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以量子知識,論雷法之妙
字數:2551 加入書籤
張玄真的手指重重點在雷法圖譜的“昆侖氣脈”節點上,那處用朱砂畫著一個小小的雷紋,標注著“雷氣之源”。“你看這圖譜,”他聲音裏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古人說昆侖為天地之根,雷氣從昆侖起,沿九州脈絡流轉,與你說的‘氣脈節點’竟完全相合!隻是沒人說清這脈絡為何能傳雷氣,你這‘牽網’的比方,倒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
葉法善望著圖譜上縱橫交錯的線條,忽然想起量子力學中的“量子場”——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彌漫於整個空間,粒子則是場的激發態。這不正與“雷氣藏於天地,引之則成雷電”對應嗎?
“晚輩鬥膽再打個比方,”葉法善指著窗外雨後的天空,“天地間的雷氣,就像一片看不見的湖水,平時平靜無波;而我們的靈力,就像往湖裏扔的石子,石子落水,便會激起漣漪,漣漪擴散開,能讓遠處的水也跟著動。這漣漪,便是雷氣沿‘氣脈’傳播的痕跡。”
他頓了頓,盡量讓表述更貼近道法:“《清微丹訣》說‘雷乃氣之激’,這‘激’字用得極妙。就像那石子,扔得越準找對節點)、力氣越大靈力越足),漣漪就越廣,引來的雷氣就越多。若能找到氣脈的‘主幹道’,哪怕隻用一點靈力,也能引來滔天雷氣,這便是‘四兩撥千斤’的道理。”
張玄真聽得入了迷,竟忘了平日裏的威嚴,俯身湊近葉法善:“那‘氣脈’的‘主幹道’在哪?如何找?”
“晚輩以為,‘主幹道’便是天地陰陽交匯之處。”葉法善指著圖譜上的“南北極”標記,“冬至陰極陽生,北極雷氣最盛;夏至陽極陰生,南極雷氣最旺。就像人體的任督二脈,是氣血的主幹道,天地的雷氣主幹道,也該與節氣、方位相關。”
他想起現代地理學中的“地磁兩極”,雖與這裏的“南北極”概念不同,卻同樣是能量匯聚之地,便補充道:“道長院中的九根鐵柱,按九宮方位排列,想必就是在模擬天地氣脈的節點,銅線則是連接節點的‘脈絡’,這樣才能高效引雷氣。若將鐵柱再往南北兩極的方位微調寸許,引氣效果或許會更好。”
張玄真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對啊!老道總覺得鐵柱的位置差了點什麽,引雷時總有些滯澀,原來問題在這!”他當即喊來明虛道士,“去拿羅盤來,按葉道長說的,把正南和正北的鐵柱往極點方向挪三寸!”
明虛道士雖疑惑,卻不敢多問,連忙取來羅盤。張玄真親自指揮挪動鐵柱,當南北兩根鐵柱各挪三寸後,院中的銅線忽然輕輕顫動,頂端的銅鈴發出“叮鈴”一聲輕響,竟有細微的電光在銅線間一閃而過。
“成了!”張玄真哈哈大笑,笑得絡腮胡都抖了起來,“你這腦子,真是個寶貝!玄陽那家夥怎麽教出你這麽個徒弟?這雷氣引動的順暢感,比之前強了三成不止!”
葉法善心中暗自慶幸,幸好將量子場的概念轉化成了“氣脈湖泊”的比方,否則以張玄真的性子,怕是會斥之為“異端邪說”。他望著院中的鐵柱,忽然明白,無論用“氣脈”還是“量子場”來解釋,本質都是在探索能量的傳播規律,古人與今人,不過是走在同一條路上,用著不同的語言罷了。
張玄真拉著葉法善回到道堂,親手給他倒了杯茶,語氣前所未有地溫和:“法善,你這見解,讓老道幾十年的修行都通透了。從今日起,老道不把你當徒弟看,當道友!你有什麽想法盡管說,咱們一起琢磨這雷法的妙處!”
葉法善連忙起身行禮:“晚輩不敢當,能得道長指點,已是天大的機緣。”
“別謙虛!”張玄真擺擺手,指著桌上的《清微丹訣》,“你且說說,這‘雷氣入體’該怎麽練?按丹訣所說,需‘納雷氣於丹田,煉之為丹’,可雷氣剛猛,稍不注意就會傷了經脈,老道當年就吃了這虧,現在每逢陰雨天,肩膀還隱隱作痛。”
葉法善看著丹訣上的“納氣圖”,圖中雷氣如箭頭般直射丹田,忽然想起量子隧穿效應——粒子可以穿過原本無法逾越的勢壘。或許雷氣入體,並非強行灌入,而是像粒子隧穿一樣,找到經脈的“縫隙”滲透進去?
“晚輩以為,‘納雷氣’不可強納。”他指著圖中箭頭的角度,“雷氣剛猛,若直灌丹田,就像用硬弓射陶罐,罐必碎。不如讓雷氣‘斜入’,順著經脈的走向繞行,就像水流繞著石頭走,既進了丹田,又不傷經脈。”
他用手指在自己手臂上比劃:“比如從‘曲池穴’引雷氣入,先沿手陽明經走三寸,再轉入手太陰經,繞開肘部的‘少海穴’此處經脈脆弱),緩緩匯入丹田。這樣繞個彎,雷氣的剛猛之力便卸了大半,既能被丹田吸收,又不會傷脈。”
張玄真按他說的路線在自己手臂上摸索,越摸越覺得有理:“對啊!老道當年就是直來直去,雷氣在肘部衝撞,才傷了經脈!你這‘繞行’之法,簡直是點睛之筆!”他當即決定,“明日起,你隨我一同練‘雷氣入體’,咱們按你說的法子試試,定能成!”
窗外的陽光透過道堂的窗欞,照在《清微丹訣》的書頁上,“雷法之妙,在順不在逆”的字句仿佛在發光。葉法善知道,他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為這古老的雷法打開了一扇新的窗,而這扇窗後,或許藏著更廣闊的天地。
喜歡葉法善:以道鎮唐,力挫西域異教請大家收藏:()葉法善:以道鎮唐,力挫西域異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