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神仙三十八
字數:11661 加入書籤
鄴侯李泌:浮沉四朝的帝師傳奇
唐中宗景龍年間,趙郡中山的李氏宅邸裏,一陣清脆的嬰啼劃破了清晨的薄霧。吳房令李承休抱著繈褓中的男嬰,看著妻子周氏蒼白卻帶著笑意的臉,眼眶忍不住發熱——這個孩子,足足讓妻子懷了三年才肯降生。更奇的是,以往周氏生產後總要纏綿病榻數日,這次剛生下孩子,就能輕聲說話,還伸手摸了摸嬰孩的頭發:“你看這孩子,頭發竟長到眉梢了,倒像是個小大人。”李承休握著妻子的手,笑著給孩子取了小字“順”,盼他往後一生順遂,大名則依著家族排行,喚作李泌,字長源。
沒人知道,這個遲來的孩子,從出生起就帶著一段奇緣。二十多年前,周氏還是個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時,泗州來了位雲遊的異僧,法號僧伽。那天周氏跟著家人去寺廟祈福,僧伽見了她,忽然停下腳步,目光定在她身上許久,才對她的父母說:“此女命格不凡,日後必嫁入李氏,生下三個兒子。其中最小的那個,切記不要讓他穿紫色衣裳——他將來會身著金紫官服,做帝王之師,輔佐明君安定天下。”彼時周氏的父母隻當是僧人討賞的吉祥話,笑著謝過,沒放在心上。可誰能想到,多年後僧伽的預言,竟一步步在李泌身上應驗。
李泌的聰慧,仿佛是天生的。別的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他就能跟著家人念誦詩詞;三歲時拿起書本,隻掃一眼就能記住內容,再難的字句,教過一遍就能背誦。到了六七歲,他已經能獨立寫文章,筆下的文字條理清晰,見解獨到,連李承休的好友——當地有名的學者,見了他的文章都忍不住驚歎:“這孩子的才思,比許多飽讀詩書的儒生還要敏捷,將來必定是棟梁之材。”
開元十六年的上元節,長安城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唐玄宗李隆基在宮城的勤政樓上設宴,邀請百官同樂,還特意在樓下設了高座,召來儒、釋、道三教的名士辯論經義,想看看三教之中誰的學識更勝一籌。那天夜裏,月光如水,高座上的辯論聲此起彼伏,台下的官員百姓聽得津津有味。就在眾人爭執不下時,一個小小的身影忽然從人群裏鑽出來,悄悄爬上了高座。
這孩子正是李泌的表兄員俶,那年才九歲。他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儒服,站在高座上,小小的身子挺得筆直,開口便引經據典,反駁方才一位老儒的觀點。他的聲音清脆,卻字字有力,條理清晰,把老儒說得啞口無言。緊接著,他又對佛教和道教的觀點一一回應,言辭犀利,邏輯縝密,滿座名士竟無一人能駁倒他。
台下的玄宗看得又驚又喜,連忙讓人把員俶召進樓裏。他拉著員俶的手,笑著問:“你這孩子,小小年紀怎麽這麽有學問?是誰教你的?”員俶抬起頭,脆生生地答道:“回陛下,臣的祖父是前朝的員半千,臣從小跟著祖父讀書,祖父常說,學問不分年紀,隻看用心不用心。”玄宗一聽,恍然大悟:“原來是員半千的孫子!難怪有這般才學,真是虎父無犬子啊!”他又追問:“你家裏還有像你這樣的奇童嗎?”員俶立刻想起了表弟李泌,連忙說:“陛下,臣的表弟李泌,比臣還要厲害!他七歲就能寫文章,過目不忘,臣遠遠比不上他。”
玄宗聽了,當即下令:“快,派人去趙郡,把李泌召來長安!朕倒要看看,這孩子是不是真有這麽厲害。”
幾天後,李泌跟著使臣來到了長安。當這個穿著布衫、頭發齊眉的孩子站在勤政殿上時,百官都忍不住低聲議論——這麽小的孩子,真能像員俶說的那樣有才華嗎?玄宗也有些懷疑,他指著殿外的柳樹,隨口出題:“你能以這柳樹為題,作一首詩嗎?”
李泌沒有絲毫猶豫,略一思索,便朗聲道:“依依柳色變,處處春風起。借問送行人,明朝行幾裏?”
詩句剛落,殿內頓時鴉雀無聲。這首詩不僅描繪了柳樹的姿態,還融入了離別的情愫,字句淺白卻意境深遠,哪裏像是一個七歲孩子寫出來的?玄宗又驚又喜,連忙讓他再作一首關於“方圓動靜”的賦。李泌從容不迫地走到案前,拿起筆,片刻間就寫好了。玄宗接過賦文,越看越滿意,忍不住對身邊的宰相張說:“這孩子的才思,比當年的東方朔還要敏捷,真是我大唐的祥瑞啊!”張說接過賦文,仔細讀了一遍,也連連稱讚:“陛下說得對,李泌不僅有才,還透著一股沉穩,將來必定能成大器。”
從此,李泌成了長安城裏人人皆知的“神童”。王公貴族紛紛邀請他去家裏做客,想親眼見識一下這個神童的風采;文人雅士也常與他探討學問,每次都被他獨到的見解折服。可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李泌漸漸生出了少年人的傲氣。他覺得自己才華出眾,將來必定能做大事,常常在文章裏直白地表達自己的誌向,言語間難免帶著幾分張揚。
十五歲那年,李泌寫了一首《長歌行》,其中“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複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幾句,把他想要建功立業、不願屈居人下的心思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很快在長安城裏傳開,有人稱讚他有誌氣,也有人暗暗擔心——這麽小的孩子就如此鋒芒畢露,怕是會惹來麻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消息傳到了張九齡耳中。這位素來賞識李泌的老臣,立刻讓人把李泌請到了自己府上。張九齡坐在堂上,看著眼前這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歎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長源啊,我知道你有才,也知道你有大誌。可你要明白,過早成名,就像樹上的果子過早成熟,容易被風吹落,也容易遭人嫉妒。鋒芒太露,不僅會傷了自己,還會讓別人對你產生防備之心。”
李泌愣住了,他從來沒想過這些。張九齡又說:“古人常說‘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這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你現在還小,正是積累學問、磨練心性的時候,不該把心思都放在炫耀才華上。以後寫詩作文,多寫些山水風景、古今賢人的故事,少提自己的誌向,學會藏住鋒芒,才是長久之計。”
聽著張九齡的話,李泌的眼眶漸漸紅了。他忽然明白,那些稱讚他的人,未必都是真心為他好;而張九齡這番看似嚴厲的話,才是真正為他著想。他站起身,對著張九齡深深鞠了一躬,哽咽著說:“先生的教誨,泌記住了。以後一定收斂心性,不再張揚。”
從那以後,李泌像是變了個人。他不再在文章裏直白地表達自己的誌向,反而常常把自己的見解融入對山水、曆史的描寫中,文字變得含蓄而深沉。張九齡見他如此懂事,越發喜歡他,常常把他留在身邊,和他探討學問、議論政務。有時李泌發現張九齡處理政務時的疏漏,也會直言不諱地指出來。有一次,張九齡為了討好權貴,想提拔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員,李泌得知後,立刻找到張九齡,嚴肅地說:“先生是宰相,當以天下為己任,怎麽能因為私人關係就提拔不合格的人?這樣不僅會誤了國家大事,還會讓百姓失望。”
張九齡聽了,先是有些生氣,可轉念一想,又覺得李泌說得對。他不僅沒有責怪李泌,反而對他說:“你說得沒錯,是我糊塗了。以後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你還要像現在這樣提醒我。”從此,張九齡幹脆喊李泌“小友”,把他當作忘年交,無論大事小事,都願意和他商量。
後來,張九齡因為得罪了權貴,被貶為荊州長史。臨走前,他特意找到李泌,說:“長源,荊州雖然偏遠,但那裏有很多藏書,也有不少有學問的人。你跟我去荊州吧,我帶你多學些東西,對你將來有好處。”李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在荊州的一年裏,李泌跟著張九齡博覽群書,不僅讀了儒家的經典,還接觸了道家的學說。張九齡常常帶著他去拜訪當地的隱士,聽他們講述修身養性的道理。漸漸地,李泌對功名利祿的興趣淡了下來,反而對道家的修仙問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覺得,道家所說的“順應自然”“淡泊名利”,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一年後,張九齡要去其他地方任職,他把李泌送到了東都洛陽,讓他在那裏繼續求學。可李泌卻對張九齡說:“先生,我想先去遊曆名山大川,尋訪隱士,學點修身養性的本事。”張九齡知道他的心思,沒有阻攔,隻是叮囑他:“出門在外,要照顧好自己,無論遇到什麽事,都要記得保持本心。”
離開洛陽後,李泌先後遊曆了衡山、嵩山。這些名山裏藏著許多隱士,他們有的擅長煉丹,有的精通醫術,有的能看透世事。李泌跟著他們學習,不僅學會了道家的養生之術,還懂得了如何觀察人心、判斷局勢。有一次,他在嵩山深處遇到了三位仙人——桓真人、羨門子和安期先生。那天清晨,李泌正在山中采藥,忽然看到遠處的山峰上出現了一片祥雲,祥雲中隱約有羽車駛過,車後跟著儀仗,神光映照山穀,整個山林都被籠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他知道這是仙人降臨,連忙跪在地上,不敢抬頭。過了一會兒,他聽到有人對他說:“你心性純良,有濟世之才,日後定會輔佐明君,成就一番大業。但要記住,無論身處高位還是低位,都要保持初心,不可迷失自己。”等他抬起頭時,祥雲已經散去,三位仙人也不見了蹤影。
這次奇遇讓李泌更加堅定了修道的決心。他開始練習“絕粒”,也就是辟穀,常常幾天不吃飯,隻靠吸收天地間的氣息維持身體。他還學會了導引之術,每天清晨都會在山中練習,運氣時骨節會發出“珊珊”的聲響,當地人見了,都稱他的骨頭是“鎖子骨”,說他有仙人之姿。
天寶年間,李泌幹脆搬到了衡山,住在一座破舊的寺廟裏。寺廟裏的僧人大多覺得他古怪——這個人每天不念經,也不幹活,隻是坐在那裏打坐,有時還會半夜在山裏散步,對著月亮發呆。隻有一位叫明瓚的禪師,對李泌格外友善。明瓚禪師平日裏總是睡不醒,身上的僧衣又髒又破,吃飯時也不和其他僧人一起,總是自己躲在角落裏吃剩飯,寺裏的僧人都叫他“懶殘”,很少有人願意和他說話。可李泌卻覺得,這位懶殘禪師不一般。
每天半夜,李泌都會聽到懶殘禪師在禪房裏誦經。那經聲穿透山林,時而淒愴,像是在訴說無盡的委屈;時而喜悅,又像是看到了希望。李泌精通音律,能從聲音裏聽出人的境遇。他斷定,懶殘禪師絕不是普通人,而是被貶下凡的仙人,隻是暫時被困在凡間,不久之後就會回到仙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一天半夜,李泌鼓起勇氣,悄悄來到了懶殘禪師的禪房外。他輕輕敲了敲門,裏麵傳來懶殘禪師慵懶的聲音:“進來吧。”李泌推開門,看到懶殘禪師正坐在火邊烤芋頭,火塘裏的火苗跳動著,映得他的臉忽明忽暗。
“你來做什麽?”懶殘禪師頭也不抬地問。
李泌雙手合十,恭敬地說:“弟子李泌,見禪師氣度不凡,想來請教修行之道。”
懶殘禪師笑了笑,從火塘裏撥出一個烤得黑乎乎的芋頭,遞給李泌:“先吃了這個再說。”
李泌接過芋頭,不顧燙手,剝了皮就咬了一口。芋頭又香又甜,入口即化,他還沒吃完,就聽懶殘禪師慢悠悠地說:“別多問,也別多想。你將來能做十年宰相,輔佐三位帝王,安定天下。但要記住,功成之後,一定要急流勇退,不可貪戀權勢,否則會招來災禍。”
李泌心中一驚,剛想追問,卻見懶殘禪師已經閉上了眼睛,靠在牆上睡著了,嘴裏還哼著不知名的小調。李泌知道,禪師不會再多說了,他對著禪師深深鞠了一躬,悄悄退出了禪房。
從那以後,李泌再也沒有主動提起過修道的事,隻是默默地在衡山修行,等待著屬於自己的時機。他不知道,這場等待,很快就會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亂而結束。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憂國之危”為由,在範陽起兵反叛。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洛陽,逼近長安。唐玄宗驚慌失措,帶著楊貴妃和文武百官逃出了長安,逃往蜀地。途中,士兵們在馬嵬坡發動兵變,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無奈,隻好賜死了楊貴妃,自己繼續逃往蜀地。
而太子李亨,在眾人的擁戴下,於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登基後,看著殘破的江山,心中焦急萬分。他知道,要想平定叛亂,收複長安,必須要有有才華、有謀略的人輔佐。這時,他忽然想起了當年在長安見過的那個神童李泌。“李泌有經天緯地之才,又懂得審時度勢,若是能讓他來輔佐我,必定能平定叛亂。”肅宗立刻下令,派人去衡山尋找李泌。
接到詔書時,李泌正在山裏采藥。當使臣告訴他安史之亂爆發、肅宗即位的消息時,李泌心中一緊。他知道,此時的大唐正處於危難之中,自己不能再隱居山林,不管不顧。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收拾行裝,星夜兼程趕往靈武。
一路上,李泌看到的是一片破敗的景象——村莊被燒毀,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有的孩子因為沒有食物,餓得哇哇大哭;有的老人因為失去了家人,坐在路邊默默流淚。李泌的心裏像被針紮一樣疼,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輔佐肅宗平定叛亂,讓百姓重新過上安穩的日子。
幾天後,李泌終於趕到了靈武。肅宗聽說李泌來了,親自到城門口迎接。當他看到李泌穿著一身布衫,風塵仆仆地走來時,激動得快步上前,一把拉住李泌的手,眼眶通紅地說:“長源,你可來了!如今國難當頭,隻有你能幫我了。”
李泌看著肅宗憔悴的麵容,心中也十分感慨。他對著肅宗深深一揖,說:“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平定叛亂,收複失地。”
當天夜裏,肅宗把李泌召到自己的寢殿,兩人圍著篝火,徹夜長談。肅宗詳細詢問了各地的戰局,李泌則根據自己一路上的觀察,以及對叛軍的了解,為肅宗分析了局勢。他說:“安祿山雖然勢大,但他的叛軍大多是臨時招募的士兵,沒有凝聚力,而且安祿山為人殘暴,不得人心。陛下隻要能團結民心,整合兵力,以逸待勞,分兵牽製叛軍,不出三年,必定能平定叛亂。”
接著,李泌又提出了具體的策略:“臣建議,先派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大將分別出兵河北,攻占叛軍的根據地,牽製安祿山的兵力;再讓陛下在靈武整肅軍紀,安撫民心,招募士兵,訓練軍隊;同時,派人去江淮地區籌集糧草,保證軍隊的供給。等各地援軍匯合,糧草充足後,再集中兵力攻打長安、洛陽,一舉收複失地。”
肅宗聽了,連連點頭:“長源說得太對了!朕之前一直沒有頭緒,聽你這麽一說,心裏豁然開朗。就按你說的辦!”他當即任命李泌為廣平王後來的唐代宗)的行軍司馬,讓他統領禁軍,參與軍機要務。
不久後,肅宗決定遷都鳳翔,以便更好地指揮戰局。出發前,肅宗讓李泌統領禁軍先行出發,清理行宮,接管城門鑰匙,確保肅宗的安全。李泌領命後,立刻率領禁軍出發。一路上,他嚴格要求士兵,不許騷擾百姓,不許搶奪財物,遇到流離失所的百姓,還讓人給他們送去食物和衣物。百姓們見官軍紀律嚴明,都十分感動,紛紛說:“有這樣的官軍,我們一定能打敗叛軍。”
走到保定郡時,連日趕路的李泌實在太累了。他安排好士兵的宿營後,就在驛站的房間裏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他忽然感覺有人輕輕托住了自己的頭,他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看到肅宗正坐在床邊,小心翼翼地把他的頭放在自己的膝蓋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泌嚇得連忙想起身,肅宗卻按住了他,笑著說:“你連日操勞,辛苦了,讓你多睡一會兒。朕看你睡得香甜,不忍心叫醒你,就隻好讓你枕在朕的膝蓋上了。”
李泌的眼眶瞬間濕潤了。他知道,肅宗這是把他當作了心腹,當作了可以依靠的人。他哽咽著說:“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當肝腦塗地,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肅宗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朕相信你。隻是眼下還有一事,朕總放心不下——這一路西行,叛軍雖未緊追,可沿途州郡人心惶惶,不少官員要麽棄城而逃,要麽暗中通敵。你既統領禁軍,又懂謀略,往後行宮的安全、沿途的布防,朕都交給你了。”
李泌坐起身,拱手道:“臣定不辱使命。明日一早,臣便派人去勘察前方路況,聯絡沿途守將,確保陛下一行萬無一失。”
果然,在李泌的統籌下,肅宗一行順利抵達鳳翔。抵達當日,李泌便著手整頓軍務:他先是嚴明軍紀,將幾個趁亂搶奪百姓財物的士兵當眾斬首,震懾了全軍;又親自去軍營慰問士兵,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還把肅宗賞賜給他的金帛全部分給了將士們。士兵們見李泌不僅有謀略,還體恤下屬,都士氣大振,紛紛表示願意為國效力。
不出李泌所料,抵達鳳翔後不過十日,西域和河隴的援軍就陸續趕到,江淮地區的糧草也順著運河源源不斷地送來。肅宗站在城樓上,看著城外密密麻麻的軍隊和滿載糧草的馬車,激動得對身邊的李泌說:“長源,你看!援軍到了,糧草也到了!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李泌卻搖搖頭:“陛下,這不是臣的功勞,是陛下的仁德感召了天下將士,是百姓們不願看到大唐覆滅,才紛紛支持我們。隻要我們上下一心,平定叛亂指日可待。”
肅宗知道李泌素來謙遜,也不再多言,隻是拉著他的手,走進了議事廳。接下來的日子裏,李泌陪著肅宗日夜操勞,製定作戰計劃,調配兵力糧草,常常幾天幾夜不合眼。肅宗心疼他,夜裏議事時,總會讓人備些點心,知道李泌練習絕粒,很少吃葷腥,就親自為他烤梨。每次烤好兩個,剛好夠李泌墊墊肚子,自己卻一口也不吃。
有一次,穎王李璬、兗王李僴和涇王李侹三位皇子聽說肅宗在給李泌烤梨,也跑過來湊熱鬧。穎王仗著自己是肅宗的弟弟,笑著說:“皇兄,您偏心!隻給李先生烤梨,不給我們吃,是不是覺得我們不如李先生重要啊?”
肅宗放下手裏的烤梨,假裝生氣地說:“你們三個天天大魚大肉,還缺這一個梨嗎?先生連日操勞,又不怎麽吃飯,這梨是給先生補身體的,你們湊什麽熱鬧?”
穎王還想撒嬌,李泌連忙笑著說:“三位王爺若是不嫌棄,臣這裏還有一個梨,就送給王爺們分著吃吧。”
肅宗卻攔住了他:“不用給他們!他們就是想跟朕鬧著玩,你自己吃。”說著,把烤好的梨遞到李泌手裏,又對三位皇子說:“你們要是真閑得慌,就去軍營裏看看士兵們的訓練,學學怎麽帶兵打仗,別總想著吃的。”
三位皇子見肅宗動了真格,隻好吐了吐舌頭,乖乖地退了出去。看著他們的背影,肅宗無奈地對李泌說:“朕這些弟弟,從小嬌生慣養,沒經曆過什麽風浪,讓你見笑了。”
李泌卻搖搖頭:“王爺們本性不壞,隻是缺乏曆練。等平定叛亂後,陛下可以讓他們去地方上任職,多接觸些百姓,自然就會明白治國的不易。”
肅宗點點頭:“你說得對,還是你考慮得周全。”
日子一天天過去,唐軍的實力越來越強,收複長安的時機也漸漸成熟。李泌向肅宗建議:“陛下,如今叛軍主力被困在河北,長安的守軍兵力不足,正是收複長安的好時機。我們可以派郭子儀率領大軍從正麵進攻,再派一支奇兵從側麵偷襲,前後夾擊,定能一舉收複長安。”
肅宗采納了李泌的建議,任命郭子儀為兵馬大元帥,率領大軍進攻長安。開戰前,李泌親自為郭子儀送行,詳細叮囑他作戰時要注意的事項,還為他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郭子儀對李泌十分敬佩,一一記下,帶著大軍出發了。
不出所料,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長安城外。叛軍守將見唐軍來勢洶洶,嚇得魂飛魄散,連夜打開城門逃跑了。收複長安的消息傳到鳳翔時,肅宗正在和李泌議事,他聽到消息後,激動得熱淚盈眶,一把抱住李泌:“長源!我們收複長安了!我們終於收複長安了!”
李泌也十分激動,他對肅宗說:“陛下,收複長安隻是第一步,我們還要收複洛陽,平定河北的叛軍,讓百姓們重新過上安穩的日子。”
肅宗點點頭:“對!我們還要收複洛陽,平定河北!等天下太平了,朕一定好好賞賜你,讓你做宰相,輔佐朕治理天下。”
可李泌卻搖了搖頭:“陛下,臣誌在修道,不求功名利祿。等天下太平了,臣想回衡山繼續隱居,潛心修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肅宗愣住了,他沒想到李泌會這麽說:“長源,你為大唐立下了這麽大的功勞,怎麽能說走就走呢?朕離不開你啊!”
李泌笑著說:“陛下,天下有才之人比比皆是,隻要陛下廣納賢才,虛心納諫,一定能治理好天下。臣雖然隱居山林,但也會時刻關注大唐的安危,若是陛下有需要,臣隨時都會回來。”
肅宗知道李泌心意已決,隻好不再挽留。不久後,唐軍又收複了洛陽,河北的叛軍也陸續被平定,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
回到長安後,肅宗多次挽留李泌,想任命他為宰相,可李泌都婉言拒絕了。最終,肅宗隻好賜給李泌金帛無數,派人護送他回衡山,並在山中為他建了一座道觀,讓他安心修道。
可命運似乎早已注定,李泌終究無法一直隱居山林。唐代宗即位後,因為藩鎮割據的問題十分頭疼,他想起了李泌,又派人把他請回了長安,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讓他輔佐自己處理政務。李泌雖然不想出山,但看著大唐又陷入危機,還是答應了代宗的請求。
在代宗朝,李泌多次為代宗出謀劃策,平定了好幾起藩鎮叛亂,還改革了稅收製度,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代宗對李泌十分信任,凡事都要和他商量,甚至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
到了唐德宗時期,李泌更是被拜為宰相,真的應了當年懶殘禪師“十年宰相”的預言。做宰相時,李泌依舊保持著修道人的本色,生活簡樸,不貪財物,還常常直言不諱地指出德宗的過錯。有一次,德宗想提拔自己的親信做節度使,李泌知道後,立刻勸諫道:“陛下,節度使手握重兵,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必須選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擔任。您的親信雖然忠誠,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若是讓他擔任節度使,不僅會誤了國家大事,還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甚至引發叛亂。”
德宗聽了,很不高興:“朕提拔自己的親信,難道還有錯嗎?”
李泌卻毫不畏懼:“陛下,您是大唐的皇帝,心裏應該裝著天下百姓,而不是隻想著自己的親信。若是因為私人感情而不顧國家安危,那就是陛下的錯了。”
德宗被李泌說得啞口無言,仔細想想,覺得李泌說得很有道理,隻好放棄了提拔親信的想法。事後,德宗對李泌說:“朕以前總覺得治理國家很難,可自從用了你之後,才明白治國的道理原來這麽清晰。你真是上天賜給朕的賢臣啊!就算是當年的管仲、商鞅,也比不上你。”
李泌卻搖搖頭:“陛下過獎了。臣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若是陛下能虛心納諫,廣納賢才,大唐一定會越來越興盛。”
在李泌的輔佐下,德宗時期的藩鎮叛亂漸漸平息,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安定下來,大唐終於迎來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可就在此時,李泌卻因為常年操勞,病倒了。德宗十分擔心,親自去探望他,還派了最好的禦醫為他診治,可李泌的病情卻越來越重。
臨終前,李泌把自己寫的文集交給了德宗,說:“陛下,這是臣多年來對治國理政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陛下有所幫助。臣死後,希望陛下能繼續虛心納諫,善待百姓,讓大唐長治久安。”
德宗握著李泌的手,淚流滿麵:“長源,你放心,朕一定會記住你的話,好好治理天下,不辜負你的期望。”
不久後,李泌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德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賜諡號“文貞”,還讓史官把他的事跡寫進國史,編成《鄴侯外傳》,讓後人永遠記住這位為大唐鞠躬盡瘁的賢臣。
李泌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七歲成名的神童,卻能在盛名下收斂鋒芒;他是潛心修道的隱士,卻能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他是四朝元老,卻能始終保持初心,不貪功、不戀權。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誠,輔佐三位帝王平定叛亂、安定天下,為大唐的延續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泌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不是鋒芒畢露,而是懂得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真正的忠誠,不是盲目順從,而是敢於直言進諫、為國分憂;真正的人生價值,不是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能力為百姓謀福祉。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隻要心懷家國、堅守初心,就一定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成為照亮時代的光。而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也正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
喜歡太平廣記白話故事請大家收藏:()太平廣記白話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