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星鬥為標

字數:6635   加入書籤

A+A-


    “探海號”駛入北部灣海域時,正值台風季尾聲。海麵雖仍有風浪,卻已褪去肆虐戾氣,隻剩細碎浪濤拍打船身。程遠站在甲板上,攥著清代《粵海關誌》複刻本,書頁“廉州港為北部灣要津,乾隆年間,廣商載石灣瓷赴安南貿易,常經此海域”的記載,與眼前海岸線慢慢重疊。
    “程隊,聲呐有新發現!”鄭海峰抱著聲呐儀跑上甲板,軍綠色衝鋒衣領口沾著海鹽,“北緯21°28′,東經109°05′,水下二十三米處有木質沉船輪廓!長約十丈、寬兩丈八尺,貨艙反射信號密如蜂窩——跟《粵海關誌》‘乾隆二十二年,廣商李氏載石灣瓷三百箱沉於廉州港東南’的記載對得上!”
    程遠隨他進主控艙,屏幕上深藍色海水中,深色陰影臥在泥沙裏,貨艙光點閃爍如海底星辰。“這裏泥沙層異常,會不會是瓷器散落形成的‘瓷帶’?”他指向屏幕邊緣。
    林新宇已操控“蜂鳥三號”升空,傳回畫麵裏,沉船東南側泥沙上,泛著淡青色的瓷片綿延近二十米。“是瓷帶!”他放大畫麵,“釉色青中帶褐,是石灣瓷‘廣鈞釉’,和佛山石灣窯遺址乾隆瓷器一致!”
    林珊蹲在檢測台旁,舉著報告抬頭:“海水ph值8.1、能見度六米、水溫24c,符合潛水條件,但有暗流,下潛別像上次泉州灣那樣被衝偏。”鄭海峰摸頭應下,轉身整理裝備時,林珊悄悄將緩解海水刺激的護膚膏,塞進他潛水服口袋。
    半小時後,鄭海峰攜潛水員入水。探照燈照亮泥沙下的青褐色釉麵,他通過通訊器喊:“貨艙木箱雖朽,瓷器仍整齊堆疊!雙耳瓶、三足爐的窯變釉,和佛山石灣陶瓷博物館‘乾隆廣鈞瓷’一模一樣!”
    “先采完整樣本做年代檢測,再找‘火照’——石灣窯用它記錄燒製溫度,能還原工藝!”程遠叮囑。鄭海峰應聲,用塑料鏟撥開泥沙,抱起刻有“乾隆年製”的青釉雙耳瓶,又在角落找到帶火燒痕跡的石灣窯“火照”。
    一小時後,鄭海峰攜樣本浮出。林珊接過防水箱,戴手套觀察:“這是典型乾隆廣鈞瓷!‘二次施釉法’讓青褐釉交融出流雲紋,和石灣窯‘火照’記錄完全吻合!”熱釋光檢測儀顯示,燒製年代在乾隆二十至二十五年間,與沉船時間一致。
    “石灣瓷是清代外銷瓷重要品類,這些實物能還原海上貿易路線,對清代中越貿易史研究太重要!”程遠難掩激動。
    後續幾日,考古隊清理貨艙,打撈起纏枝蓮紋青釉盤、瑞獸三足爐等瓷器,每一件都體現石灣窯“一窯一釉,一器一品”的特質。林新宇在船員艙發現樟木航海箱,內有“廣商李氏航海日誌 乾隆二十二年”、“李”字銅印及貿易契約。
    日誌詳細記錄貨物清單:“石灣廣鈞瓷三百箱、廣州織金布一百匹、潮州工夫茶五十斤”,還夾著手繪北部灣航線圖,標注“廉州港→欽州灣→白龍尾→安南海防港”,旁貼貝殼標記港口。最後幾頁字跡潦草:“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六遇暴風觸礁,盡力搶救瓷器仍下沉,望告知吾家,幼子勿再涉險出海,平安度日便好。”
    程遠看著文字眼眶發熱,想起其他葬身海底的航海人,他們的故事是海上絲綢之路鮮活注腳。林珊整理契約,發現李氏與安南商人約定“石灣瓷每箱價銀二兩五錢,貨到付七成,餘三成待售罄付清”,蓋有“粵海關監督”官印,是清代中越官方貿易實物證據。
    考古隊還發現裝著潮州工夫茶的錫罐、廣州織金布殘片等。林新宇查到李氏後人李建明——石灣窯非遺傳承人,正燒造傳統廣鈞瓷。程遠邀其登船,李建明撫過青釉雙耳瓶紅了眼:“這窯變釉觸感,和阿爺傳下的乾隆廣鈞瓷一模一樣!”其子李博文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確認,胎土是石灣“紅砂泥”,“火照”痕跡與實驗室複刻溫度曲線吻合。
    程遠提議在遺址立紀念碑,用沉船楠木船板做碑身,刻李氏事跡與石灣瓷曆史,還邀李建明在佛山石灣陶瓷博物館特展演示燒製工藝。李建明連連答應:“要讓大家知道石灣瓷當年如何賣到安南、西洋!”
    一周後,鄭海峰在船尾發現小木盒,內有乾隆銅錢及刻“李氏”的和田玉佩。“阿爺族譜寫著,先祖出海前,阿婆將玉佩給他保平安!”李建明撫過玉佩裂痕落淚。林珊通過dna比對,確認船員骸骨與李建明有親緣關係。
    離開前一日,考古隊立碑。正麵刻“清乾隆二十二年 廣商李氏石灣瓷商船遇難處”,字體為李建明所書;背麵刻航線圖、文獻記載及雙耳瓶圖案。李建明帶二十多位石灣窯匠人到場,點燃仿柴窯火:“先祖,石灣窯火未熄,您的故事我們會永遠記住!”
    “探海號”駛離時,夕陽染紅海麵。林珊遞上潮州工夫茶複刻版:“下一站去西沙永樂環礁吧?《島夷誌略》記載元至元年間,有載龍泉青瓷的商船沉沒,或許能填補元代外銷瓷空白!”程遠飲下茶:“去西沙!讓更多人知道中國古代航海貿易從未中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考古浮海記·第一百零六章 西沙的龍泉青瓷
    “探海號”駛入西沙永樂環礁,湛藍天空下,海水如藍寶石映出環礁輪廓,礁盤浪花似銀邊鑲翡翠。程遠捧《島夷誌略》,“永樂環礁為西沙要衝,元至元年間,閩商載龍泉青瓷赴南洋,常於此避風”的記載,與景致完美重疊。
    “程隊,聲呐掃到異常信號!”鄭海峰跑上甲板,“北緯16°23′,東經111°45′,水下十八米處有沉船!長約九丈、寬兩丈六尺,貨艙反射信號強,像堆大量瓷器——跟《島夷誌略》‘至元二十九年,閩商張氏載龍泉青瓷兩百箱沉於環礁內側’對得上!”
    主控艙屏幕上,深色陰影臥在環礁泥沙裏,貨艙光點密如星群。“這裏信號反射率高,會不會是龍泉青瓷釉麵?”程遠指向泛青區域。
    林新宇操控無人機傳回畫麵,沉船貨艙泥沙上,散落著帶“開片”特征的青綠瓷片。“是龍泉青瓷!”他放大,“冰裂紋疏密有致,是元代‘哥窯型’青瓷,和龍泉窯大窯遺址至元瓷器一致!”
    林珊舉著檢測報告:“海水鹽度32‰、能見度十米、水溫26c,水流平穩,但環礁有珊瑚礁,下潛要避開。”鄭海峰點頭,穿裝備時,林珊將珊瑚修複凝膠塞進他口袋。
    半小時後,鄭海峰入水,陽光透過海水形成光柱。“程隊,找到完整龍泉青瓷!”他通訊器裏滿是激動,“雙魚耳瓶、纏枝蓮紋盤的‘粉青釉’溫潤如玉,和龍泉窯元代精品一致!”
    “小心清理開片紋路,采樣本做檢測,找‘張’字窯記確認是張氏商船!”程遠叮囑。鄭海峰抱起瓶底刻“張”的雙魚耳瓶,采集樣本後返回。
    林珊檢測樣本:“這是元代龍泉窯精品!‘多次施釉法’讓釉層厚1.5毫米,開片是冷卻收縮形成,和龍泉窯至元二十九年瓷器一致!”x射線熒光光譜儀顯示,胎土與釉料配方均符合元代龍泉青瓷特征。
    “這些青瓷是元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物證,能還原外銷路線,對貿易史、陶瓷史研究有裏程碑意義!”程遠說。
    清理貨艙時,考古隊打撈起纏枝蓮紋粉青釉盤、蓮瓣紋梅子青釉碗等。林新宇在船員艙發現木質航海匣,內有“閩商張氏航海日誌 至元二十九年”、“張”字銅印及銅錢。
    日誌記錄“龍泉青瓷兩百箱、福州漆器五十件、武夷岩茶三十箱”,夾手繪西沙航線圖,標注“福州港→泉州港→西沙永樂環礁→南洋”,旁畫環礁輪廓提示“內側可避風”。最後幾頁寫:“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二日遇強風撞珊瑚礁,日誌、印章放入匣,望告知吾家,老母望吾兒贍養,勿念吾。”
    程遠想起北部灣李氏,這些航海人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林珊發現福州脫胎漆器殘片,描金花鳥紋雖氧化,仍顯華麗,是最早福州脫胎漆器實物樣本。
    林新宇查到張氏後人張銘遠——龍泉青瓷收藏愛好者,藏有祖傳青瓷碎片。張銘遠登船,撫過雙魚耳瓶哽咽:“粉青釉溫潤感、雙魚耳造型,和家裏碎片一模一樣!”其子張明軒浙大考古係博士)確認,“張”字窯記與龍泉窯遺址一致,胎土是龍泉“紫金土”。
    程遠提議在遺址立紀念碑,邀張銘遠在龍泉青瓷博物館特展做講解員。張銘遠答應:“要讓大家知道元代閩商如何帶龍泉青瓷傳揚中國文化!”
    鄭海峰在船尾找到裝元代銅錢及“張氏”玉佩的木盒。“爺爺說,先祖出海前,奶奶將玉佩給他,說‘戴著像我陪你’!”張銘遠落淚。dna比對確認船員骸骨與他有親緣關係。
    立碑當天,張銘遠帶三十多位族人到場,穿傳統服飾捧菊花。紀念碑正麵刻“元至元二十九年 閩商張氏龍泉青瓷商船遇難處”,背麵刻航線圖與雙魚耳瓶圖案。“先祖,龍泉青瓷已成世界文化遺產,你們的故事會代代相傳!”張銘遠話音落,族人將菊花放在碑前。
    “探海號”駛離時,林珊遞上武夷岩茶複刻版:“下一站去嵊泗列島吧?《諸蕃誌》記載南宋有載越窯‘秘色瓷’的商船沉沒,能填補南宋外銷瓷空白!”程遠點頭:“去嵊泗!讓更多人了解越窯秘色瓷的璀璨!”
    考古浮海記·第一百零七章 嵊泗的越窯秘色瓷
    “探海號”駛入嵊泗列島,東海霧季將島嶼籠在朦朧中,燈塔每十秒閃爍一次。程遠捧《諸蕃誌》,“嵊泗列島為明州外港,南宋紹興年間,明商載越窯瓷赴高麗、日本,常經此避風”的記載,與景致重疊。
    “程隊,聲呐掃到水下信號!”鄭海峰跑上甲板,肩頭沾霧水,“北緯30°43′,東經122°25′,水下二十七米處有沉船!長約九丈五尺、寬兩丈七尺,貨艙反射信號密如碎玉——跟《諸蕃誌》‘紹興十二年,明商趙氏載越窯秘色瓷兩百箱沉於東礁附近’對得上!”
    主控艙屏幕上,深色陰影臥在泥沙裏,貨艙光點泛溫潤光澤。“這裏泥沙層規整,會不會是瓷器堆疊的‘瓷堆’?”程遠指向屏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新宇操控無人機,傳回畫麵裏,沉船東側泥沙上,泛青釉色的瓷片邊緣光滑。“是越窯瓷!”他放大,“釉色青中帶綠、溫潤如脂,是秘色瓷‘千峰翠色’,和慈溪上林湖越窯遺址南宋秘色瓷一致!”
    林珊舉著報告:“海水ph值8.2、能見度四米、水溫17c,水流緩但有淤泥層,下潛用探測儀測厚度,別像上次西沙陷泥裏。”鄭海峰應下,整理裝備時,林珊將防滑潛水襪塞進他口袋。
    半小時後,鄭海峰入水,探照燈照亮泥沙下的青綠釉麵。“程隊,找到秘色瓷!”他通訊器裏滿是激動,“蓮紋碗、瓜棱瓶的釉麵溫潤如碧玉,和上林湖南宋秘色瓷一模一樣!”
    “小心清理釉麵,采樣本做檢測,找‘官’字款——南宋越窯為宮廷燒瓷會刻‘官’,能確認是宮廷外銷瓷!”程遠叮囑。鄭海峰應聲,抱起碗底刻“官”的蓮紋碗,采集樣本後返回。
    林珊接過防水箱,戴手套觀察:“這是南宋宮廷級秘色瓷!‘釉水施三層’讓釉層均勻細膩,蓮瓣紋是越窯‘針刻工藝’巔峰,和上林湖紹興‘官’字款秘色瓷一致!”x射線熒光光譜儀顯示,胎土與釉料配方均符合南宋越窯特征。
    “越窯秘色瓷是‘瓷中瑰寶’,這些實物能還原南宋外銷路線,對貿易史、陶瓷外交史研究意義重大!”程遠說。
    清理貨艙時,考古隊打撈起鸚鵡紋粉盒、瓜棱青釉瓶等,每一件都是南宋越窯巔峰之作。林新宇在船員艙發現樟木航海箱,內有“明商趙氏航海日誌 紹興十二年”、“趙”字銅印及貿易文書。
    日誌記錄“越窯秘色瓷兩百箱、明州絲綢一百匹、餘姚楊梅酒五十壇”,夾手繪東海航線圖,標注“明州港→嵊泗列島→高麗仁川港→日本博多港”,旁貼貝殼,空白處寫“高麗人喜蓮紋瓷,日本人愛鸚鵡紋”。最後幾頁字跡潦草:“紹興十二年八月初九遇濃霧觸礁,望告知吾家,妻女望吾子照料,勿再涉險出海。”
    程遠想起西沙張氏、北部灣李氏,這些航海人串聯起南宋至清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林珊整理文書,發現趙氏與高麗商人約定“‘官’字款秘色瓷每件價銀五兩,貨到付八成”,蓋有“明州市舶司”官印,是南宋海上陶瓷外交證據。
    考古隊還發現裝著餘姚楊梅酒的陶壇、明州羅紋錦殘片等。林新宇查到趙氏後人趙文軒——寧波博物館退休研究員,研究南宋明州海上貿易史。趙文軒登船,撫過“官”字款蓮紋碗紅了眼:“‘千峰翠色’釉色、‘官’字款,和家裏傳下的瓷片一模一樣!”其子趙曉陽浙大曆史係講師)確認,蓮瓣紋是越窯“細刻工藝”巔峰,窯溫控製堪稱頂級。
    程遠提議在遺址立紀念碑,邀趙文軒在寧波博物館特展做講解員。趙文軒答應:“要讓大家知道南宋明州商人如何帶秘色瓷傳揚大宋文化!”
    鄭海峰在船尾找到裝南宋銅錢及“趙氏”玉佩的木盒。“爺爺說,先祖出海前,奶奶將玉佩給他保平安!”趙文軒撫過裂痕落淚。dna比對確認船員骸骨與他有親緣關係。
    立碑當天,趙文軒帶四十多位族人到場,穿傳統服飾捧菊花。紀念碑正麵刻“南宋紹興十二年 明商趙氏越窯秘色瓷商船遇難處”,背麵刻航線圖與蓮紋碗圖案。“先祖,越窯遺址已成世界文化遺產,你們的故事會代代相傳!”趙文軒話音落,族人將菊花放在碑前。
    程遠和隊員鞠躬,海風帶著秘色瓷釉料香氣,仿佛傳來當年海浪聲與船員對家人的思念。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