個字。他的臉上看不出是讚同還是反對,沒有驚訝,也沒有喜悅,隻是一種深不見底的平靜。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