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女仙八

字數:3461   加入書籤

A+A-


    1、青草化仙記
    華山雲台觀的婢女玉女四十五歲那年,渾身潰爛,被棄於山澗。腐肉招來蠅蟲,哀嚎驚走飛鳥。某日一道士路過,擲來三株青草:食之可愈。
    草葉入腹,潰爛處竟結痂脫落。十天左右,她步履輕盈如少女,卻從此厭食人間煙火。觀中人都道她死了,任她在山間遊蕩,飲露水、摘野果充饑。
    再遇道士時,他指點道:雲台觀西二裏石池,每日辰時投石,會浮出一株水芝。玉女依言而行,果然日日得食仙草。漸漸地,她可踏著晨霧采藥,踩著夕照追雲。有次觀中小道士見她立在瀑布中央,水流竟繞身而過。
    後來山下人說,總見個白衣女子在絕壁上行走。她時而俯身拾取靈芝,時而靜立聽鬆,卻從不踏入道觀半步。有樵夫想追尋她的蹤跡,隻見崖邊留著幾株青草,草葉上還帶著未幹的露珠。
    這世間的機緣,往往藏在最深的苦難裏。玉女從腐肉中重生,在山野間得道,恰似那石池中的水芝——唯有被小石驚動,才會浮出水麵。人生最玄妙的轉變,有時隻需要三株青草的點撥,和一顆甘於寂寞的心。
    2、玉英飛升記
    棗強縣道觀裏,八十四歲的邊洞玄已清修四十載。她每日粗茶淡飯,晨鍾暮鼓,皺紋裏都刻著經文的痕跡。那年深秋,忽有白發老人推門而入,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餅:此乃玉英粉所製,服之七日可登仙籍。
    湯碗見底時,老道已化作清風。洞玄忽覺齒根發癢,白發簌簌落地,新生青絲垂至腰際。她摸著光滑如少女的臉龐,對弟子歎道:上清召我,不可久留。爾等須記,人間樂事終化黃土。
    第七日拂曉,紫雲壓簷。弟子們聽見觀內環佩叮咚,卻不敢推門。待雲開霧散,隻見洞玄立於百尺空中,腳下紫霧翻湧。刺史率眾跪拜時,她袖中忽然飄落四十年來的修行筆記,紙頁在空中化作白鶴,馱著未盡經文飛向群山。
    後來道觀井水常浮玉屑,飲之可治沉屙。弟子們說,每逢月圓夜,還能看見洞玄在雲端翻動那本永遠寫不完的經書。
    世人常道修仙要絕情棄愛,卻不知這位老道姑臨終最放不下的仍是弟子。她用四十年熬一碗湯餅的機緣,用飛升前最後一刻撒下濟世的白鶴。原來真正的得道,不是斬斷牽掛,而是讓每一份牽掛都化作渡人的舟楫。
    3、花間奇緣記
    東州邏穀口的崔書生,是個癡迷花草的雅士。他在穀中辟了片園子,種滿奇花異草。每逢春日,百步之外都能聞見花香。這日清晨,崔生正給牡丹澆水,忽見一隊人馬自西而來。為首的女子騎著雪白駿馬,青絲如瀑,衣袂飄飄。還未等崔生看清容貌,隊伍已絕塵而去。
    次日同一時辰,那隊人馬又至。崔生早在花下設好酒席,攔馬作揖道:小生愛花成癡,園中草木皆親手所植。見姑娘連日經過,特備薄酒,請稍作歇息。女子恍若未聞,徑直離去。身後老婢低聲道:既備酒食,何愁不來?立時招來女子嗬斥。
    第三日崔生索性追著馬隊,直到一處隱秘宅院。老婢見白馬疲乏,勸道:不如稍歇。這才促成相見。女子自稱王母第三女,因愛慕人間花草,常借道於此。崔生殷勤招待,二人漸生情愫。誰知七日後,女子突然辭別:家姊察覺,你我緣分已盡。臨別贈他白玉盒子,叮囑好生珍藏。
    崔生歸家後,終日摩挲玉盒以寄相思。某日忽有胡僧登門,願出百萬錢求購。追問之下,胡僧歎道:此乃瑤池仙品,盒中裝著昆侖山的月色、蓬萊島的晨露。那位女郎,怕是王母座下的玉卮娘子。
    崔生這才明白,自己遇到的竟是天上仙姝。後來他終身未娶,在初見的地方建了座憶仙亭。有人說每逢月圓,能看見亭中有白衣女子對月撫琴;也有人說曾見崔生踏著七彩祥雲西去,手裏捧著個發光的玉盒子。
    這段人仙邂逅,就像穀中朝露般短暫而美好。崔生守著一場鏡花水月的相遇,用盡餘生回味那七日的芬芳。其實人生至美的際遇,往往如驚鴻照影,留不住才是常態。但正因留不住,那驚鴻一瞥的璀璨,才成了心頭永遠的朱砂痣。
    4、古經奇緣記
    李筌在嵩山虎口岩的石室中發現那卷《陰符經》時,絹帛已經脆如蟬翼。這位走遍名山的求道者,捧著寇謙之在一千多年前密藏的經文,日夜誦讀卻始終參不透其中玄機。直到那個暮春,他在驪山腳下遇見一位鬢發斑白的老嫗——她拄著朽木杖,對著自燃的枯樹喃喃自語: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這正是《陰符經》裏的秘文。李筌心頭劇震,伏地便拜。老嫗自稱驪山姥,說她研習此經已曆六個甲子輪回。當李筌奉上經卷時,老嫗忽然雙眸如電,朽木杖在沙地上劃出星圖: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這些晦澀的文字在她口中化作天地運行的密碼,每一句都讓李筌如聞驚雷。
    最神奇的是老嫗演示之術時,枯枝在她掌心瞬間返青開花。她告訴李筌,這卷經文並非用來誦讀,而是要在四時變化中體悟——春分那日看新芽破土的力道,冬至子時觀北鬥旋轉的角度。臨別時,老嫗用木杖在溪水中寫下中台誌閫外春秋七字,溪水竟逆流而上,衝開李筌三年未解的困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李筌官至仙州刺史,總在判案時參酌天道。有次旱災,他命人在衙門前栽下七七四十九棵桃樹,按北鬥方位排列。栽完最後一棵時,烏雲自樹梢升起,三日內普降甘霖。百姓都說看見個拄拐老嫗在雲中撒下桃核,落地便成雨點。
    這段際遇最動人處,在於驪山姥將上古天書化入尋常草木。她教會李筌,真正的道法不在竹簡絹帛,而在晨露折射的晨光裏,在螞蟻搬家的路徑中。那些窮盡一生追尋秘笈的人,往往錯過了身邊最生動的注解。就像那卷《陰符經》,最終讓李筌悟透天機的,不是石室中的孤本,而是驪山下偶然聽見的,那句關於火與木的讖語。
    5、謫仙歸真記
    百丈縣的黃家女兒觀福,從小不沾葷腥,隻愛焚柏葉靜坐。她常整日不食,飲山泉、嚼柏葉便足矣。父母雖貧,卻由著她性子。及笄之年,正要議親,她忽指門前溪水說:水底有異物。
    話音未落,溪水翻湧如沸。觀福縱身入水,久久不出。父母撈起一尊古木天尊像,金漆斑駁,容貌竟與觀福一般無二。正悲泣時,天上降下彩雲,三位仙女踏樂而來:她本是上清仙子,謫限已滿。
    最奇的是,觀福投水處後來長出七棵柏樹,排成北鬥狀。每逢她生辰,樹梢會凝出露珠,病人飲之即愈。母親思念女兒時,總見最大那棵柏樹無風自動,仿佛在遙遙應答。
    這個故事最動人的,是謫仙與凡人之間那份未了的塵緣。觀福留下木像慰藉父母,柏樹露水濟世,都是仙凡兩界的溫柔牽連。天上人間,最難得的不是斷絕七情,而是以神通成全相思——就像那幾棵會應答的柏樹,讓別離也有了溫度。
    喜歡太平廣記白話故事請大家收藏:()太平廣記白話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