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神仙二十六
字數:7624 加入書籤
1、葉法善
在江南處州鬆陽縣的翠穀間,流傳著一位奇人葉法善的故事。葉家祖籍南陽葉邑,世代修道,已有四代之久。他們秉持著救苦濟世的信念,默默修行,精通道法,尤其擅長以隱秘的善行和玄妙的符咒之術幫助世人。
葉法善的降生,便帶著不凡的色彩。他的母親劉氏,在一個尋常的白日小憩時,竟夢見一道璀璨的流星劃入她的口中。她下意識地吞了下去,醒來後便有了身孕。這胎懷了足足十五個月,葉法善才呱呱墜地。
童年的葉法善,就顯露出與常人不同的際遇。七歲那年,他不慎落入湍急的江水中,整整三年音訊全無!當焦急的父母最終尋回他,詢問這三年的去向時,年幼的葉法善平靜地說:“是一位身著青衣的仙童引領著我。他給我飲了天上的雲霞凝成的瓊漿,味道甘美無比,所以我就在仙境稍作停留了。”他甚至還提到,那青童曾帶他去朝拜了至高無上的太上老君,老君對他頷首微笑,似乎默許了他留在仙界的這段時光。
時光荏苒,葉法善長成了青年。他身材高大挺拔,麵容清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飽滿的額頭上,仿佛隱隱有兩個“午”字的紋路。他性情溫和純淨,如美玉般無瑕,從小就不沾葷腥。他常常獨自在幽靜的山室中靜修,或是漫步於茂密的森林澤畔,或是探訪雲霧繚繞的深山清泉。
從那次仙府奇遊歸來後,葉法善似乎天然通曉了驅使鬼神、役使精怪的法術。他選擇了家鄉附近一座名為卯酉山的清幽之地作為居所。通往他山居的小路旁,橫臥著一塊巨大的山石,如同攔路虎,人們每次經過都必須小心翼翼地繞個大彎。葉法善見此不變,微微一笑。他從容地取出一道朱砂繪製的符籙,口中念誦真言,輕輕往巨石上一貼。隻見那符籙閃過一道微光,頃刻之間,那龐然大物竟隆隆作響,仿佛被無形巨手抬起,輕飄飄地向遠處飛去,穩穩地落在不礙事的地方。原本崎嶇難行的山路,瞬間變得平坦通暢。目睹此景的鄉鄰們無不目瞪口呆,驚為天人,從此對這位年輕的修道者更加敬重。
葉法善的足跡踏遍括蒼山脈。一次,在白馬山的一個深邃石洞中靜坐時,他忽然感到洞內光華大盛。三位神人悄然現身,他們身著華美錦繡的衣袍,頭戴鑲嵌著明珠寶玉的冠冕,周身散發著神聖祥和的氣息。為首的神人開口,聲音如同清泉流淌,帶著無上的威嚴:“葉法善,我等奉太上道祖之命,特來向你傳達天機密旨。你本是天上太極宮紫微左……”
神人的話語在洞中回響,葉法善凝神靜聽,他明白,自己塵世的修行之路,又將迎來新的指引與使命。
葉法善的故事,如一顆墜入凡塵的星子,照亮了鬆陽的山穀,也映照著我們內心的可能。他吞下流星的奇遇、飲下雲漿的經曆,看似遙不可及的仙緣,卻根植於世代累積的善行與純粹的向道之心。那移開的巨石,不僅是山路的阻礙,更像是我們生命中橫亙的困難與局限。他的經曆告訴我們,內心的澄澈、持久的信念與對善的執著,或許正是我們凡人所能擁有的、最接近“仙術”的力量——它足以移開我們心中的頑石,通往更廣闊的天地。
時間到了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三月九日,括蒼山那三位華貴的神人再次降臨在葉法善麵前。這一次,他們的神情更加莊重,帶來的消息也更為驚人:“奉太上道祖之命,命你即刻出山,輔佐即將登基的睿宗皇帝和未來的開元聖主!此乃天命所托,不可再隱遁山林,辜負重任!”話音落下,神人便如雲霧般消散無蹤。
這番話在當時聽起來如同天方夜譚。因為此時,後來的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和玄宗李隆基本人都還隻是親王,遠未登上帝位,更別說“睿宗”、“開元”這樣的廟號和年號了。葉法善心中了然,這又是來自上天的預言。果然,同年八月,朝廷的詔書便送到了卯酉山,征召葉法善入京。
入京之後,曆史的車輪印證了神諭。葉法善親身經曆了平定韋後之亂、擁立相王李旦為睿宗皇帝,隨後又見證了年輕的李隆基玄宗)繼承大統。他成為了皇帝身邊重要的顧問,深得信任。無論是國家吉凶征兆,還是宮廷動靜,皇帝常常私下征詢他的意見。
有一次,吐蕃派使者進獻一個密封的寶函,態度神秘地說:“此函機密,請陛下務必親自開啟,萬不可讓他人知曉其中內容。”朝堂上一片寂靜,群臣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時,葉法善站了出來,聲音沉穩而清晰:“陛下,此函暗藏凶險,萬萬不可親啟!請讓吐蕃使者自己打開它。”玄宗對葉法善深信不疑,便依言命令吐蕃使者當殿開函。使者無奈,剛打開寶函,隻聽“嗖”的一聲,一支暗藏的弩箭激射而出,正中使者胸口,當場斃命!真相大白,果然是針對皇帝的毒計。葉法善的及時預警,避免了一場大禍。玄宗龍顏大悅,對他更加倚重,加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並讓他主持景龍觀注:景龍觀是當時長安著名道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葉法善的家族也聲名顯赫。祖父葉重精通術數,善於考召鬼神,在民間極有威望,被朝廷追諡為“有道先生”。父親葉慧明也被追贈為歙州刺史。功成名就後,葉法善請求皇帝將自己鬆陽的老宅改為道觀,賜名“淳和觀”,並得到了朝廷的全力支持。
時光流轉,到了開元初年一個元宵節的夜晚。長安城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玄宗皇帝為了觀賞最好的燈景,特意移駕到上陽宮的高處。宮廷禦用匠人毛順心果然了得,他搭建起三十多座巨大的彩樓,金箔翠羽、珍珠美玉點綴其間,流光溢彩。樓高足有五十丈約150米),微風拂過,懸掛的珠玉叮當作響,自成韻律。最絕的是燈組造型——栩栩如生的龍、鳳、螭無角龍)、豹,仿佛活了過來,騰躍舞動,巧奪天工。玄宗看得心花怒放,立刻派人悄悄請來葉法善,想讓他也欣賞這人間奇景。
葉法善站在彩樓下仰望片刻,平靜地說:“陛下這裏的燈影,確實壯麗無比。不過,今晚西涼府今甘肅武威一帶)的燈會,恐怕也不遑多讓。”
玄宗很是驚訝:“哦?法師最近去過西涼府?”
“正是,貧道剛從那邊回來,就接到陛下的急召了。”葉法善答道。
玄宗好奇心大起:“朕現在真想親眼去看看西涼府的燈會,法師可有辦法?”
“這有何難?”葉法善微微一笑,“請陛下閉上眼睛,務必記住,無論發生何事,切不可擅自睜開。否則,恐受驚嚇。”玄宗依言緊閉雙眼。葉法善輕輕一引,玄宗隻覺身體一輕,耳邊風聲呼嘯,仿佛瞬間騰空而起,直入雲霄!不過片刻,腳下又有了踏實的感覺。
“陛下,可以睜眼了。”葉法善的聲音傳來。
玄宗睜開眼,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他們竟已身處千裏之外的西涼府!放眼望去,連綿數十裏的燈海璀璨奪目,車水馬龍,遊人如織,士女雲集,一派繁華盛景。玄宗看得如癡如醉,連連讚歎:“果然名不虛傳!好一個西涼燈會!”
葉法善的京城生涯,是道術與智慧在權力中心綻放的光芒。他識破凶函的機敏,是洞悉人心險惡的慧眼;他神遊千裏的玄通,是超越凡俗的逍遙。然而,無論是守護帝王安危,還是遊曆人間盛景,那份“淳和”的本心,始終是他力量的源泉。真正的守護,未必是驚天動地的法術,更在於關鍵時刻的清醒與智慧;真正的逍遙,也不僅在於穿越時空的異能,更在於無論身處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都能持守內心的澄澈與從容。這份定力,才是穿越古今的“神通”。
葉法善在長安的聲望日隆。就在他帶玄宗神遊西涼看燈後不久,潞州今山西長治)官員送來急奏:八月十五那晚,潞州城上空忽然仙樂飄飄,天降金錢!玄宗一聽,這不正印證了葉法善那晚確實施展了通天神力嗎?皇帝和身邊的大臣們好奇心更盛,變著法子想試試葉法善的本事到底有多大。結果每一次試驗,葉法善的道術都展現得清清楚楚,毫無虛假幻象。玄宗對他越發敬重,禮遇有加。至於他那些呼風喚雨、召喚山神、烹製龍肉傳說中龍可入藥)、降服妖邪的種種神奇事跡,都詳細記錄在他的傳記裏,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
有一次,當朝宰相、燕國公張說去景龍觀拜訪葉法善。葉法善設宴款待。張說看看四周,問道:“法師,今日沒有別的客人了嗎?”葉法善笑道:“還有一位曲處士,長年隱居山林,性情謹慎木訥,就是特別愛喝酒,酒量還很大。”張說便請他出來相見。不一會兒,一個身高不足三尺約一米),腰圍卻有數圈那麽粗的怪人走了進來。他坐在下首,行禮的動作顯得笨拙樸實。酒上來後,這位曲處士來者不拒,杯杯見底,麵不改色。酒宴將散,張說正要告辭,葉法善突然拔劍而起,對著曲處士厲聲嗬斥:“整場下來,你毫無高論,隻知沉溺杯中之物,留你何用!”話音未落,劍光一閃,那曲處士應聲倒地,竟化作了一個巨大的酒槽“巨檠”)。原來這不過是個嗜酒的器物成精罷了。葉法善曾對門徒預言:“一百六十年後,會有道術超越我的人,來到卯酉山居住。”
葉法善不僅道法高深,更心懷慈悲。當初他還在四明山今浙江寧波境內)隱居時,曾幫助過一條被困的龍。龍族感念他的恩德,想要用海底的珍珠寶貝報答他。葉法善卻一概謝絕,隻是指著自己居住的陡峭山崖說:“這裏離水源太遠了,如果能為我引來一道清泉,就是最好的恩惠了。”當天夜裏,山中風雨大作。第二天清晨,人們驚訝地發現,山腳下神奇地出現了一圈石渠,清澈的泉水汩汩流淌,即便寒冬也不枯竭。直到今天,當地人還稱它為“天師渠”。
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那是唐高宗顯慶年間早於玄宗時期),葉法善奉旨前往天台山主持一場盛大的黃籙齋醮道教儀式)。他取道廣陵揚州),計劃第二天一早渡江前往瓜州。正值暮春時節,江邊風和日暖。渡口邊,船夫們泊好船等待明日開渡。這時,江邊突然出現了一黃一白兩位老者。黃衣老者對白衣老者說:“趁這閑暇,不如手談一局下圍棋)如何?”白衣老者欣然同意。隻見黃衣老者對著江麵虛空一招:“冥兒何在?”平靜的江麵突然分開,一個渾身濕漉漉、衣服卻滴水不沾的童子“滉童”)冒了出來。黃衣老者吩咐:“把棋局和坐席都拿來。”童子很快照辦,在沙灘上鋪好席子,擺好棋盤。兩位老者相對而坐,白衣老者笑著說:“老規矩,輸了的,明天請吃那個從北邊來的道士!”兩人相視大笑,隨即落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棋局持續了很久。最終,白衣老者投子認輸:“哎呀,你贏了!不過,希望你看在他是修道人份上,口下留情啊。”黃衣老者得意洋洋地站起身,竟踏著江水,慢慢消失在遠處的波濤中。船夫們聽得清清楚楚,嚇得魂飛魄散——這倆老妖怪,分明是要謀害明天渡江的葉法善啊!他們惶恐不安地等到天亮。
第二天,葉法善如期而至,準備渡江。船夫們戰戰兢兢地把昨晚的所見所聞告訴了他。葉法善聽完,神色平靜,隻是說:“無妨,啟程吧。”船行至江心,風浪突然大作,船隻劇烈搖晃,眼看就要傾覆!隻見葉法善不慌不忙,從懷中掏出兩道朱砂寫就的符籙,口中念念有詞,揮手將符投入洶湧的江水中。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符籙入水,如同定海神針,滔天巨浪瞬間平息。船安然渡過,抵達瓜州。
更令人震驚的是,就在瓜州岸邊幾裏外的沙灘上,人們發現了一條巨大的白魚!那魚身長足有百尺約三十米),腰圍數十圍,早已僵死。走近細看,魚頭上有一個深深的大洞,正汩汩流出粘稠的液體。船夫和附近的村民認出,這不正是昨天那黃衣老者的原形嗎?大家一擁而上,分割魚肉,附近村子的人竟吃了好幾個月才吃完。故事出自《集異記》及《仙傳拾遺》)
感悟:葉法善的一生,是道法通玄的傳奇,更是道心澄澈的寫照。他劍斬酒妖,顯霹靂手段;拒收珍寶,唯求一泓清泉,懷菩薩心腸;江中降妖,則顯濟世護生之誌。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源於內心的純粹與正直。能洞悉幻象如酒妖),能克製貪欲拒龍寶),能守護蒼生除魚怪),以道心駕馭神通,方能在天地間行穩致遠,留下如天師渠般澤被後世的清流。那份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慈悲,遠比任何法術更接近“道”的本質。
2、邢和璞:算盡天機的人
唐朝開元年間,長安城裏來了位奇人,名叫邢和璞。沒人知道他具體從哪兒來,多大年紀,隻知他精通道家方術,隨身總帶著一把六寸長的竹算籌。這把算籌,就是他窺探天機的鑰匙。
每當有人慕名前來求問吉凶,邢和璞便會拿出算籌。他神情專注,將竹片在床上縱橫排列,動用數百根,鋪滿一床。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竹片,在他眼中仿佛自有其運行的軌跡。布算完畢,他便能清晰地道出求問者的家宅禍福、前程官祿,甚至精準預言其壽命長短,每每應驗如神,令人驚歎。一時間,這位麵容清瘦、氣息沉靜據說他修煉服氣辟穀之術,偶爾才吃點丹藥)的邢先生,成了長安城最炙手可熱的人物。開元二十年他剛到京城,達官貴人們便蜂擁而至,他住所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傳說他不僅能為人“增壽”——延長既定的命數,甚至……還能讓死去的人活過來!
這個“活死人”的傳說,就發生在離長安不遠的一個叫白馬阪的地方。
邢和璞路過此地,順道去拜訪一位老友。誰知到了友人家門口,迎接他的不是故人,而是撕心裂肺的哭聲。友人的老母親悲痛欲絕地告訴他:兒子已經去世兩天了信宿,指兩夜),此刻正停屍在床。
白發人送黑發人,其痛何如?老母親淚流滿麵,拉著邢和璞的衣袖苦苦哀求:“先生!都說您有通天徹地之能,求求您,救救我兒吧!”
邢和璞看著悲痛欲絕的老人,沉默片刻,點了點頭。他走進停放屍體的房間,平靜地對老母親說:“請讓我單獨待一會兒,關好門,無論聽到什麽動靜,都不要進來。”
門被關上了。邢和璞走到床前,看著毫無生氣的友人。他沒有念咒,沒有畫符,隻是做了一件極其怪異的事:他將友人的屍體扶起靠在床頭,然後自己脫去外衣,掀開蓋在友人身上的被子,竟然躺在了屍體旁邊,蓋上同一床被子,挨著冰冷的身體,閉目睡下了!
時間一點點過去。守在門外的老母親心急如焚,裏麵卻一片死寂。不知過了多久,門開了。邢和璞走了出來,臉上帶著一絲疲憊,吩咐道:“準備些熱水吧。”
老母親滿懷希望地衝進去,看到的卻依然是兒子冰冷僵硬的屍體!她頓時癱軟在地,絕望的哭聲再次響起。
邢和璞眉頭緊鎖,喃喃自語道:“明明已經約定好了,為何失信?”他再次轉身回屋,對老母親說:“再等等,關好門。”門又一次被緊緊關上。
這次,門外的等待更加煎熬。老母親的心像被架在火上烤。終於,門再次打開。邢和璞這次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神色,說:“活了,進去看看吧。”
老母親跌跌撞撞撲到床前,隻見原本死去的兒子,胸口竟有了微弱的起伏,臉色也恢複了一絲紅潤!她顫抖著握住兒子的手,那手,是溫熱的!
“兒啊!兒啊!”她喜極而泣。
過了一會兒,兒子緩緩睜開了眼睛,眼神迷茫,仿佛剛從一場大夢中驚醒。他虛弱地問:“娘?我……我這是怎麽了?”
母親含淚問:“孩子,你剛才去哪兒了?到底發生了什麽?”
兒子臉上浮現出驚恐的神色,斷斷續續地說:“我……我好像被帶到了一個漆黑的地方,像牢房一樣……有凶神惡煞的人抓著我,不停地拷打審問,痛苦極了……就在我快撐不住的時候,忽然聽到外麵有人喊:‘大王有令,放他回去!’……然後……然後我就什麽都不知道了,再睜眼就看見您了……”
小小感悟:邢和璞的故事,像一把玄妙的竹算,撥動著我們對生死的敬畏與好奇。他布算如神,能增人壽,甚至挑戰死神的權柄。然而,那與亡者同眠的詭異一幕,以及冥府“約定”的曲折,又透露出天機莫測、陰司有律的深意。邢和璞的“神通”,或許並非簡單的起死回生,更像是在生死法則邊緣的一次艱難交涉。它提醒我們:生命自有其定數與尊嚴,對生當珍惜,對死當敬畏。那份穿透陰陽界限的力量,終究抵不過人間至情對奇跡的深切呼喚,以及生命本身所蘊含的、超越我們理解的韌性。
喜歡太平廣記白話故事請大家收藏:()太平廣記白話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