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神仙八

字數:6044   加入書籤

A+A-


    1、丹砂誤我
    話說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承襲了父親淮南厲王劉長被廢黜後,文帝憐憫重新分封的爵位,成了淮南王。那時節,天家貴胄們無不沉溺聲色犬馬,唯他不同。劉安偏偏肯放下身段,禮賢下士,癡迷儒學與神秘莫測的方術,門下養著數千來自五湖四海的才俊。
    他親自主持編撰了《淮南子》內篇二十二卷,更秘藏了八篇《鴻寶》與三卷《萬畢》,洋洋灑灑十萬餘言,專論那玄之又玄的神仙之道與點石成金的黃白之術。漢武帝劉徹深覺這位叔父才學淵博,每每有重要詔書或給諸侯王的回信,必先召司馬相如等文豪潤色,最後還得劉安點頭才放心遣使送出。於是,那八個須眉皆白、宛如古鬆成精的老者,終於循著這赫赫之名,結伴來到了淮南王府門庭之前。“王爺有何心願?”為首老者聲如洪鍾,“吾等各有所長,風雨雲霧,不過一念之間——”話音未落,他袍袖微拂,庭院裏霎時風雷隱隱,細雨霏霏,雲霧憑空湧起遮蔽了日光。
    另一老者接口:“移山填海,伏虎降龍,驅策幽冥,亦非難事。”他伸指朝院中假山一點,那山石竟隆隆作響,緩緩沒入地底,緊接著,深泉湧出,旋又凍結成冰。更奇的是,遠處獸苑隱隱傳來龍吟虎嘯之聲。
    第三位含笑:“隱遁無形,化日光為永夜。”他身形一晃,竟似水波般原地消散,片刻又在回廊另一頭出現,如鬼似魅。忽而他抬手向天,朗朗乾坤驟然如墨染,驚得王府衛隊一片嘩然。
    第四位騰空而起,足下似有雲氣承托:“遨遊天地,咫尺千裏。”他身影在雲端幾個閃爍,竟已飄至城外大湖之上,踏浪如履平地,呼吸間又回到原地。
    第五位徑直走向熊熊燃燒的丹爐,探手入火中取出一塊赤紅銅錠:“水火不侵,寒暑無畏。”那銅錠在他手中滋滋作響,他卻安然無恙,爐火映著他平靜的臉,連汗珠也無一顆。
    第六位隨手摘下一片柳葉:“點化萬物,造化隨心。”葉在他掌心翻飛,頃刻化作一隻翠鳥,清鳴著飛上枝頭。他又向遠處池塘一指,水流驟然停滯,池中竟升起一座玲瓏亭閣。
    最後一位,默默取過丹爐旁廢棄的泥渣與鉛塊,置於掌心。眾人屏息注視,但見他掌心微光流轉,泥渣漸現金芒,鉛塊化作銀水,旋即又凝固成雪亮銀錠:“點鐵成金,騰雲升舉。”他托著金銀,周身雲氣繚繞,竟緩緩離地,懸於半空。
    劉安目睹這宛如天地法則在眼前重塑的一幕幕,震撼得無以複加。自此,他朝夕供奉酒肉,執弟子禮甚恭。八公也傾囊相授,將三十六卷《玉丹經》的奧秘盡數交付。劉安率門客日夜鑽研,耗費無數奇珍,眼看那能令人白日飛升的金丹即將煉成。仙緣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摘星鬥。
    然而淮南太子劉遷,卻是個好勇鬥狠的劍癡,自詡劍術天下無雙。一日,他與王府郎中雷被比劍,狂傲之下竟失手刺傷雷被。雷被驚懼交加,為避禍求活路,便想投身軍伍,遠赴邊疆。劉安惱怒雷被“叛逃”,斷然扣下其名籍。雷被求生無門,積怨深重,遂與早對劉安心存不滿的伍被密謀,羅織罪名,向長安告發劉安謀反!
    武帝震怒,派宗正持節查辦。黑雲壓城,王府上下人心惶惶。八公在丹室中歎息:“王爺,誣告者自有天道反噬,命不久矣。”話音方落,院外忽報宗正已至。眾人簇擁劉安避入密室,宗正遍尋不見王爺蹤跡,追問之下,王府仆役皆茫然搖頭,隻道王爺如煙消散。武帝聞奏,悵然若失,心頭疑雲密布,隨即嚴令酷吏張湯深究。最終,伍被、雷被以構陷親王的罪名被誅九族——正應了八公“誣人者滅”的斷言。
    塵埃落定,八公對劉安道:“王爺塵緣已了,仙鄉可待。”臨行之際,劉安憤恨難平:“此二賊構陷於我,可否誅之以平吾恨?”八公搖頭:“仙道貴生,螻蟻尚惜,何況人命?且其族已覆,天道昭昭,王爺何須再染塵埃?”劉安默然。
    他又問:“可否攜幾位至交同赴仙境,略作盤桓再返人間?”八公沉吟:“可,然不可逾五人。”劉安遂攜門客左吳、王眷、傅生等五人隨八公登雲而去。傳說他們抵達海外玄洲仙境,流連忘返,終究是仙境雖好,難舍紅塵牽絆,五人終究返回了人間。左吳後來寫下秘錄,提及劉安未能立即飛升天庭,仍在玄洲清修。
    當左吳等人重返人間,帶回了玄洲的雲霧氣息,那爐中煉成的金丹,最終靜靜躺在冰冷的玉匣裏,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仙道玄微,所求愈熾,執念愈深。淮南王劉安一生遍尋方外,禮敬奇人,眼看通天大道已在腳下鋪展,卻偏偏忽略了足下塵世間最尋常也最險惡的人心溝壑。他親手煉就了金丹,也親手為自己鍛造了枷鎖——對超脫的極致渴望,反成了困囿自身的樊籠,終令咫尺仙緣,化作鏡花水月。八公所言“仙去不欲害行蟲”,是慈悲,更是點醒:真正的超然物外,不在掌控雷霆呼風喚雨的神通,而在俯仰無愧、心無掛礙的清明。煉丹爐中的三昧真火,終究未能燒盡塵世紛擾,隻留下一縷青煙,幽幽訴說著一個道理:人若執著於登天,有時反忘了如何行走於大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金砂證道
    新野陰長生,生來便在雲端——漢皇後戚屬,金玉滿堂,鍾鳴鼎食。可這潑天富貴,少年偏不愛。他眼中隻映著另一道光:長生久視的仙家道術。
    聽聞馬鳴生懷揣度世真法,他毫不猶豫地踏上尋訪之路。終於得見真人,這位貴公子卻俯身執起了掃帚,心甘情願為馬鳴生奉茶掃地、擦拭鞋履,成了最恭謹的仆役。
    然而馬鳴生並不傳他仙法。十餘年晨昏,師徒所談盡是農桑稼穡、人間煙火。同來求道的十二人,熬不住這無望的磋磨,紛紛散去。唯有陰長生,晨掃夕奉,眉目間恭謹如初,毫無怨色。
    一日,馬鳴生眼中終於漾起笑意:“子心至誠,可傳大道。”遂攜他入青城深處。山風清冽,馬鳴生隨手掬起一捧黃土投入鼎中,烈火舔舐之下,那泥土竟在鼎內翻湧、凝結,最後赫然化作燦然真金!
    肅穆的祭壇前,西向而立,馬鳴生鄭重將《太清神丹經》授予陰長生。傳法畢,飄然而去,再無蹤跡。
    長生攜寶經歸家,閉門謝客,潛心合煉神丹。不知耗費多少日夜心血與奇珍異草,爐火純青時,丹成!光華流轉,異香滿室。他取過半劑金丹,仰首服下。
    刹那間,身體輕盈如羽,足下雲氣自生。未及服完剩下半劑,已覺天門洞開,一股不可抗拒的玄妙之力托舉著他,冉冉飛升,直入雲霄!
    位列仙班,長生並未遺世獨立。他反手煉就黃金十數萬斤,如陽光流淌人間,遍灑九州大地。貧者得金,病者獲助,相識與否,皆蒙其惠。更攜妻子,逍遙雲遊塵世三百餘載。所過之處,一門容顏不老,行跡飄然若仙。
    最終,在平都山東麓,霞光萬道。陰長生與家人含笑攜手,白日飛升,直入太清,唯留傳說在人間流轉。
    這故事裏藏著一顆真丹:世人所羨的終南捷徑,往往不過是腳下一步步的塵埃路。十餘載仆役生涯,掃的是地,磨的是心。當他人因無果而棄,唯他以恒心如錨,沉入時光深水,終觸到大道真金。
    那未服盡的半劑金丹,恰似天機一筆——仙緣不在全取,而在知止。陰長生升天後傾金濟世,更見真境界:得道非為獨享雲霄清冷,而是將天心化作暖陽,普惠蒼生泥濘。原來匍匐塵埃最深者,反能成就最輕盈的翱翔之姿。
    仙道不在丹爐裏,而在掃地的竹帚間,在惠人的一念間。
    3、爐火試真金
    東漢沛國書生張道陵,在太學裏把五經嚼得爛熟,忽然一日擲書長歎:“這些文字,救不得生死!”轉身就紮進了長生之術的迷霧裏。他得了黃帝“九鼎丹法”的殘卷,可那丹爐是個吞金獸——張家清寒,種田放牧又非所長,爐火眼看就要熄滅。
    聽說蜀地民風淳樸,山巒靈秀,他眼睛一亮,帶著弟子直奔蜀中,落腳在鵠鳴山。青燈黃卷,精思苦熬,二十四篇道書從他筆底流出,字字浸著心血。
    一日,山間忽起異象。千乘萬騎騰雲駕霧而來,金車玉蓋映得峰巒失色,龍虎為駕,仙氣浩蕩。有仙人自稱“柱下史”,有童子笑稱“東海小童”。眾仙之首將一卷《正一明威》道法授予張道陵。陵拜受之,頓覺靈台清明。
    得了真傳,張道陵下山濟世。他手到病除,百姓驚為天人,爭相拜入門下,弟子竟至數萬戶!他設“祭酒”如官吏,分層管理;立下規矩:弟子按戶輪流貢獻米糧布匹、紙筆柴薪,更得合力修橋補路——若有怠惰,則疾病纏身。一時間,蜀中道旁破敗的橋梁驛路煥然一新,濁水汙穢盡除。
    更奇的是,眾人常見張道陵在庭院中與賓客談笑風生,舉杯共飲。可他的真身,卻分明靜靜盤坐在後山蓮池中央!分身化影,從容若此。他治病救人,融合陰陽玄理,雖化裁古法,根本大道卻一脈相承;行氣服食,遵循的仍是仙家至理。
    他深知眾生根器深淺,常對滿座弟子直言:“俗念如蔓草,爾等未能斬斷塵緣,強求棄世飛升,不過鏡花水月。能習我行氣導引、房中養生之術,或得草木延年之方,活個數百春秋,已是造化。”那最核心的“九鼎丹法”要訣,他深藏匣中,隻悄悄傳給了大弟子王長:“將來必有一人,自東方來,當在正月七日正午抵達,得承此法。”並將此人形貌細細描繪。
    正月七日,日正當空。一個風塵仆仆的青年來到鵠鳴山門前,正是趙升。他並非從東方來,此前也從未與張道陵謀麵,可那形容樣貌,竟與預言絲毫無差!張道陵心中了然,麵上卻不動聲色,決意以七道險關,淬煉此子心誌真偽:
    一試辱罵閉門羹:趙升遠來求道,守門人拒不開門,百般辱罵。他露宿山野七日,毫無怨色,門終為之開。
    二試餓虎撲食:夜臥草舍,忽有猛虎撲入,撕裂其被褥,咆哮聲震屋瓦。趙升麵色如常,虎竟逡巡而去。
    三試赤金惑心:路遇遺金,同行者皆心動,唯趙升視若無睹:“非我之物,取之不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試美色蝕骨:荒郊野店,絕色女子夜叩房門,嬌聲求宿,百般挑逗。趙升端坐如鍾,心念不起,女子天明含恨而去。
    五試盜栽贓禍:市集突遭誣陷偷盜,趙升默然受綁,不辯一詞。失主尋回財物,羞愧謝罪,他亦無慍色。
    六試索命惡漢:凶徒索要弟子剛采的藥材,聲稱救命。趙升慨然予之,藥材卻被棄於汙渠——原來惡漢受命試探,趙升見藥被汙,隻歎一聲:“可惜了。”
    七試舍身懸崖:張道陵立於絕壁,指著崖底桃樹:“其果甚美,唯躍下可取。”眾弟子股栗不敢前。趙升排眾而出,縱身一躍!身形卻如落葉,被張道陵袍袖輕拂,托上雲端。再看崖下,哪有什麽桃樹,唯有雲海茫茫。
    七試皆過,心如赤金。張道陵再無保留,將《九鼎丹經》秘要盡傳趙升與王長。不久,他喚來二人:“蜀中鬼魅為禍,吾當親往誅之。你等隨行,亦可得大功德。”三人行至一處山崖,張道陵忽作痛苦狀,頹然倒地,頃刻“氣絕”。屍身迅速腐爛,蛆蟲蠕動,惡臭撲鼻。眾弟子驚駭悲泣,唯有趙升、王長神色肅穆,寸步不離,守候“屍骸”。
    七日七夜,腐臭漸消。忽見張道陵自雲中飄然而下,衣帶當風,神采更勝往昔。原來他早已服過半劑九鼎金丹,雖未飛升,已成地仙。此番假死,亦是最後一道考題。他對趙升、王長頷首微笑:“可教矣。”遂攜二人深入青城絕頂。
    三日後,眾弟子忽見舊居上空霞光萬道,張道陵與趙升、王長三人衣袂飄飄,白日衝天而起!弟子們仰首呆望,直至那身影徹底融入雲霄,唯餘山風浩蕩,仿佛在訴說:那丹爐中燒煉的,從來不隻是金石草木,更是百折不回的人心。張道陵七試趙升,正如鐵錘反複鍛打頑鐵——剝落的是虛榮、怯懦、貪婪與情欲的層層鏽跡,顯露的是對大道無偽的赤誠與信任。
    世人皆羨神仙術,卻不知爐火純青前,要經幾多冷眼與淬煉。張道陵分身坐於蓮池,真身待客庭前,早勘破形骸之虛妄;他以七試鑄心,更點明求道之真諦:最難的不是躍下懸崖那一瞬的勇氣,而是日複一日在平凡甚至屈辱中,持守那顆不為外物所轉的金剛之心。那衝天而去的身影,並非逃離人間,而是將紅塵萬丈,化作了最堅實的登天之階。
    喜歡太平廣記白話故事請大家收藏:()太平廣記白話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