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神仙二十七
字數:11014 加入書籤
1、唐若山:塵緣未盡訪蓬萊
在盛唐開元年間,魯郡人唐若山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官宦,才華橫溢,在唐玄宗先天年間唐玄宗初年)就擔任過尚書郎這樣的要職,後來又接連管理過幾個政務繁重的大郡。到了開元中期,他被任命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在任上,他體恤百姓,施行仁政,政績斐然,聲名遠播,深受百姓愛戴。
然而,這位眾人眼中的好官,心底卻藏著一個熾熱的追求——長生之道。他對神仙方術的癡迷,幾乎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他的弟弟唐若水,是南嶽衡山上有名的道士,精通道家胎元穀神的修煉要訣,曾被皇帝召入皇宮內殿,但不久便懇求歸山,皇帝也恩準了。若山雖在朝為官,卻深受弟弟影響,對長生之術的向往比弟弟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論調任到哪裏做官,唐若山第一件事就是廣交方士,搜羅所謂的“爐鼎之客”煉丹術士)。哪怕對方本事平平,甚至招搖撞騙,他也一律以禮相待,奉為上賓。他的家財,為了供養這些方士和購買煉丹材料,幾乎散盡。每月的俸祿一到手,轉眼就投入了那口仿佛永遠填不滿的丹爐裏。金石丹藥的開銷,更是無法計算。到了晚年,這份癡迷越發深重,甚至動用了潤州府庫的官錢去購買煉丹藥材!下屬官員、親朋好友,甚至骨肉至親都苦苦相勸,說這是飲鴆止渴,會毀了他的清譽與前程。可唐若山像是著了魔,一概聽不進去。
就在他沉迷得最深時,潤州官衙外,來了一個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叟。他衣衫破舊,步履蹣跚,自稱精通長生不老之術,要求拜見刺史大人。守門的人看他那副風一吹就倒的衰老模樣,都忍不住嗤笑。然而,消息傳到唐若山耳中,他非但沒有輕視,反而立刻整肅衣冠,以最隆重的禮節將老叟迎入府中,奉為上賓。
老叟在府中一住就是一個多月。令人奇怪的是,他談論的內容,竟都與當時流行的金丹大藥、燒煉之法毫不相幹。唐若山博覽群書,對各種丹方秘訣、修煉歌訣、神仙圖譜都研究頗深,便主動向老叟請教。誰知老叟對他提到的那些“高深”方術,都表現得不屑一顧“蔑如”)。老叟更偏好談論一些看似簡單樸素的養生道理。唐若山雖感困惑,但敬重之心未減,依舊恭敬侍奉。
一天,老叟突然對唐若山說:“老夫在此叨擾多日,承蒙使君厚待,無以為報。我略通煉金化汞的小術,願為使君一試,所得薄利,聊表謝意,也助使君完成濟世安民之誌。” 唐若山一聽,喜出望外,立刻命人在府衙庭院中架起爐灶。老叟讓人抬來幾口巨大的鐵鍋,倒入滿滿的水銀,然後親自點火。他圍著爐灶緩緩踱步,口中念念有詞。
火焰熊熊燃燒了整整一天。傍晚時分,老叟忽然對唐若山說:“成了。不過,這金汞之氣猛烈,凡人靠近恐受其害,請使君及家眷速速登樓回避,萬不可偷看!” 唐若山不敢怠慢,連忙帶著家人登上附近的高樓。
他們剛上樓站定,隻聽庭院中傳來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轟隆!” 仿佛天崩地裂!整個官衙都隨之劇烈搖晃,濃煙滾滾衝天而起,遮蔽了半個天空!一股難以形容的焦糊惡臭彌漫開來。待煙塵稍散,唐若山心驚膽戰地向下望去,隻見庭院中一片狼藉:丹爐灶台早已炸得粉碎,磚石瓦礫遍地,哪裏還有半滴金子的影子?更可怕的是,那個神秘的老叟,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唐若山失魂落魄地走下樓梯,望著眼前的廢墟,想到多年心血、耗盡家財乃至挪用的官錢,竟換來如此結果,萬念俱灰,幾乎要昏死過去。就在這時,一個仆人匆匆跑來,遞給他一個小布包,說是在爆炸的瓦礫堆裏發現的,好像是老叟留下的。
唐若山顫抖著手打開布包,裏麵沒有金子,隻有幾樣東西:一張折疊的舊紙,上麵寫滿了奇異的文字符號似是天書道籙);九粒晶瑩剔透、如同粟米般大小的丹藥,散發著奇異的藥香;還有一把樣式古樸的青銅鑰匙,上麵刻著細密難辨的花紋。
布包裏還有一張小字條,上麵的字跡清奇飄逸:“欲求真道,貴在精誠。爐毀非禍,乃爾緣至。此丹可延壽,籙文啟心扉。鑰匙藏歸路,蓬萊待君期。若欲相尋,可於某月某日,攜此鑰匙至華陽川畔。”
唐若山捧著這幾樣東西,心中百感交集。爐毀金空的打擊是巨大的,但老叟留下的訊息又像黑暗中的一點微光。他忽然意識到,這老叟絕非尋常人物!那場驚天動地的爆炸,或許正是為他打破迷障!他不再執著於那些虛無縹緲的金丹,開始潛心研究那卷“天書”籙文。那九粒丹藥,他慎重地服下,果然覺得身體日益輕健,精神煥發,衰老的跡象似乎都延緩了。
轉眼到了老叟約定的日子。唐若山處理完緊要公務,安排好州事,僅帶著一名最信任的老仆,按照字條所示,悄悄來到華陽川華山之南的河穀地帶)一處僻靜的江岸邊。江上霧氣彌漫,四野寂靜。唐若山取出那把青銅鑰匙,握在掌心,心中默念。時間一點點流逝,眼看約定之時將至,江麵依舊空無一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仆有些焦慮:“主人,那老叟……會不會……” 唐若山卻異常平靜,眼神堅定地望著江霧深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
話音未落,濃霧深處,隱隱傳來欸乃的槳聲。一艘小船,如同從水墨畫中緩緩駛出,悄無聲息地停靠在岸邊。船頭立著一位老者,仙風道骨,鶴發童顏,目光炯炯有神,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正是那個“消失”的枯槁老叟!隻是此刻的他,神采奕奕,與當初判若兩人!
“使君信人,果然精誠未改。”老叟笑道,“老夫乃蓬萊仙山司藥之官,昔日化身老朽,遊戲人間,隻為點化有緣。見使君雖迷於金石,然心慕大道,惠澤百姓,根基深厚,故設爐毀之局,斷爾塵俗妄念。今道緣成熟,特來相迎,共赴仙島。”
唐若山心中再無懷疑,激動萬分。他回頭對老仆說:“我今隨仙長而去,歸期未定。你且回潤州,告知我兒及僚屬,就說我偶感山野之趣,尋幽訪勝去了,不必掛念。州中事務,自有章程。” 說罷,將刺史印綬鄭重交給老仆。
老仆含淚叩拜。唐若山再無留戀,一步踏上仙舟。小船旋即掉頭,輕盈地滑入濃霧之中,瞬間消失不見。
數日後,老仆回到潤州,向唐若山的家人和僚屬稟報了主人“尋幽訪勝”的消息,並交還了印綬。起初大家隻道是刺史大人一時興起,但過了十天半月,音訊全無,漸漸覺得蹊蹺。派人去華陽川附近尋找,隻在那處江岸的礁石縫隙裏,找到了唐若山當日穿的一雙官靴,人卻如同人間蒸發。潤州百姓聞之,無不驚異歎息,這才明白刺史大人並非凡人,而是得道成仙去了。此事轟動一時,成為開元年間的一樁仙道奇談。
感悟:唐若山的求仙路,始於對長生的執著,甚至不惜代價,迷失方向。然而,蓬萊仙官的“點化”並非賜予丹藥,而是用一場爆炸驚醒夢中人——爐毀金空,方見真心。真正的“道緣”,根植於惠澤蒼生的功德與矢誌不渝的精誠。他最終放下官印,卻並非逃避塵世;仙島逍遙,亦不忘人間責任囑托州事)。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超凡入聖的機緣,往往藏在濟世利民的實踐中;而真正的超脫,不在於舍棄人間,而在於功行圓滿後的心靈自由。那份對信念的“精誠”,才是叩開仙凡之門的鑰匙。
2、司命君:破衣藏仙骨
在唐朝民間,流傳著一位名叫司命君的神仙人物。他的故事,始於一個看似平凡的童年。
唐元瑰記得很清楚,司命君是他幼時的同窗好友。那時的司命君,家世就透著不凡。元瑰常去他家玩耍,總見其家中晨昏香燭不熄,供奉虔誠。他的家人尤其信奉道教,早晚誦念《高上消災經》和《老君枕中經》。奇異的是,每當誦經之時,庭院裏常會莫名飄起奇異的香氣,天邊湧來祥瑞的雲霞,將小小的宅院籠罩在一片氤氳仙氣之中。
司命君的母親曾告訴元瑰一個奇異的夢:在懷他之前,夢見漫天都是身高丈餘的天人,旌旗招展,華蓋如雲,遮蔽了整個家宅。一道金黃色的光芒從天而降,籠罩在她身上,讓她通體如鍍金輝。不久,她便懷上了這個孩子。司命君出生時便與眾不同,一落地就睜著烏溜溜的大眼睛,咧著小嘴,仿佛在對著這世界微笑。他自小聰慧過人,讀書誦經,悟性極高,連元瑰這個公認的才子也自歎不如。
然而,就在司命君十五六歲,少年風華正茂之時,他卻突然失蹤了。沒有告別,沒有征兆,如同人間蒸發。家人遍尋不著,隻能猜測,這個天賦異稟的少年,大概是遊曆天下,尋仙訪道去了。沒人知道他拜了誰為師,又學到了怎樣通天徹地的神仙法門。時光荏苒,一晃多年過去,關於這位童年夥伴的記憶,在元瑰心中也漸漸淡去,隻餘下一些關於祥雲奇香和那個出生微笑的模糊片段。
轉眼到了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此時的大唐,剛剛經曆了安史之亂的浩劫,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唐元瑰已官至禦史,身負重任,被任命為河南道采訪使,巡查地方,安撫民生。這一日,他的車馬儀仗行至鄭州郊外。
時值深秋,草木蕭瑟。元瑰在車中閉目養神,忽聞車外隨從一陣騷動。他掀開車簾望去,隻見路邊站著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的乞丐模樣的人。那人身形佝僂,滿麵風霜,形容枯槁憔悴,在秋風中瑟瑟發抖。然而,當那人抬起渾濁的眼睛,與元瑰四目相對時,元瑰的心猛地一跳——那雙眼睛深處,依稀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熟悉感,一種穿透歲月塵埃的清澈!
“元瑰兄?” 那乞丐般的人試探著開口,聲音沙啞,卻帶著一絲舊日的溫潤。
“你是……司命君?!” 元瑰失聲驚呼,急忙下車。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這個落魄潦倒、形同枯槁的人,竟真是當年那個聰慧絕倫、家世不凡的同窗好友!巨大的反差讓元瑰心頭湧起一陣酸楚和憐憫。他緊緊握住司命君冰冷粗糙、沾滿塵泥的手,感慨萬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君弟!這些年……你去了哪裏?何以……何以至此啊?” 元瑰聲音有些哽咽。
司命君微微一笑,那笑容竟依稀還有幾分少年時的影子,隻是飽經滄桑:“元瑰兄,別來無恙?一別經年,我不過是在世間走走停停,修真養性罷了。” 他的語氣平和淡然,仿佛這身襤褸並非苦難,而是修行的一部分。
“修真?” 元瑰看著他那身破衣爛衫和憔悴麵容,實在難以將“修真”與眼前的景象聯係起來。
司命君似乎看穿了元瑰的心思,也不解釋,隻是溫和地說:“故人重逢,不易。元瑰兄若不嫌棄寒舍鄙陋,可願隨我去家中稍坐片刻,敘敘舊?”
元瑰自然應允,但看著司命君的樣子,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家”會是什麽光景。他回頭吩咐龐大的隨行車隊和護衛:“你們且在驛站等候,我與故友敘敘舊,去去就回。”
司命君領著元瑰,步履看似蹣跚,卻異常穩健。他們穿過鄭州城喧鬧的街市,拐入一條狹窄僻靜的小巷。巷子深處,有一扇極其低矮破舊的木門,門板斑駁,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門口隻站著一個同樣衣著樸素的老仆。
“這便是寒舍了。” 司命君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門。
元瑰心中已做了最壞的打算,低頭彎腰,準備迎接一個家徒四壁、陰暗潮濕的陋室。然而,當他一步跨過門檻,眼前的景象瞬間讓他如同被雷擊中,呆立當場!
哪裏還有什麽低矮破屋?一步之隔,竟是兩個世界!
門外是狹窄肮髒的陋巷,門內卻是豁然開朗的仙境!眼前是一片無比開闊、氣象萬千的庭院,其廣闊程度遠超想象,仿佛將整座山都囊括其中。亭台樓閣,雕梁畫棟,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掩映在奇花異樹之間。雲霧繚繞其間,珍禽異獸悠閑漫步。回廊蜿蜒,通向深處,一眼望不到盡頭。空氣清新得如同雨後初晴的山林,彌漫著沁人心脾的異香,聞之令人精神一振,旅途勞頓一掃而空。
先前引路的老仆和司命君身邊不知何時多了幾位清秀脫俗的童子,皆穿著光潔的素衣,氣質不凡,恭敬地侍立兩旁。他們引著目瞪口呆的元瑰,穿過回廊,步入一座宏偉的宮殿。殿內陳設更是極盡華美,非金即玉,流光溢彩。精美的屏風、價值連城的古董、光潔如鏡的地麵,無不彰顯著非凡的富貴與仙家氣象。這哪裏是“寒舍”?分明是人間帝王也難以企及的仙家洞府!
司命君請元瑰在鑲金嵌玉的坐榻上落座。童子們奉上香茗,那茶湯色澤清亮,異香撲鼻,隻飲一口,便覺四肢百骸舒暢無比,仿佛有清泉在體內流淌。又有童子端上幾碟奇異的果實,形狀顏色皆前所未見,入口甘美異常,遠勝人間珍饈。
元瑰如在夢中,半晌才回過神來,看著對麵依舊穿著破舊衣服的司命君,心中的震撼無以複加:“君弟!這……這究竟是怎麽回事?你……你已成仙了?”
司命君淡然一笑:“仙凡之別,不過一念。此地乃我修真小憩之所,讓元瑰兄見笑了。” 他依舊保持著那份謙和,仿佛這驚天動地的變化隻是尋常。
兩人談起別後種種。元瑰講述了自己在朝為官的經曆,宦海沉浮,特別是安史之亂帶來的國破家亡之痛。司命君則隻是安靜地聽著,偶爾問及一些故人舊事,對自身的經曆卻輕描淡寫。
暢談良久,司命君忽然起身,對元瑰說:“元瑰兄,今日重逢,亦是天緣。我有一物,乃偶然所得,可示於兄一觀。”
他引著元瑰來到殿外一處開闊的高台。此時天色已暗,一輪明月懸於天際,清輝灑落。司命君從懷中取出一物,鄭重地托在掌心。
那是一方玉印。玉質溫潤細膩,在月光下流轉著柔和的光暈,仿佛內部蘊藏著星辰。印紐雕刻著極其複雜玄奧的圖案,似龍非龍,似雲非雲,散發著古老而神聖的氣息。
“此印非凡物,” 司命君的聲音在夜風中顯得格外空靈,“乃太上老君西北寶庫中,鎮壓中華氣運的二十四方神寶之一。”
元瑰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那方玉印。
司命君將玉印輕輕置於高台中央一個玉盤之上。他並未做什麽特別的動作,隻是凝神靜氣。就在元瑰疑惑之際,異變陡生!
那玉印驟然迸發出奪目的白色光芒!那光芒並非靜止,而是如同有生命的雲霧,濃鬱醇厚,蓬勃向上激射而出!它不是直衝天際,而是如同巨大的白色光柱,瞬間與高懸夜空的明月相連!不,甚至超越了明月,仿佛直接貫通了天地,與那浩瀚無垠的宇宙本源相接!
整個仙府庭院被映照得亮如白晝,卻又籠罩在一片神聖、肅穆、磅礴的白光之中。元瑰感到一股難以形容的宏大力量充斥天地,自己渺小如塵埃,唯有震撼與敬畏充斥心間。這光芒持續了許久,才緩緩收斂,玉印恢複平靜,靜靜地躺在玉盤中,散發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剛才那驚天動地的異象隻是一場幻夢。但空氣中殘留的純淨氣息和元瑰心中激蕩的餘波,都證明著方才發生的一切真實不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司命君看著兀自沉浸在震撼中的元瑰,緩緩道:“元瑰兄方才所見,隻是此寶威能的冰山一角。此乃二十四寶中的第二十二方,名曰‘通明寶印’,主掌天地清正之氣,貫通陰陽。它不會在人間久留,機緣到時,自會飛歸天界。凡得見此寶真容者,受其清氣所染,福澤可綿延七世。望兄敬之、惜之。”
元瑰這才如夢初醒,對著玉印深深一揖,心中再無半分對老友落魄的憐憫,唯有對眼前這位“司命君”的無上崇敬。他小心翼翼地用玉盤承托起寶印,捧在手中。即便光芒內斂,在夜色中,這玉印依舊散發出柔和的紅色光暈,將整個房間映照得溫暖而神聖。
這一夜,元瑰留宿仙府。躺在錦榻之上,他心潮起伏,久久無法入眠。童年的記憶、重逢的震撼、仙府的奇景、玉印的神威,交織在一起。他終於明白,這位幼年好友,早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超脫了凡塵俗世的認知。那身襤褸的衣衫,不過是遮蔽仙骨的塵埃;那破敗的門扉,不過是通往洞天的幻障。
翌日清晨,元瑰向司命君辭行。走出那扇低矮破舊的門,門外依舊是鄭州城那條狹窄的陋巷,他的隨從們正在驛站焦急等待。回首望去,那扇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仿佛昨夜的一切都是一場瑰麗奇幻的夢。然而,懷中那方用錦緞仔細包裹、隱隱散發著溫潤氣息的玉印,以及心中那份滌蕩靈魂的清明之感,都在告訴他,那並非虛幻。
司命君以這種方式點醒他:真正的“司命”,不在天,而在心;真正的福澤,源於對道正道)的持守與對蒼生的責任。
3、玄真子:煙波釣徒
在會稽山陰,有位奇人名喚張誌和,道號“玄真子”。他學問淵博,文采斐然,年紀輕輕便考中了進士。一手書畫更是精妙絕倫。此人海量,飲酒三鬥麵不改色,更難得的是他守持真元,涵養內氣,修得一身奇異本領——臥於冰雪不覺寒冷,潛入水中衣不沾濕。
他性喜逍遙,踏遍天下名山大川。與當朝名臣、魯國公顏真卿是至交好友。
有一年,顏真卿任湖州刺史。一日,他邀集門客雅聚,席間興起,提議以“漁父”為題填詞唱和。張誌和率先吟道:
“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意境超然,描繪出一幅忘卻塵囂、沉醉山水的隱逸圖。顏真卿與茶聖陸羽鴻漸)、徐士衡、李成矩等人深受感染,紛紛唱和,竟得二十五首佳作,彼此欣賞讚歎不已。
酒至酣處,張誌和興致勃發。他讓人取來素絹與丹青,要以畫應詞。隻見他揮毫潑墨,筆走龍蛇,竟在須臾之間,一氣嗬成五幅畫卷!畫中花木蔥蘢、禽魚靈動、山水奇絕,意境之高遠,筆法之神妙,令在場所有人傳看把玩,無不歎服,直呼古今罕見。
後來,顏真卿東遊至平望驛,張誌和隨行。酒宴正酣時,張誌和忽發奇想,說要表演“水戲”。眾人好奇圍觀。隻見他隨手取來一張席子,竟平平地鋪在了水麵之上!他悠然自得地坐於席上,仿佛那席子被無形的手穩穩托著。他就這樣浮坐水上,談笑自若,飲酒吟詠,任憑水波在身下蕩漾。
席子載著他,穩穩當當地順流漂去,漸漸隱入煙波浩渺之中,隻留下岸上驚愕讚歎的眾人,以及那首流傳千古、道盡逍遙真意的《漁父詞》。
小小感悟:玄真子張誌和,是盛唐氣象裏一縷不羈的仙風。他筆下生花,能繪天地靈秀;席上淩波,可戲人間流水。他的逍遙,不在功名,而在與山水同醉、與煙霞共舞。他提醒我們:生命真正的灑脫,或許就是放下執念,如那青箬綠蓑,笑對斜風細雨,在俗世洪流中,守住心中那片不必歸去的桃源。山水本色,才是永恒的丹青。
4、劉白雲:富家子的仙緣
在繁華的揚州江都城,住著一位名叫劉白雲的富家子弟。他家資豐厚,為人豪爽仗義,錢財多用來周濟窮苦,扶危濟困。雖然常行善事,但他自己並不懂什麽積陰德、修仙道的道理,隻覺得幫人是本分。
一日,劉白雲在江都街頭閑逛,偶遇一位道士。道士自稱樂子長,家住海陵今江蘇泰州)。這道士仔細端詳劉白雲,眼中露出驚奇,說道:“公子,你骨相清奇,天生帶著仙家根基啊!為何還在紅塵俗世中打轉流浪呢?”
劉白雲聽得一頭霧水,正待詢問,樂子長已從寬大的袖袍中取出兩卷古樸的書冊,不由分說塞到他手裏。劉白雲下意識地捧住書卷,好奇地翻開查看篇目。剛想開口道謝,卻聽樂子長發出一聲意味深長的歎息:“唉,你命中注定,須先得變化之術,方能再受大道真傳。此乃天定之數。” 說罷,便拉著劉白雲,指著書中的內容,細細講解其中的次第和關竅。
劉白雲天資聰穎,聽得入神,不知不覺沉浸其中。過了許久,等他恍然抬頭,想要再請教時,眼前哪還有樂子長的身影?那道士竟如青煙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白雲心中驚異,知道遇上了真仙。他謹記樂子長所授,回家後潛心研習那兩卷天書。漸漸地,竟真讓他領悟了玄妙!風雨雷電,似乎能聽他號令;周遭的尋常物件,也能在他手中變化出奇妙形態。
道術初成,年輕的劉白雲按捺不住,想試試身手。他來到襄州今湖北襄陽)漢江對岸的一座小山上,施展神通。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手掐法訣,刹那間,數千名甲胄鮮明的兵士憑空出現!他們在山頂上迅速搭建起一座巨大的紫色雲霞帳帳,華美非凡。帳幄周圍,更有仙風道骨的天人侍衛守護,威嚴無比。這奇異的景象持續了數月之久,引得遠近百姓爭相圍觀,議論紛紛。
如此大的動靜,自然驚動了當地的最高長官——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於頔看著對岸山上那連綿不絕的紫雲帳幄和神兵天將,眉頭緊鎖。他認定這定是妖人作祟,施展幻術蠱惑人心!於是,他立即派遣得力幹將、兵馬使李西華率領精銳兵馬,渡江前去攻打那座小山。
官兵們張弓搭箭,奮力向山頂的營帳和守衛射去。然而,箭矢飛到半空,那紫色的雲帳和侍衛身影竟緩緩升高,任官兵如何努力,箭矢都夠不著分毫!士兵們麵麵相覷,心中驚懼。
這時,於頔身邊一位名叫竇處約的判官參謀官)站出來說:“大人莫急,此乃幻術無疑!幻術最怕汙穢之物,可用穢物破之!” 於頔依計而行,命人搜集來汙穢不堪的動物屍體和糞便,堆積在小山下點燃。
濃煙夾帶著惡臭衝天而起,直撲那紫色的雲帳。果然,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剛才還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的天兵侍衛,被這穢氣一衝,如同冰雪消融,連同那華麗的紫雲帳幄一起,迅速消散在空氣中,仿佛從未出現過!
幻象被破,露出了山上的劉白雲和他的四十多名隨從。眼看官兵即將合圍,劉白雲麵無懼色,翻身上馬,大喝一聲:“走!” 他領著眾人,竟策馬直衝山下波濤洶湧的漢江!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發生了!劉白雲一行人的馬蹄踏在翻滾的江水上,非但沒有沉沒,反而如同踩在堅實的大地上!馬蹄濺起的水花,竟在江麵上揚起一路塵土般的白煙!他們就在這“塵土”彌漫中,如履平地般踏浪疾馳,留下目瞪口呆的追兵在岸邊,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消失在浩渺的煙波深處。
小小感悟:劉白雲的際遇,似一場無心插柳的仙緣。他行善不為修道,反得真傳;習得神通,卻招致官家刀兵。那踏浪而去的背影,是超脫,也是警醒。他的故事道出:善行是根,術法為枝。若失卻濟世本心,縱有千變萬化,終如那紫雲帳幄,抵不住世間一點汙穢。真正的“仙”,不在呼風喚雨,而在淤泥不染的赤子心腸。
喜歡太平廣記白話故事請大家收藏:()太平廣記白話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