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纏枝蓮花
字數:12305 加入書籤
“探海號”穿越馬六甲海峽時,正值初夏。赤道附近的陽光格外熾烈,將海麵烤得泛出金箔般的光澤,遠處的蘇門答臘島輪廓在熱浪中微微晃動,像一幅暈染的油畫。程遠站在船舷邊,手裏捧著一本泛黃的《瀛涯勝覽》,馬歡在書中描述古裏“其國傍海,堆石為城,壘石為屋,市肆喧嘩,番商雲集”的文字,讓他對即將抵達的目的地充滿期待。
“程隊,古裏港的海事部門發來消息,已經為我們劃定了臨時勘探區!”鄭海峰拿著衛星電話走來,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他們還說,當地博物館保存著一些明代瓷器殘片,據說是當年鄭和船隊留下的,邀請我們先去看看。”
林珊從實驗室走出來,手裏拿著一份剛打印好的檢測報告:“我對比了泉州灣沉船出土的蘇麻離青瓷片和之前收集的古裏地區瓷片數據,發現成分高度相似,這說明古裏確實有永樂青花的遺存,很可能就是鄭和船隊帶去的。”
林新宇趴在海圖上,用紅筆圈出一個位置:“程隊!根據《鄭和航海圖》的記載,古裏港外海有一處‘瓷器礁’,當年船隊常在這裏卸貨,要是遇到風暴,很可能有瓷器沉入海底。我們可以先去那裏勘探!”
三天後,“探海號”駛入古裏港。港口裏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貨輪,起重機的吊臂在藍天下不停運轉,與馬歡筆下“番舶數千,輻輳於此”的景象遙相呼應。古裏博物館的館長拉吉夫早已在碼頭等候,他穿著一身白色的傳統服飾,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木盒。
“歡迎你們!”拉吉夫熱情地握住程遠的手,“我聽說了你們在泉州灣的發現,太了不起了!這是我們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瓷片,你們看看,是不是和你們發現的瓷器一樣?”
打開木盒,幾片青白色的瓷片映入眼簾。程遠拿起一片,陽光下,瓷片上的青花纏枝紋清晰可見,釉麵泛著淡淡的紫暈——這是典型的蘇麻離青特征。“和泉州灣沉船的瓷器一模一樣!”程遠激動地說,“這些瓷片是從哪裏發現的?”
“就在古裏港外的‘瓷器礁’!”拉吉夫說,“當地漁民打魚時,經常能撈到這樣的瓷片,我們推測,那裏應該沉過一艘明代商船。”
第二天一早,考古隊前往“瓷器礁”。水下機器人剛下潛不久,屏幕上就出現了密集的白色光點。“程隊!發現了!”林新宇指著屏幕,聲音發顫,“這裏有一艘沉船,貨艙裏全是青花瓷,數量比泉州灣的還多!”
鄭海峰立刻帶著潛水員下潛。一個小時後,他浮出水麵,手裏舉著一件完整的青花盤:“程隊!你看這個盤底!刻著‘大明永樂年製’,還有‘古裏貿易’四個字!這肯定是鄭和船隊專門為古裏市場燒製的瓷器!”
接下來的半個月,考古隊展開了大規模發掘。沉船的保存狀況遠超預期,船體內清理出上千件完整的永樂青花瓷,包括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其中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玉壺春瓶,瓶身上繪著鄭和船隊的圖案——十幾艘寶船在海上航行,桅杆高聳,旗幟飄揚,生動再現了當年的航海盛況。
“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繪有鄭和船隊圖案的永樂瓷!”林珊捧著玉壺春瓶,眼睛發亮,“你看這些寶船的細節,桅杆上的旗幟、船身上的窗戶,都和史料記載的一模一樣,對研究鄭和船隊的船體結構太重要了!”
拉吉夫也趕來參觀發掘現場,當他看到那件玉壺春瓶時,激動得熱淚盈眶:“這就是我們古裏人一直傳說的‘鄭和瓷’!老人們說,當年鄭和船隊到古裏時,帶來了很多這樣的瓷器,還教會我們燒製瓷器的技術。現在終於找到了實物證據!”
在清理船尾艙室時,林新宇發現了一本保存完好的《航海簿》。簿子用桑皮紙製成,上麵用毛筆記錄著船隊的航線、貿易情況,還有與古裏國王的交往細節。其中一段寫道:“永樂十三年五月,至古裏,國王遣使者來迎,以青花瓷器百件、絲綢千匹為禮,國王回贈寶石、珍珠若幹,約定次年再通貿易。”
“這段記載填補了史料空白!”程遠興奮地說,“之前我們隻知道鄭和船隊在古裏進行貿易,卻不知道具體的禮品數量和貿易規模。這本《航海簿》,就是當年中外友好交往的直接證據!”
然而,發掘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一天下午,鄭海峰在清理貨艙深處時,突然發現幾塊船板有被撬動的痕跡。“程隊!這裏有盜墓者來過的痕跡!”他通過通訊器報告,“有幾件青花瓷不見了,還留下了現代的撬棍!”
程遠立刻聯係當地警方,同時讓林新宇操控水下機器人搜索附近海域。幸運的是,盜墓者還沒來得及將文物運走,就在附近的暗礁區被警方抓獲,追回了被盜的五件青花碗。
“這些盜墓者太可惡了!”鄭海峰看著追回的青花碗,氣憤地說,“要是再晚一步,這些珍貴的文物就被他們偷運出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珊撫摸著青花碗上的紋路,輕聲說:“還好我們及時發現了。這些瓷器不僅是文物,更是中外友誼的見證,絕不能讓它們落入盜墓者手中。”
考古隊在古裏的發掘引起了國際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意派專家前來考察,將“瓷器礁”沉船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文化遺產”。程遠和拉吉夫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兩國考古團隊將共同研究這批文物,還原鄭和下西洋時期的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
離開古裏前,考古隊在“瓷器礁”附近立了一座紀念碑,碑身上刻著“永樂十三年,鄭和船隊貿易遺址”,旁邊還鑲嵌著一塊從沉船上發掘的青花瓷片。拉吉夫帶著當地民眾和學生前來參加立碑儀式,孩子們捧著鮮花,圍繞在紀念碑周圍,齊聲朗誦著馬歡《瀛涯勝覽》中關於古裏的記載。
“程隊,”林珊走到程遠身邊,望著眼前的場景,“你說,六百年前,鄭和船隊在這裏和古裏人貿易、交流,六百年後,我們又在這裏發掘他們留下的文物,是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緣分?”
程遠點點頭,心裏滿是感慨:“是啊,鄭和下西洋播下的友誼種子,經過六百年的生長,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的考古工作,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曆史,讓這份友誼永遠傳承下去。”
“探海號”駛離古裏港時,拉吉夫帶著當地民眾在碼頭送行。他們揮舞著中印兩國的國旗,高聲喊著“再見”,聲音在海麵上久久回蕩。程遠站在甲板上,朝他們揮手,心裏暗暗下定決心,要繼續沿著鄭和的航線,發掘更多的曆史遺跡,講述更多的友好故事。
船行至印度洋中部時,林新宇拿著一份新的勘探報告跑過來:“程隊!我查到了!根據《星槎勝覽》的記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曾到過東非的木骨都束,也就是現在的索馬裏摩加迪沙,那裏的考古遺址中出土過很多永樂青花瓷片,我們可以去那裏看看!”
鄭海峰湊過來,興奮地說:“我早就想去東非了!聽說那裏的沉船遺址不僅有中國瓷器,還有阿拉伯的香料、歐洲的玻璃器,肯定能有大發現!”
林珊笑著說:“我已經開始準備檢測設備了,要是能在木骨都束發現蘇麻離青瓷器,就能證明鄭和船隊的航線確實到達了東非,進一步還原海上絲綢之路的全貌。”
程遠看著海圖上木骨都束的位置,眼前仿佛浮現出鄭和船隊抵達東非的場景:寶船停靠在港口,當地民眾圍著船隊,好奇地看著中國的瓷器和絲綢,船員們則向他們贈送禮物,傳播友誼。他知道,下一段旅程,又將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曆史探索。
“探海號”調轉船頭,朝著東非的方向駛去。陽光灑在甲板上,海風拂過船帆,遠處的海鷗跟著船飛行,仿佛在為他們引路。程遠知道,隻要他們繼續沿著鄭和的足跡,就一定能發現更多隱藏在海底的曆史寶藏,讓那段輝煌的航海史,永遠閃耀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
一個月後,“探海號”抵達索馬裏摩加迪沙。當地考古部門的負責人穆罕默德早已在碼頭等候,他帶著程遠一行來到摩加迪沙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大量的中國文物,從唐代的青瓷到明代的青花,琳琅滿目。
“這些文物都是從摩加迪沙附近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穆罕默德介紹道,“尤其是在木骨都束遺址,我們出土了很多永樂青花瓷片,還有一些帶有中文銘文的銅器,據推測,這些都是鄭和船隊留下的。”
在穆罕默德的帶領下,考古隊前往木骨都束遺址。遺址位於摩加迪沙郊外的海邊,地表散落著大量的瓷片和貝殼。林新宇拿起一片瓷片,仔細觀察後說:“程隊!這是蘇麻離青瓷片,和泉州灣、古裏沉船的瓷器成分完全一致!”
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在遺址附近展開水下勘探。水下機器人在水深三十米的地方,發現了一艘大型沉船的殘骸。鄭海峰帶著潛水員下潛後,興奮地報告:“程隊!這艘沉船裏不僅有永樂青花瓷,還有大量的阿拉伯香料和歐洲玻璃器!這說明當年這裏是一個國際貿易樞紐,中國、阿拉伯、歐洲的商品都在這裏交換!”
考古隊在沉船中清理出上百件完整的文物,其中一件永樂青花盤的盤身上,繪著東非的野生動物圖案——長頸鹿、獅子、大象栩栩如生,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繪有東非動物的永樂青花瓷器。
“這件瓷盤太珍貴了!”林珊激動地說,“它證明了鄭和船隊不僅將中國的文化帶到了東非,還將東非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國的瓷器製作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絕佳見證!”
穆罕默德看著這件瓷盤,感慨地說:“我們索馬裏有很多關於鄭和的傳說,老人們說,當年鄭和船隊到木骨都束時,帶來了很多珍貴的禮物,還幫助當地民眾修建水利工程,促進了當地的發展。現在這些文物的發現,讓這些傳說變成了真實的曆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木骨都束遺址的發掘過程中,考古隊還發現了一座古代清真寺的遺址,寺內的牆壁上鑲嵌著大量的中國瓷片,包括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等。穆罕默德解釋道:“這座清真寺是當年木骨都束的重要宗教場所,當地民眾用中國瓷片裝飾清真寺,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尊重。”
程遠看著牆壁上的瓷片,心裏滿是感動:“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魅力,它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友誼之路。鄭和船隊帶來的不僅是瓷器和絲綢,還有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而這種情誼,已經深深紮根在東非的土地上。”
發掘工作結束後,程遠和穆罕默德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兩國考古團隊將共同保護和研究木骨都束遺址,同時在摩加迪沙博物館舉辦“鄭和下西洋與東非文明”特展,讓更多的索馬裏民眾了解這段曆史。
特展開幕那天,摩加迪沙博物館擠滿了觀眾。當地民眾扶老攜幼,前來參觀中國的永樂青花瓷和其他文物。一個名叫阿卜杜拉的小男孩,指著那件繪有東非動物的青花盤,好奇地問:“叔叔,這個盤子上的長頸鹿是我們這裏的,為什麽會出現在中國的瓷器上呀?”
程遠蹲下身,溫柔地說:“因為六百年前,有一位叫鄭和的中國航海家,帶著船隊來到這裏,他看到了長頸鹿,非常喜歡,就把它畫在了瓷器上,帶回中國。這件瓷器,就是中國和索馬裏友誼的見證。”
阿卜杜拉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手輕輕撫摸著展櫃的玻璃,眼裏滿是向往。程遠知道,就像當年鄭和船隊播下友誼的種子一樣,今天的特展,也在阿卜杜拉這樣的孩子心裏,播下了中外友好的種子。
離開摩加迪沙時,穆罕默德送給程遠一件珍貴的禮物——一塊從木骨都束遺址出土的永樂青花瓷片,上麵刻著“木骨都束”四個字。“這是我們索馬裏的寶貝,也是中國的寶貝,”穆罕默德說,“希望你能帶著它,繼續發掘更多的曆史遺跡,讓世界知道,中國和非洲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六百年。”
程遠接過瓷片,緊緊握在手中。他知道,這塊瓷片不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份責任。他要帶著這份責任,繼續沿著鄭和的航線,發掘更多隱藏在海底的曆史,講述更多中外友好的故事。
“探海號”駛離摩加迪沙港,朝著下一個目的地——阿拉伯半島的忽魯謨斯駛去。程遠站在甲板上,望著茫茫的印度洋,手裏捧著那塊青花瓷片。海風拂過,帶著遠處清真寺的鍾聲,仿佛在訴說著六百年前的友誼故事。他知道,隻要他們繼續前行,就一定能讓那段輝煌的航海史,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前往忽魯謨斯的途中,考古隊召開了一次總結會議。程遠看著大家,笑著說:“從泉州灣到古裏,再到木骨都束,我們一路走來,發掘了大量的永樂青花瓷器和相關文物,這些文物不僅證明了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曆史,也見證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接下來,我們要去忽魯謨斯,那裏是鄭和船隊到達的最遠的地方之一,相信也會有重大的發現。”
林珊拿出一份忽魯謨斯的考古資料,介紹道:“忽魯謨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霍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是當年印度洋貿易的重要樞紐。根據《瀛涯勝覽》的記載,鄭和船隊在這裏與當地商人進行了大量的貿易,交換了很多珍貴的商品,比如乳香、沒藥、寶石等。我們推測,這裏很可能也有鄭和船隊留下的沉船遺址。”
林新宇補充道:“我查了相關的考古文獻,伊朗的考古學家在格什姆島附近發現過一些中國瓷器殘片,其中就有永樂青花的瓷片。如果我們能在那裏找到沉船,就能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證明船隊確實到達了波斯灣。”
鄭海峰摩拳擦掌地說:“我已經準備好了潛水裝備,隻要一到格什姆島,我們就立刻展開勘探,爭取早日找到沉船遺址!”
經過十幾天的航行,“探海號”終於抵達伊朗格什姆島。當地考古部門的負責人哈桑親自到碼頭迎接,他熱情地握住程遠的手說:“歡迎你們來到忽魯謨斯!我們已經在格什姆島附近劃定了幾個疑似沉船遺址的區域,希望能和你們一起,發掘出更多的曆史文物。”
在哈桑的帶領下,考古隊首先參觀了格什姆島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就有幾件中國的永樂青花瓷片。哈桑介紹道:“這些瓷片是從格什姆島附近的海底打撈上來的,經過鑒定,它們的年代都在永樂年間,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相符。我們一直懷疑,這裏沉過一艘中國的商船,但由於技術條件有限,一直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勘探。”
第二天一早,考古隊乘坐小船前往疑似沉船遺址。水下機器人下潛後不久,屏幕上就出現了一艘大型沉船的輪廓。“程隊!找到了!”林新宇激動地喊道,“這艘沉船的規模很大,貨艙裏有大量的文物,看起來像是中國的瓷器和阿拉伯的香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鄭海峰立刻帶著潛水員下潛。一個小時後,他浮出水麵,手裏舉著一件完整的永樂青花梅瓶:“程隊!你看這個梅瓶!瓶身上繪著阿拉伯的纏枝紋圖案,瓶底還刻著‘忽魯謨斯貿易’四個字!這肯定是鄭和船隊專門為忽魯謨斯燒製的瓷器!”
接下來的一個月,考古隊在格什姆島附近展開了大規模的發掘。沉船內清理出上千件文物,除了大量的永樂青花瓷,還有阿拉伯的乳香、沒藥、寶石,以及歐洲的玻璃器和硬幣。這些文物的發現,充分證明了忽魯謨斯當年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鄭和船隊確實到達了波斯灣,與當地進行了廣泛的貿易往來。
在清理船尾艙室時,考古隊發現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異域誌》,書中詳細記錄了鄭和船隊在忽魯謨斯的貿易情況,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其中一段寫道:“忽魯謨斯國,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民善經商。中國寶船至彼,以青花瓷器、絲綢易乳香、沒藥、寶石,交易公平,情誼深厚。國王設宴款待船員,贈以黃金、象牙,約定永通和好。”
“這段記載太珍貴了!”程遠興奮地說,“它不僅補充了史料中關於鄭和船隊在忽魯謨斯貿易的細節,還反映了當時中外友好交往的盛況。這本《異域誌》,就是當年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的活化石。”
哈桑看著這本《異域誌》,感慨地說:“我們伊朗一直有關於中國航海家的傳說,但苦於沒有實物證據。現在這些文物和《異域誌》的發現,終於讓傳說變成了真實的曆史。鄭和不僅是中國的航海英雄,也是中伊友誼的開拓者。”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還遇到了一個小插曲。一天,當地的漁民帶著幾件從海底打撈的瓷器來到營地,希望考古隊能幫忙鑒定。程遠接過瓷器一看,發現其中一件青花盤的盤底刻著“大明永樂年製”,盤身上繪著中伊合璧的圖案——左邊是中國的纏枝蓮,右邊是阿拉伯的幾何紋,顯然是當年鄭和船隊與忽魯謨斯商人共同設計的。
“這件瓷盤太有意義了!”林珊激動地說,“它不僅是中伊貿易的見證,更是中伊文化融合的結晶。我們應該把它放在未來的聯合特展中,讓更多人看到不同文明的交流之美。”
漁民笑著說:“我們祖輩相傳,這些瓷器是‘友誼的信物’,不能買賣。現在知道它們的來曆,我們願意把它們交給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曆史。”
考古隊在格什姆島的發掘成果,很快引起了伊朗政府的重視。伊朗文化遺產、手工業與旅遊部部長親自來到發掘現場,對考古隊的工作表示感謝,並希望能與中國建立長期的考古合作關係,共同保護和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
離開格什姆島前,程遠和哈桑共同為“忽魯謨斯鄭和貿易遺址”紀念碑揭幕。紀念碑的正麵刻著中伊兩國文字,講述了鄭和船隊與忽魯謨斯的貿易往來;背麵則鑲嵌著一塊從沉船上發掘的青花瓷片,瓷片上的纏枝蓮紋象征著中伊友誼長青。
“探海號”駛離波斯灣時,哈桑帶著當地民眾和學生在碼頭送行。孩子們揮舞著中伊兩國國旗,高聲唱著中伊友誼之歌,歌聲在海麵上久久回蕩。程遠站在甲板上,朝他們揮手,心裏滿是感動——從泉州灣到古裏,從木骨都束到忽魯謨斯,每一處遺址的發掘,都讓他對“海上絲綢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連接不同文明、傳遞友誼的紐帶。
船行至阿拉伯海時,林新宇拿著一份新的史料跑過來,臉上滿是興奮:“程隊!我查到了!根據《西洋番國誌》的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曾到過天方,也就是現在的沙特阿拉伯麥加,那裏的考古遺址中可能也有永樂青花的遺存!我們要不要去看看?”
鄭海峰湊過來,眼睛一亮:“麥加!那可是伊斯蘭教的聖地,要是能在那裏發現鄭和船隊的遺跡,肯定能轟動世界!”
林珊笑著說:“我已經開始查閱麥加地區的考古資料了,發現當地博物館確實收藏著一些明代瓷器殘片,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是永樂青花,但從描述來看,很可能與我們之前發現的蘇麻離青瓷器有關。”
程遠看著海圖上麥加的位置,心裏充滿了期待。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是他最後一次遠航,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要是能在麥加找到相關遺跡,就能完整還原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線,填補曆史研究的空白。“我們去麥加!”程遠堅定地說,“不管能不能找到沉船,能親身走一走鄭和當年走過的路,也是一種收獲。”
經過半個月的航行,“探海號”抵達沙特阿拉伯吉達港。吉達是麥加的門戶,也是當年鄭和船隊可能停靠的港口。沙特阿拉伯考古委員會的負責人阿卜杜勒·拉赫曼早已在碼頭等候,他穿著一身整潔的西裝,手裏拿著一本厚厚的考古報告。
“歡迎你們來到沙特!”阿卜杜勒·拉赫曼熱情地說,“我聽說了你們在泉州灣、古裏、忽魯謨斯的發現,非常敬佩你們的工作。關於鄭和船隊是否到過麥加,我們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在吉達附近的考古遺址中,確實發現過一些明代瓷器殘片,希望能和你們一起研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帶領下,考古隊首先參觀了吉達博物館。博物館的“古代貿易”展廳裏,陳列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其中一個展櫃裏,幾塊青白色的瓷片格外引人注目。程遠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瓷片上的青花發色濃豔,有典型的鐵鏽斑——這正是蘇麻離青的特征!
“這些瓷片是從哪裏發現的?”程遠激動地問。
“是在吉達郊外的一個古代港口遺址出土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回答,“經過碳十四檢測,遺址的年代在明代早期,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相符。我們推測,這裏可能是當年鄭和船隊停靠的港口之一。”
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在古代港口遺址展開勘探。遺址位於吉達郊外的海邊,地表散落著大量的貝殼和瓷片,還有一些古代碼頭的石砌遺跡。林新宇拿著探鏟在遺址中挖掘,很快就發現了一塊完整的青花碗底,碗底刻著“大明永樂年製”的字樣!
“程隊!找到永樂瓷了!”林新宇興奮地大喊,“這絕對是鄭和船隊留下的!”
程遠跑過去,看著碗底的款識,心裏滿是激動。這塊碗底的發現,證明了鄭和船隊確實到過吉達,很可能還前往了麥加。考古隊隨後在遺址中展開大規模發掘,清理出更多的永樂青花瓷片,還有一些帶有中文銘文的銅器和鐵器,其中一件銅鈴上刻著“鄭和船隊”四個字,更是直接的證據。
阿卜杜勒·拉赫曼看著這些文物,感慨地說:“這些發現改寫了沙特的古代貿易史!我們之前隻知道阿拉伯商人曾與中國進行貿易,卻不知道中國的航海家曾親自來到這裏,帶來了中國的瓷器和文化。鄭和是中沙友誼的先驅,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
考古隊還在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座古代清真寺的遺址,寺內的牆壁上鑲嵌著一些中國瓷片,包括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等。阿卜杜勒·拉赫曼解釋道:“這座清真寺建於明代早期,當地的穆斯林用中國瓷片裝飾清真寺,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喜愛,這也從側麵證明了當年中沙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離開吉達前,程遠和阿卜杜勒·拉赫曼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兩國考古團隊將共同保護和研究吉達古代港口遺址,同時在吉達博物館舉辦“鄭和下西洋與中沙友誼”特展,讓更多的沙特民眾了解這段曆史。
特展開幕那天,吉達博物館擠滿了觀眾。當地的穆斯林民眾、學生、學者紛紛前來參觀,當他們看到永樂青花瓷器和“鄭和船隊”銅鈴時,都露出了驚訝和敬佩的表情。一個名叫法蒂瑪的小女孩,拉著程遠的手問:“叔叔,鄭和是誰呀?他為什麽要來我們這裏?”
程遠蹲下身,溫柔地說:“鄭和是中國的一位偉大航海家,六百年前,他帶著船隊來到這裏,帶來了中國的瓷器和友誼,也帶走了沙特的香料和文化。他就像一座橋梁,連接了中國和沙特,讓我們的友誼延續了六百年。”
法蒂瑪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手輕輕撫摸著展櫃裏的青花碗,眼裏滿是向往。程遠知道,就像當年鄭和船隊播下友誼的種子一樣,今天的特展,也在法蒂瑪這樣的孩子心裏,播下了中沙友好的種子。
“探海號”駛離吉達港時,阿卜杜勒·拉赫曼帶著當地民眾在碼頭送行。他們揮舞著中沙兩國國旗,高聲喊著“中沙友誼萬歲”,聲音在海麵上久久回蕩。程遠站在甲板上,朝他們揮手,心裏暗暗下定決心,要繼續沿著鄭和的航線,發掘更多的曆史遺跡,講述更多的友好故事。
船行至紅海時,林新宇拿著一份總結報告跑過來,臉上滿是自豪:“程隊!我們這次沿著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泉州灣到古裏、木骨都束、忽魯謨斯、吉達,共發掘了五處重要遺址,出土了上千件永樂青花瓷器和相關文物,填補了多項曆史研究的空白!現在,我們已經完整還原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航線,證明了當年中國的航海技術和貿易規模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鄭海峰拍了拍程遠的肩膀,笑著說:“這一路雖然辛苦,但值了!我們不僅發掘了文物,還收獲了友誼,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古代的航海輝煌。”
林珊看著遠處的海麵,輕聲說:“我爺爺要是還在,肯定會為我們驕傲的。他一輩子都在研究永樂青花,總說這些瓷器裏藏著中國的故事。現在,我們把這些故事告訴了世界,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心願。”
程遠看著身邊的夥伴們,心裏滿是感慨。從泉州灣出發時,他們隻是想發掘一艘明代沉船,卻沒想到會沿著鄭和的航線,走遍亞非各國,發掘出這麽多珍貴的文物,收獲這麽多真摯的友誼。他知道,這次旅程不僅是一次考古發掘,更是一次文化之旅、友誼之旅。
“探海號”調轉船頭,朝著中國的方向駛去。陽光灑在甲板上,海風拂過船帆,遠處的海鷗跟著船飛行,仿佛在為他們引路。程遠站在船舷邊,手裏捧著一塊從吉達遺址出土的永樂青花瓷片,瓷片上的纏枝蓮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他想起了六百年前鄭和船隊揚帆遠航的場景,想起了張阿妹守護瓷器的堅定,想起了古裏、木骨都束、忽魯謨斯、吉達等地民眾的熱情。他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海上絲綢之路的友誼還在延續。未來,他們還會繼續帶著對曆史的敬畏,對友誼的珍視,去發掘更多隱藏在海底的秘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古代的航海輝煌,讓海上絲綢之路的友誼之花,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綻放。
當“探海號”駛入中國南海時,程遠收到了來自泉州海交館的消息——“永樂青花與鄭和下西洋”全球巡回特展即將啟動,第一站將在泉州開幕,隨後會前往古裏、木骨都束、忽魯謨斯、吉達等地,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珍貴的文物,了解這段跨越六百年的友誼故事。
程遠看著消息,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些沉在海底的瓷器,這些被遺忘的故事,終於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綻放光芒。而他們,也將繼續帶著這份使命,在考古的道路上堅定前行,讓曆史的溫度,溫暖更多人的心靈。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