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通番往事

字數:9621   加入書籤

A+A-


    泉州灣的雨,像被扯碎的棉絮,連綴著下了三天。程遠站在“探海號”的甲板上,海風裹著雨絲打在臉上,帶著鹹澀的涼意。他手裏攥著一張泛黃的拓片,指尖反複摩挲著上麵凹陷的字跡——這是泉州海交館特意複刻的“通番事跡記”石刻拓片,出自婁東劉家港天妃宮,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後留下的實證。拓片上“永樂三年,鄭和統率舟師,首下西洋,遍曆諸番國,宣天子詔,揚中華威德”的句子,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筆畫間仍透著當年的恢宏氣勢。
    “程隊,水下機器人傳回實時畫麵了!”鄭海峰裹著件深綠色的防雨外套,踩著甲板上的積水快步走來,平板電腦屏幕在雨霧中亮得刺眼。程遠湊過去,隻見深藍色的海圖上,北緯24°58′、東經118°42′的位置,一團密集的白色光點勾勒出狹長的輪廓,像一條沉睡在海底的巨鯨。“水深二十一米,海底是泥沙質,沒有暗礁,”鄭海峰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聲呐掃描顯示,這艘船體長約十五丈,寬三丈,貨艙區域的信號強度是普通沉船的三倍,裏麵肯定堆滿了貨物!”
    程遠的目光落在拓片上“攜瓷器、絲綢,易海外奇珍”的字樣,心裏忽然有了個猜測:“會不會是鄭和船隊的附屬貿易船?史料裏提過,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有民間商船隨行,負責轉運官窯瓷器和絲綢,補充船隊的貿易物資。”
    身後傳來輕輕的腳步聲,林珊撐著一把透明的雨傘走來,傘沿傾斜著,大半遮住了程遠的肩膀。她手裏拿著一份折疊整齊的檢測報告,紙頁邊緣還帶著實驗室的餘溫:“我昨天分析了泉州灣附近海域的泥沙樣本,發現了蘇麻離青的成分殘留。這種青料是鄭和船隊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隻有永樂、宣德年間的官窯青花瓷才會使用,民間窯場根本得不到。”
    林新宇抱著一摞用防水布裹著的古籍,氣喘籲籲地跑過來,眼鏡片上蒙著一層白霧。他急忙摘下眼鏡,用衣角擦了擦,指著其中一本藍布封皮的書說:“程隊!我翻了馬歡的《瀛涯勝覽》,裏麵明確寫著,鄭和船隊到占城時,‘以青花瓷器、綾羅綢緞,換彼地乳香、血竭、蘆薈’,到爪哇時,‘國人最喜中國青花,每以胡椒易之’。如果這艘沉船真的載著蘇麻離青瓷器,說不定就是當年跟著鄭和船隊跑貿易的商船!”
    雨勢漸漸小了,天空透出一絲微弱的光亮。程遠將拓片小心翼翼地收進防水袋,對眾人說:“鄭海峰,你帶兩個潛水員,先下潛勘探,重點記錄沉船的結構、貨物分布,采集三件不同器型的瓷片樣本,注意安全,避開可能的船板殘片;林珊,你留在實驗室準備檢測設備,樣本一上來就做熱釋光測年和成分分析;林新宇,你整理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航線圖,對比沉船位置是否在當年的航線上——畢竟蘇麻離青瓷器主要用在永樂、宣德年間,得先確定時間線。”
    兩個小時後,“探海號”的甲板上響起了急促的腳步聲。鄭海峰穿著濕漉漉的潛水服,扶著船梯爬上來,臉上沾著海底的泥沙,卻難掩眼底的激動。他摘下氧氣麵罩,聲音帶著一絲沙啞:“程隊!太不可思議了!沉船的保存狀況遠超預期,船舷的木質結構雖然被海水泡得發黑,但還能看清船板上鑲嵌的銅鉚釘,貨艙裏堆得滿滿當當的都是青花瓷,有盤、碗、梅瓶,還有幾件天球瓶,器型跟故宮藏的永樂官窯瓷一模一樣!”
    兩名潛水員隨後抬著一個密封的防水箱走來,箱子裏鋪著軟布,上麵放著三片青白色的瓷片。林珊立刻迎上去,小心翼翼地將瓷片放進恒溫恒濕的樣品盒,快步走進實驗室。程遠和鄭海峰、林新宇也跟著進去,實驗室裏的燈光明亮,儀器運轉的聲音低沉而穩定。
    林珊將其中一片帶有纏枝蓮紋的瓷片放進熱釋光檢測儀,屏幕上很快跳出一串數據。她盯著數據看了幾秒,突然抬起頭,眼裏滿是興奮:“程隊!年代測出來了,是永樂十二年,也就是1414年!正好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時間段——他第四次出海是永樂十一年十月到十三年八月,這艘船很可能是船隊出發後不久沉沒的!”
    林新宇立刻展開攤在桌上的航線圖,手指在圖上劃過:“你們看!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從泉州港出發後,第一站是占城,沉船的位置就在泉州灣外海,剛好在泉州到占城的航線上。我猜,它可能是在運送瓷器到船隊的中轉站時,遇到了風暴,才沉在這裏的!”
    接下來的一周,考古隊開始對沉船進行係統性發掘。鄭海峰帶著潛水員分成兩組,輪流下潛清理貨艙。第一天,他們就清理出二十多件完整的青花瓷,其中一件青花梅瓶,瓶身上繪著月下鬆鶴圖,青料濃豔,筆觸細膩,瓶底還刻著“大明永樂年製”的六字官窯款識。林珊用顯微鏡觀察梅瓶的釉麵,發現釉下有細微的“鐵鏽斑”——這是蘇麻離青料在高溫燒製時,氧化鐵析出形成的特征,是後世仿品絕對仿不出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蘇麻離青太純正了,”林珊指著顯微鏡下的畫麵,對程遠說,“你看這顏色,青中泛紫,濃淡相宜,比我們之前在景德鎮禦窯遺址看到的永樂瓷還要好。當年鄭和船隊從伊斯蘭地區帶回這種青料,專門供給官窯燒製外銷瓷,沒想到能在這裏發現這麽多完整的器物。”
    程遠看著那件梅瓶,心裏忽然想起“通番事跡記”拓片上的話:“宣德化於海外,播仁恩於異域”。這些青花瓷,不就是當年“宣德化”的載體嗎?它們本該隨著鄭和船隊,抵達占城、爪哇,被當地人珍藏,卻因為一場風暴,永遠留在了泉州灣的海底。
    這天下午,林新宇在整理從船尾艙室清理出的木質碎片時,突然發出一聲驚呼。程遠和林珊立刻跑過去,隻見他手裏拿著一塊巴掌大的木板,上麵殘留著幾行模糊的墨跡。林新宇用軟毛刷輕輕刷掉木板表麵的泥沙,又用特殊的試劑噴灑在字跡上,原本淡得幾乎看不見的文字漸漸清晰起來:“永樂十二年三月,自泉州港出,載瓷三百件,往滿刺加中轉站,待鄭和舟師至,一同西行。”
    “滿刺加!”程遠立刻翻出桌上的《星槎勝覽》,費信在書中記載:“永樂七年,鄭和築城於滿刺加,立倉庫,儲貨物,為往來之中轉站。”他指著這段文字,對眾人說:“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就在滿刺加建了倉庫,用來存放貿易物資。這艘船就是要把這些青花瓷運到那裏,交給鄭和的船隊,然後跟著船隊一起去印度、阿拉伯地區!”
    林珊看著木板上的字跡,輕聲說:“這麽說,這艘船沉沒的時候,離滿刺加還有很遠的距離。不知道當年船上的船員,有沒有活下來……”
    她的話讓實驗室裏的氣氛忽然變得沉重。程遠想起之前在西沙發掘沉船時,也曾發現過船員的骸骨,那些沉默的骨架,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拍了拍林珊的肩膀:“我們繼續清理,說不定能找到船員的遺物,還原他們當年的故事。”
    然而,意外卻在第二天清晨發生了。當時,鄭海峰正帶著兩名潛水員在貨艙深處清理一件青花天球瓶,突然看到幾道陌生的潛水服身影出現在沉船附近。那些人手裏拿著撬棍和網兜,正試圖將貨艙裏的青花瓷裝進網兜。
    “程隊!有盜墓者!”鄭海峰立刻通過水下通訊器向甲板報告,聲音裏帶著焦急,“他們在偷瓷器,已經撬走了兩件青花盤,還打碎了一件梅瓶!”
    程遠的心猛地一沉,立刻聯係泉州海事部門,請求派巡邏艇支援,同時讓林新宇操控水下機器人前往沉船區域。水下機器人的探照燈亮起,強烈的光束照在盜墓者身上,他們顯然沒想到會遇到考古隊,慌亂中丟下手裏的撬棍和網兜,匆匆向上浮去。
    鄭海峰沒有追上去,而是先檢查了被打碎的梅瓶。那是一件繪有纏枝蓮紋的永樂梅瓶,瓶身已經碎成了十幾片,再也無法複原。他小心翼翼地將瓷片收集起來,心裏滿是心疼:“這群混蛋,這麽珍貴的文物,他們竟然說打碎就打碎!”
    一個小時後,海事部門傳來消息,盜墓者已經被抓獲,他們偷走的兩件青花盤也被追回。程遠看著被追回的青花盤,盤身上的海水江崖紋完好無損,心裏稍稍鬆了口氣,但想到那件破碎的梅瓶,還是忍不住惋惜。
    林珊拿著破碎的瓷片,眼圈泛紅:“這件梅瓶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永樂青花梅瓶之一,器型規整,青料純正,就這麽碎了……”
    程遠拍了拍她的肩膀,輕聲安慰:“至少我們還能把瓷片拚起來,放進博物館展出,讓大家知道它曾經存在過。而且,經過這件事,我們更要加快發掘進度,把剩下的文物都保護起來,不能再讓盜墓者有可乘之機。”
    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加班加點地清理沉船。鄭海峰帶著潛水員幾乎每天都要在水下待上六個小時,林珊則在實驗室裏連軸轉,檢測文物、修複瓷片,林新宇則忙著整理從沉船裏發現的各類遺物,包括船員的銅戒指、木質梳子,還有一本已經碳化的航海日誌。
    那本航海日誌是在船尾的一個木箱裏發現的,紙張已經變得脆弱不堪,上麵的字跡也模糊不清。林新宇用紅外掃描技術處理後,才勉強辨認出裏麵的內容。日誌的開篇寫著“永樂十二年三月十日,船主李茂,率船員十二人,載瓷三百件,自泉州港出,赴滿刺加”,後麵記錄了每天的航行情況,直到三月十五日,日誌的最後一行字是:“暴風驟起,船傾,眾人棄船,唯阿妹不肯去,誓與瓷共存……”
    “阿妹?”程遠看著日誌上的名字,皺起眉頭,“明代出海的船員大多是男性,怎麽會有女性?”
    林新宇立刻翻出之前查過的《泉州府誌》,快速翻閱著,突然停在一頁:“程隊!找到了!這裏記載著,永樂年間,泉州船商張萬昌之女張阿妹,‘自幼隨父航海,通番語,善辨瓷,曾隨鄭和船隊至爪哇,後隨李茂之船運瓷,遇風溺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程遠心裏一震,原來日誌裏的“阿妹”,就是張阿妹。他想象著六百年前的那個下午,暴風席卷泉州灣,海浪拍打著船身,船員們紛紛登上救生艇,隻有張阿妹留在船上,抱著那些青花瓷,最終隨著沉船沉入海底。她為什麽不肯離開?是因為這些瓷器是她精心挑選的,還是因為她曾答應過鄭和,要把這些瓷器送到滿刺加?
    這天晚上,程遠獨自站在甲板上,手裏拿著那本修複好的航海日誌。海風輕輕吹過,帶著海水的腥味,遠處的泉州港燈火閃爍,像撒在海上的星星。他想起白天林珊對他說的話,她小時候跟著爺爺在景德鎮長大,爺爺是個老瓷工,總說永樂青花是有靈魂的,因為每一件瓷器裏,都藏著一個故事。
    “在想什麽?”林珊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她手裏拿著一杯熱薑茶,遞給程遠。
    程遠接過薑茶,暖意順著喉嚨往下淌,驅散了夜晚的涼意。他指了指手裏的日誌:“在想張阿妹的故事。她一個女子,跟著船隊出海,還懂番語、會辨瓷,肯定是個很了不起的人。”
    林珊在他身邊站定,望著遠處的海麵:“我爺爺說過,永樂年間的瓷工,在燒製青花瓷時,會把對航海人的祝福刻在瓷底,希望他們能平安歸來。張阿妹守護這些瓷器,或許也是在守護這份祝福。”
    程遠轉頭看向林珊,月光灑在她的臉上,柔和而溫暖。他認識林珊三年了,從西沙的龍泉瓷沉船到北部灣的宋代遺址,再到現在的永樂青花沉船,他們一起經曆了無數次發掘,一起麵對過盜墓者的威脅,一起為發現珍貴文物而歡呼,也一起為破碎的文物而惋惜。他早就對林珊有了好感,卻一直沒敢說出口,怕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默契。
    就在程遠猶豫著要不要開口時,鄭海峰的聲音從船艙裏傳來:“程隊!林工!有好消息!海事部門剛才傳來消息,那幾個盜墓者交代,他們還有同夥藏在泉州港附近,準備偷運之前盜挖的文物,現在已經被抓了,追回了十幾件明代瓷器!”
    林新宇也跑了出來,手裏拿著一張剛打印出來的照片:“程隊!你們看!我查到張阿妹的墓了!在泉州東郊的張家村,墓碑上寫著‘明永樂十二年,張阿妹,隨船運瓷,溺亡於泉州灣’,明天我們可以去看看!”
    程遠和林珊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裏看到了興奮。程遠笑著說:“好!明天一早,我們就去張家村,看看這位了不起的女船員。”
    第二天清晨,考古隊驅車前往泉州東郊的張家村。村子坐落在一座小山腳下,周圍種滿了龍眼樹,空氣裏彌漫著果香。在村幹部的帶領下,他們來到村後的一片墓地,這裏埋葬著張家的祖先。
    張阿妹的墓很簡陋,一塊青石板墓碑立在泥土中,上麵的字跡已經被風雨侵蝕得模糊不清。但在墓碑旁邊,還有一塊方形的墓誌銘,雖然表麵有些風化,上麵的文字卻還能辨認。林新宇蹲在墓誌銘前,逐字逐句地讀著:“阿妹,張萬昌之女,生於永樂元年,自幼聰慧,隨父航海,遍曆南洋諸國,通占城、爪哇語。永樂十二年,隨李茂之船運青花瓷赴滿刺加,遇暴風,船毀,阿妹誓與瓷共存,遂溺亡,時年十三歲。”
    “十三歲……”林珊輕聲重複著這個數字,眼圈泛紅,“她才十三歲,本該是在家讀書的年紀,卻跟著船隊出海,還為了保護瓷器獻出了生命。”
    程遠看著墓誌銘,心裏滿是感慨。十三歲的張阿妹,或許還帶著少女的天真,卻有著超越年齡的勇敢和堅定。他想起那些在沉船裏發現的青花瓷,每一件都凝聚著張阿妹的心血,也凝聚著她對航海的熱愛和對和平的向往。
    從張家村回來後,考古隊繼續清理沉船。這天下午,鄭海峰在貨艙的角落發現了一個小巧的青花碗,碗底刻著一行細小的文字。他小心翼翼地將碗遞給林珊,林珊用放大鏡一看,立刻驚呼起來:“程隊!你看這個碗底!刻著‘願此瓷,通番邦,結友誼’!”
    程遠接過青花碗,碗底的字跡雖然細小,卻刻得十分認真。他能想象到,張阿妹在出發前,親手在這個碗底刻下這句話,希望這些青花瓷能成為連接中國和番邦的紐帶,促進彼此的友誼。
    “我們應該辦一個特展,”程遠突然說,“就叫‘永樂青花與鄭和下西洋——來自泉州灣的故事’,把這些沉船出土的青花瓷、航海日誌、張阿妹的墓誌銘都展出來,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曆史,知道張阿妹的故事,知道鄭和下西洋背後,還有無數像她這樣的普通人在默默奉獻。”
    林珊眼睛一亮:“我同意!我們還可以製作一個鄭和下西洋的航線模型,標注出沉船的位置,讓觀眾直觀地看到當年的航海路線,了解青花瓷是如何隨著船隊傳播到世界各地的。”
    鄭海峰拍了拍胸脯:“我去聯係泉州海交館,他們之前就想跟我們合作辦展,這次肯定沒問題!”
    林新宇也興奮地說:“我可以整理一份詳細的展品說明,把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都寫出來,讓觀眾不僅能看到文物,還能讀懂文物背後的曆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接下來的一個月,考古隊一邊完成沉船的收尾工作,一邊忙著籌備特展。他們將清理出的上百件永樂青花瓷進行修複和保護,將航海日誌和墓誌銘進行數字化處理,製作了航線模型和沉船複原圖,還拍攝了一部關於發掘過程的紀錄片。
    特展開幕那天,泉州海交館擠滿了觀眾。展廳裏,永樂青花天球瓶、青花梅瓶、青花盤靜靜地陳列在展櫃裏,燈光柔和地灑在瓷器上,青釉泛著淡淡的光澤。航海日誌和張阿妹的墓誌銘被放在單獨的展櫃裏,旁邊播放著紀錄片,講述著考古隊發掘沉船的故事,以及張阿妹守護瓷器的事跡。
    程遠站在展廳裏,看著觀眾們駐足在展櫃前,聽著講解員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講述張阿妹的故事,心裏滿是欣慰。他看到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指著展櫃裏的青花碗問:“媽媽,這個碗底的字是什麽意思呀?”媽媽蹲下身,輕聲解釋:“這是六百年前一個叫張阿妹的姐姐刻的,她希望這些漂亮的瓷器能讓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人成為朋友。”小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眼睛裏滿是好奇——程遠知道,這段曆史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心裏悄悄埋下了。
    林珊走到程遠身邊,手裏拿著一本觀眾留言冊:“你看,好多觀眾都在留言,說沒想到鄭和下西洋背後還有這麽多普通人的故事,張阿妹的事跡太讓人感動了。”程遠接過留言冊,上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向守護文化的航海人致敬”“永樂青花真美,曆史的溫度讓人熱淚盈眶”“希望能多看到這樣的展覽,了解我們自己的海上故事”。
    鄭海峰帶著泉州海交館的陳館長走過來,陳館長握著程遠的手,感慨地說:“這次特展太成功了!不僅讓觀眾看到了珍貴的永樂青花,更讓大家了解了鄭和下西洋的貿易史、文化交流史,還有張阿妹這樣的民間航海人的故事——這才是考古的意義啊!”
    林新宇拿著一張照片跑過來,照片上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對著張阿妹的墓誌銘鞠躬。“這位老人是張阿妹的第二十一代後人,”林新宇興奮地說,“他從報紙上看到特展的消息,特意從廈門趕來,說終於找到了先祖的事跡,要把這段曆史告訴家裏的孩子。”
    程遠看著照片裏的老人,心裏湧起一陣暖流。他們的發掘,不僅是打撈文物,更是打撈被遺忘的記憶,讓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河裏的人,重新被後人銘記。
    特展結束後,考古隊沒有立刻離開泉州。他們受泉州海交館的邀請,在館裏舉辦了一場關於永樂青花與鄭和下西洋的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外的考古專家、陶瓷學者和曆史研究者。
    研討會上,程遠分享了泉州灣沉船的發掘成果,展示了出土的永樂青花瓷和航海日誌,詳細介紹了張阿妹的事跡。來自英國的陶瓷專家戴維教授看著展台上的青花天球瓶,激動地說:“我在大英博物館見過一件類似的永樂天球瓶,但這件保存得更完整,蘇麻離青的顏色也更純正。它證明了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國的製瓷技術和航海貿易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來自斯裏蘭卡的考古學家卡倫博士則帶來了斯裏蘭卡立佛寺“鄭和布施碑”的照片:“這塊石碑上記載著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向立佛寺布施財物的事跡,與你們發現的沉船、瓷器相互印證,共同構成了鄭和下西洋的實物證據鏈。”
    林珊則做了關於蘇麻離青的專題報告,她展示了沉船出土瓷片的成分檢測數據,與景德鎮禦窯遺址、斯裏蘭卡、肯尼亞等地出土的永樂瓷片進行對比,證明了鄭和船隊帶回的蘇麻離青,確實被廣泛用於永樂官窯瓷的燒製,並且隨著船隊的航線,傳播到了亞非各國。
    研討會的最後,程遠和各位專家共同倡議,成立“鄭和下西洋考古研究聯盟”,整合各國的考古資源,共同研究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貿易路線和文化交流,讓這段輝煌的曆史被更多人了解。
    離開泉州的前一天,程遠帶著林珊、鄭海峰和林新宇再次來到泉州灣的沉船遺址附近。海麵上風平浪靜,陽光灑在海麵上,波光粼粼。程遠看著這片平靜的海麵,想起了六百年前張阿妹在這裏守護瓷器的場景,想起了鄭和船隊揚帆遠航的壯舉。
    “下一站去哪裏?”鄭海峰問道,他手裏拿著一張新的海圖,上麵標注著幾個疑似明代沉船的遺址。
    程遠接過海圖,目光落在印度西海岸的古裏——那是鄭和船隊每次下西洋的必經之地,也是當年重要的貿易港口。“我們去古裏,”程遠說,“史料記載,鄭和船隊在古裏留下了很多貿易痕跡,說不定能找到更多與永樂青花相關的遺址,進一步還原當年的貿易盛況。”
    林珊笑著說:“我已經開始期待了,不知道古裏會不會有比泉州灣更精彩的發現。”
    林新宇推了推眼鏡,興奮地說:“我查了《星槎勝覽》,費信在古裏篇裏寫過,‘中國寶船至彼,皆以青花瓷器、絲綢易寶石、珍珠’,要是能找到當年的貿易遺址,肯定能發現更多永樂青花!”
    程遠看著身邊充滿幹勁的夥伴們,心裏滿是期待。從西沙到泉州灣,他們一路走來,發掘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而未來,還有更多的遺址等著他們去探索,更多的故事等著他們去打撈。
    “探海號”緩緩駛離泉州港,朝著印度古裏的方向駛去。海風吹拂著船帆,陽光灑在甲板上,遠處的海平麵上,一艘艘現代化的貨輪駛過,與六百年前鄭和船隊的殘影重疊在一起。程遠知道,海上絲綢之路從未中斷,那些帶著瓷器和友誼的航海故事,還在繼續書寫著新的篇章。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