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謙謙君子,窈窕淑女
字數:5429 加入書籤
夏飛不僅醫術高超,更重要的是他能把中西醫真正結合起來。
這種能力在整個中醫界都是鳳毛麟角。
下午五點,張玉打來電話。
“小夏,上次我那個外甥女林菲菲的事,是我考慮不周。”
“但我這回給你介紹的女孩絕對靠譜。”
張玉的語氣裏帶著歉意,也有著期待。
“她叫林婉秋,二十五歲,是我閨蜜的女兒。”
“這孩子特別喜歡傳統文化,對中醫特別崇拜。”
“她知道你是杏林神手之後,一直想認識你。”
夏飛想了想,欣然應允。
時間定在周六下午三點,張玉發來的地址是城西的一家茶館。
這地方叫聽雨軒,就在老城區最裏麵,裝修看著偏明清風格。
夏飛一推開雕花木門,屋裏就飄來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大廳裏隻有幾張木桌,牆上掛著山水畫,角落那邊放著古琴。
張玉說的人就在窗邊的位置,是一身月白色改良漢服。
她正伏案理茶,看動作非常慢,看不出在想什麽。
夏飛往那邊走,話還沒出口,女孩已經抬頭看過來了。
“你是夏飛醫生吧?我叫林婉秋。”
她站起身,沒有那些多餘的矯情,隻淡淡把手伸出來。
夏飛握住她的手,感覺手指骨節分明,掌心微微發涼。
坐下後,林婉秋繼續手裏的事,把紫砂壺的茶倒進公道杯。
“張姨跟我說了很多你的事,說你是杏林神手,年紀輕輕就救了很多人。”
她說話的時候眼睛一直看著夏飛,沒有躲閃,也沒有試探。
夏飛本來以為又是一場尷尬的相親,對方會問車房存款這些東西。
結果林婉秋把茶杯遞過來之後,第一個問題就讓他愣住了。
“我一直很好奇,中醫裏說的氣,真的存在嗎。”
“它和我們物理學裏說的能量是一回事嗎。”
這問題問得很直接,但又不是那種為了裝文化故意提的。
夏飛能聽出來她是真的想知道答案,而不是在社交。
他接過茶杯喝了一口,茶是鐵觀音,焙火適中,入口回甘。
“你可以把人體看作一個精密的茶壺。”
夏飛指了指桌上的紫砂壺。
“水是血,茶是精,而水蒸氣就是氣。”
“你看不到它,但它推動著壺蓋,散發著茶香,維持著整個係統的活力。”
林婉秋聽完眼睛亮了一下,她端起茶杯看了看裏麵的茶湯。
“這個比喻很形象,那經絡呢,它是什麽。”
夏飛沒想到她會追問,一般人聽到這種解釋就滿足了。
“經絡就是壺裏的紋路,你看這把紫砂壺。”
他拿起茶壺翻過來給她看底部。
“泥料在燒製的時候會形成天然的氣孔和紋理,這些紋理決定了水蒸氣怎麽流動。”
“人體的經絡也一樣,它決定了氣血怎麽運行,哪裏該快,哪裏該慢。”
林婉秋放下茶杯,身體微微前傾。
“那為什麽西醫檢測不到經絡的存在。”
這個問題問得更深了,已經不是普通人會問的問題了。
夏飛看著她,發現這個女孩和之前見過的任何一個都不一樣。
她不是在應付相親,也不是在表現自己有文化。
她是真的對這些東西感興趣,而且有自己的思考。
“因為西醫用的是還原論,把人體拆成器官組織細胞分子。”
“但經絡是一個整體係統,你拆開了就找不到了。”
“就像你把這把茶壺砸碎,你能找到它的香氣從哪裏來嗎。”
林婉秋聽完沉默了幾秒鍾,然後突然笑了。
“我明白了,所以中醫看的是整體,西醫看的是局部。”
“難怪我媽說她年輕時候胃疼,西醫查了半天沒問題,結果中醫說是肝氣犯胃。”
夏飛點點頭,這個女孩的悟性很高。
一般人聽到這種解釋還要追問半天,她幾句話就抓住了核心。
“你媽現在還胃疼嗎。”
林婉秋搖搖頭。
“後來吃了一個月的中藥就好了,從那以後我就對中醫特別感興趣。”
“但我學的是計算機,沒機會係統學中醫,隻能自己看看書。”
她說到這裏有些遺憾,手指在茶杯邊緣輕輕摩挲。
“你看了什麽書。”
夏飛問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很平常,但心裏已經開始對這個女孩刮目相看了。
能在相親的時候聊中醫理論,這種女孩他還是第一次遇到。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
林婉秋掰著手指數。
“但是看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傷寒論,那些方子我根本理解不了為什麽要這麽配。”
夏飛聽到她說的這幾本書,心裏更是吃驚。
這些都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不是隨便看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傷寒論,就算是中醫專業的學生都要學好幾年才能入門。
“傷寒論難就難在它的辨證思路。”
“張仲景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按照六經辨證的框架來組織的。”
“你如果不懂六經,就看不懂為什麽太陽病用桂枝湯,陽明病用白虎湯。”
林婉秋聽得很認真,手裏的茶都忘了喝。
“那能不能給我講講六經辨證是什麽意思。”
夏飛看了看時間,才下午三點半,時間還早。
他本來隻是想應付一下張玉的好意,沒想到遇到了一個真正對中醫感興趣的人。
“六經就是把人體分成六個不同的防禦層次。”
“最外麵的是太陽,就像城牆,擋住外麵的病邪。”
“病邪突破太陽之後,就會進入陽明,這是第二道防線。”
“如果陽明也守不住,病邪就會繼續往裏走,進入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每一層有每一層的症狀,每一層有每一層的治法。”
林婉秋聽完眼睛更亮了。
“所以張仲景是按照病邪入侵的深度來分類的。”
“那為什麽不直接說病邪在哪個器官,非要用這種抽象的說法。”
這個問題問得很尖銳,直接戳到了中西醫思維差異的核心。
夏飛放下茶杯,身體也往前傾了傾。
“因為病邪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它是動態變化的。”
“今天在太陽,明天可能就到陽明了,後天又退回太陽了。”
“如果你按照器官來分類,你就沒法解釋為什麽症狀會這樣變來變去。”
“但如果你按照六經來分類,你就能清楚地看到病邪在人體裏的運動軌跡。”
林婉秋聽到這裏突然拍了一下桌子。
“我懂了,這就像編程裏的狀態機。”
“不同的狀態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狀態之間可以互相轉換。”
“六經辨證就是一個醫學版的狀態機模型。”
夏飛愣了一下,他沒想到她會用編程的思路來理解中醫。
但仔細一想,這個類比還真的很準確。
“沒錯,你這個類比很精準。”
“張仲景寫傷寒論的時候,就是在描述這個狀態機的轉換規則。”
“什麽狀態用什麽方子,什麽情況下會轉到下一個狀態。”
兩人越聊越投機,從六經辨證聊到五行學說,從陰陽理論聊到藏象學說。
林婉秋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很有深度,不是那種為了聊天而聊天的問題。
她是真的在思考,在試圖理解這套醫學體係背後的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