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婉守後方,靜默支持

字數:6157   加入書籤

A+A-


    消息極其簡短,卻字字驚心:“押解王弼之官差隊副,昨夜酒後失言,炫耀橫財,疑被錦衣衛暗樁所聞。該隊明日即將啟程。危!”
    林霄看到這紙條,眼前猛地一黑,幾乎暈厥!
    怕什麽來什麽!
    他千算萬算,叮囑了又叮囑,一定要找可靠、嘴嚴的人!沒想到還是出了紕漏!一個押解流犯的低級隊副,竟然如此蠢笨,酒後失言!而且還可能被錦衣衛的暗樁聽了去!
    錦衣衛無孔不入,一旦他們對這支押解隊伍產生了懷疑,沿途必然會嚴密監視!甚至可能直接插手!那他之前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冒險,不僅將付諸東流,更會立刻引火燒身!一旦錦衣衛順藤摸瓜…
    “蠢貨!該死的蠢貨!”林霄氣得渾身發抖,恨不得立刻掐死那個壞事的隊副。
    但憤怒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而是必須立刻進行危機處理!必須在錦衣衛真正采取行動之前,彌補這個漏洞!
    怎麽辦?
    立刻通知“駝爺”放棄這條線,切斷所有聯係?那王弼在路上必死無疑,之前的努力全白費。
    派人去滅口那個隊副?風險更大,幾乎等於直接告訴錦衣衛此地無銀三百兩。
    時間緊迫,必須在今夜做出決斷!
    林霄在屋裏如同困獸般來回踱步,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運轉。一個個方案被提出,又被否決。冷汗再次浸濕了他的衣衫。
    最終,一個極其大膽、險中求勝的計劃,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形——既然無法消除懷疑,那就利用這個懷疑,製造另一個“真相”!
    他立刻鋪紙研墨,以最快速度寫下新的指令,字跡因急促而略顯潦草,但意思無比清晰:
    “緊急:立刻散播謠言,稱那隊副所炫耀之橫財,實為都察院某禦史,隱去韓宜可之名,但暗示其剛正背景所派暗探所贈,意在令其沿途‘善待’王弼,實為暗中記錄其是否仍有怨望之言、或有無同黨試圖接觸,以期深挖藍黨餘孽!務必將此謠言巧妙傳入今日聽聞其酒後失言的那些人耳中,尤其是可能存在的錦衣衛暗樁耳中!要快!在其啟程前!”
    這是一個移花接木、禍水東引之計!既然賄賂之事可能暴露,那就將其扭曲成“都察院禦史為查案而進行的暗中調查”!這符合邏輯,也能解釋為何會給錢,甚至能迎合錦衣衛和皇帝深挖餘孽的心理!如此一來,那個隊副的“橫財”就有了一個看似合理的、對錦衣衛來說甚至可能是“友軍”的解釋!而都察院背景的暗示,也能讓錦衣衛在插手前有所顧忌,畢竟體係不同。
    此舉無疑是將風險部分轉嫁到了都察院,甚至隱隱指向了韓宜可,極其不厚道,但這是林霄在短時間內能想到的、唯一可能化解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的辦法!他隻能在心中對韓宜可說聲抱歉了。
    指令通過最緊急的渠道發出。林霄一夜未眠,心如油煎,等待著命運的回響。
    第二天午後,最新的消息傳來,字裏行間都透著驚險:“謠言已散。錦衣衛似有人至押解隊詢問,隊副依計改口,稱乃都察院暗探所為。錦衣衛將信將疑,未再深究,但料會加派暗哨隨行監視。險過剃頭!”
    讀罷,林霄長長地、長長地籲了一口氣,整個人虛脫般癱倒在椅子上,仿佛剛從水裏撈出來,連動一根手指的力氣都沒有了。
    又渡過一劫。
    但王弼的流放之路,注定將在一片嚴密的監視中進行。他原先計劃的任何中途接應或“偷梁換柱”的可能性,幾乎被徹底堵死。
    前途,依舊一片艱難。
    每一次看似成功的進展,背後都是數不盡的險象環生和急智掙紮。
    經曆了一連串險象環生、幾乎將心神繃斷的危機後,林霄如同被暴雨衝刷過的孤鳥,羽毛淩亂,精疲力竭。他縮在自己那間簡陋的小院裏,足有數日未曾外出,除了點卯應值,便將自己徹底封閉起來。
    翰林院中關於藍玉案的恐怖傳聞依舊甚囂塵上,每一個新被投入詔獄的名字都引來一陣壓抑的驚呼和更深的恐懼。林霄混跡其中,完美地扮演著一個被天威雷霆嚇破了膽、終日惶惶的小官形象,唯有回到這方寸之地,那強撐的鎮定才會徹底瓦解,露出深藏的疲憊與後怕。
    韓宜可的警告言猶在耳,錦衣衛的冰冷目光仿佛仍在背後逡巡。那個押解王弼的隊副酒後失言引發的風波,雖然憑借急智勉強搪塞過去,但其帶來的陰影卻久久不散。他知道,自己之前的行動已然留下了過多的痕跡,就像在雪地上行走,無論如何小心,終究會留下腳印。此刻,任何一絲不必要的舉動,都可能引來滅頂之災。
    “必須靜默。”他對自己說,聲音沙啞而幹澀。他強迫自己暫停了幾乎所有主動的聯係。給“駝爺”和瓊州方向的指令變得極其稀少,且內容高度簡化和加密,隻保留最核心的信息傳遞,頻率也降到最低。他如同一隻受驚的鼴鼠,深深潛入地底,屏息凝神,等待著外界最猛烈的風暴過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徹底的靜默帶來的並非安寧,而是更深的焦慮。王弼、俞通源等人的流放隊伍已經離京,踏上了前往瓊州的漫漫長路。沿途情況如何?錦衣衛的暗哨是否如影隨形?“駝爺”打通的關係能否在嚴密監視下依舊起到些許作用?所有這些,他都無法及時得知,更無法幹預。他隻能被動地等待消息,這種感覺如同鈍刀割肉,煎熬無比。
    就在他幾乎要被這種孤立無援的焦慮吞噬時,一方素雅的信箋,如同穿過厚重陰雲的一縷微光,悄然送到了他的案頭。
    信箋是通過翰林院一位與蘇家略有交情的老翰林轉交的,理由是其女蘇婉近日習字,臨摹了幾篇前人小楷,想請“精於書法”的林典簿代為品評指正。理由冠冕堂皇,合乎情理,在這敏感時期,也未引起任何人的特別注意。
    林霄接過那疊散發著淡淡墨香和一絲不易察覺的蘭花香氣的宣紙時,手指竟有些微微顫抖。他屏退旁人,回到自己的值房,迫不及待地展開。
    映入眼簾的,確實是幾幅娟秀工整的臨帖,筆力雖略顯稚嫩,但結構端正,可見書寫者的用心。然而,林霄的目光卻迅速越過了這些表麵文章,落在了字裏行間那些極其細微的、幾乎難以察覺的標記上——某個字的筆畫刻意拉長,另一處的墨跡稍顯凝滯,還有一處看似無意的飛白…這些,都是他與蘇婉之間早已約定好的、極其隱秘的暗號。
    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幾分,指尖小心翼翼地循著那些標記,在另一張空白的紙上,將對應的字詞逐一寫下。很快,一段簡短卻信息量巨大的密文呈現在眼前:
    “父言:王隊已離京,沿途有緹騎暗隨,然未有異動。俞隊亦發,路線稍異。聞宮中於流放之事,似暫無深究意。另,北疆偶有異動,帝心關注或轉。妾安,勿念。保重。”
    文字簡潔,卻像一股溫潤的泉水,瞬間滋潤了林霄幾近幹涸焦灼的心田。
    王弼的隊伍已經出發,雖有錦衣衛暗哨跟隨,但暫時沒有采取異常行動。俞通源的隊伍也出發了,走了另一條路線。這是最重要的信息,意味著人還活著,計劃最艱難的第一步暫時穩住了。
    “宮中於流放之事,似暫無深究意。”——這無疑是蘇婉通過其父的某些人脈,或是從其他交好的官宦女眷那裏旁敲側擊得來的風聲!這比任何安慰都更讓林霄安心。隻要朱元璋的目光不再死死盯著這幾個“流放犯”,後續的操作空間就會大上許多。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北疆偶有異動,帝心關注或轉”這一句。這顯然是蘇婉或其父從某種高層渠道捕捉到的微妙信號。或許是北元殘餘勢力的小規模騷擾,或許是某個藩王的邊防動作引起了應天的注意…無論具體為何,都意味著朱元璋那無處不在、令人窒息的壓力,可能會被吸引開一部分。這對林霄而言,無疑是喘息之機。
    最後那句“妾安,勿念。保重。”,則像是一雙溫柔而堅定的手,輕輕撫平了他連日來的驚悸與不安。
    她知道了。她一定是通過某種方式,隱約察覺到了他近期的困境與危險,或許是那日韓宜可突然找他,消息靈通的蘇家有所風聞;或許是他刻意減少外出、沉寂下來的異常舉動引起了她的擔憂。她沒有追問,沒有恐慌,更沒有試圖勸阻,而是用一種極其聰明且隱蔽的方式,為他送來了他最需要的情報和慰藉。
    這種無聲的理解和支持,遠比千言萬語更能給予他力量。
    林霄小心翼翼地將那幾張臨帖收好,放入貼身的衣袋裏,仿佛那是什麽稀世珍寶。胸腔中那股因孤軍奮戰而產生的冰冷孤寂感,悄然消散了不少。他知道,自己並非全然獨自一人。在風暴之外,有一雙清澈而智慧的眼睛,正默默地關注著他,並以她獨有的方式,為他守護著後方,提供著至關重要的支持。
    自那以後,這種隱秘的通信便斷斷續續地維持著。有時是幾幅新的臨帖,有時是一本看似尋常的書籍中某頁的特定標記,有時甚至隻是托人送來一盒點心,而點心的底層油紙上,會用極細的糖漿勾勒出暗號。
    通過這些渠道,林霄得以了解到更多外界不易察覺的動向:
    “聞刑部於流放文書歸檔有疑,然未深查。”暗示他之前冒險在刑部文書上做的手腳,可能引起了些許注意,但似乎被當成了尋常的文書疏漏或老吏的懈怠,並未上升到陰謀層麵。
    “近日京中暗流稍平,然緹騎四出未減。”告知他表麵風波似乎暫時平息,但錦衣衛的活動依舊頻繁,提醒他不可放鬆警惕。
    “有舊識女眷言,瓊州瘴癘,生民困苦。”這看似一句普通的感慨,實則是在驗證他之前選擇的流放地瓊州的情況,間接支持他“海外布局”的構想。
    每一條信息,都如同拚圖的一塊,幫助林霄在靜默蟄伏期間,依舊能相對清晰地把握外界的局勢,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後續計劃。蘇婉的情報並非每次都關乎核心機密,但往往能提供重要的旁證和背景信息,彌補了他因蟄伏而造成的信息盲區,讓他避免了因盲目猜測而可能產生的誤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重要的是,這種聯係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精神慰藉。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在風暴的另一端安靜地等待,理智地協助,這份悄然滋長的默契與情愫,成為了林霄在黑暗中前行時,內心一抹溫暖而明亮的光源。他不再像最初那樣惶惶不可終日,而是開始更冷靜地思考未來。
    他通過極其隱秘的方式,向蘇婉傳遞了簡單的回信,同樣加密在送還的“批注”過的臨帖或書籍中。內容同樣簡短:
    “信已收,甚安。風急,慎行,盼聚。”
    他告訴她自已安好,提醒她外界風急浪高,一切務必謹慎,最後表達了對未來相聚的期盼。沒有甜言蜜語,卻蘊含著深深的信賴與牽掛。
    在這段極度壓抑和危險的日子裏,兩人之間這種無聲的、充滿智慧的互動,形成了一種奇特而牢固的紐帶。他們仿佛暴風雨中兩隻彼此靠近、互相依偎取暖的鳥兒,用隻有對方才能理解的方式,傳遞著生存的信念和溫暖。
    林霄依舊深居簡出,在翰林院中扮演著那個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林典簿。但他內心的風暴正在逐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沉靜堅韌的力量。他知道,靜默是為了更好的蟄伏,而蘇婉在後方的靜默支持,則是他能夠安心蟄伏的最大保障。
    他開始利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間,更加係統地在腦海中完善他的“瓊州布局”。從蘇婉傳來的信息看,朱元璋對流放犯的注意力確實在減弱,加之北疆可能的牽製,這為後續操作提供了更有利的窗口期。他需要思考,如何在瓊州那荒蠻之地,建立起一個足夠隱蔽的據點,如何接應未來可能到達的“火種”,又如何利用海貿悄然積累力量…
    前路依舊漫長且布滿荊棘,但此刻的他,因為那份靜默而堅定的支持,內心變得更加沉穩和專注。蘇婉的存在,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弈者,在他無法落子的階段,默默為他守護著棋盤,讓他得以積蓄力量,等待下一次出手的時機。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