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官窯禦製

字數:6542   加入書籤

A+A-


    “探海號”駛入南海時,恰逢季風過境的尾聲。鹹濕的海風卷著細碎的浪花,拍在甲板的欄杆上,濺起的水珠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程遠站在船舷邊,指尖反複摩挲著那塊從吉達遺址出土的永樂青花瓷片——瓷片邊緣被海水浸泡得溫潤如玉,青藍色的纏枝蓮紋在天光下泛著淡淡的紫暈,那是蘇麻離青獨有的“寶石藍”色澤。
    林珊端著一個白瓷茶杯走過來,杯底沉著幾片卷曲的鐵觀音茶葉,熱氣氤氳著飄向海麵。“剛泡的,你之前說想念泉州的茶味了。”她將茶杯遞到程遠手裏,目光落在他掌心的瓷片上,“這塊瓷片的紋樣,和我們在忽魯謨斯沉船發現的青花盤很像,都是中西方紋飾融合的風格。”
    程遠接過茶杯,暖意順著杯壁蔓延到指尖,驅散了海上的涼意。他低頭看著杯底舒展的茶葉,忽然想起在泉州海交館初見“通番事跡記”拓片的那天,陳館長也是用這樣一杯熱茶,開啟了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話題。“國內有消息了嗎?”他抬頭問,“巡回特展的籌備應該到關鍵階段了吧?”
    “剛收到陳館長的郵件,”林珊從口袋裏掏出手機,點開郵件界麵,“特展的主展區已經布置好了,還特意留了一個‘考古現場還原’區域,讓我們提供在古裏、木骨都束拍的發掘影像。他說觀眾肯定會對水下清理青花瓷的過程感興趣。”
    “影像資料交給我!”林新宇抱著一台銀色的筆記本電腦跑過來,屏幕上正播放著一段水下紀錄片——畫麵裏,鄭海峰戴著潛水鏡,小心翼翼地將一件青花梅瓶從泥沙中托起,陽光透過海水,在瓷瓶的釉麵上投下流動的光斑。“我已經把各地的發掘片段剪成了十分鍾的短片,還加了字幕解說,比如這件梅瓶的器型屬於永樂官窯的‘折枝花卉紋梅瓶’,蘇麻離青的發色達到了‘濃豔無暈散’的最佳狀態。”
    鄭海峰靠在旁邊的纜繩上,手裏轉著一個從木骨都束海灘撿來的貝殼,貝殼內壁泛著珍珠般的光澤。“等特展開幕,我得給觀眾講講我們在古裏跟盜墓者對峙的事。”他笑著說,指尖在貝殼上輕輕敲擊,“當時那幾個盜墓的家夥,看到我們的水下機器人亮燈,嚇得連撬棍都扔了,浮出水麵時臉白得跟紙一樣。”
    程遠忍不住笑了,指尖輕輕敲了敲茶杯壁:“別光顧著說驚險的,也得說說那些暖心事。記得在木骨都束,阿卜杜拉小朋友拉著我的手問,‘青花瓷上的長頸鹿會不會想家’,還有吉達的法蒂瑪,摸著展櫃裏的青花碗說‘原來鄭和爺爺也喜歡我們這裏的花紋’——這些細節,才是特展該傳遞的‘溫度’。”
    就在這時,“探海號”的通訊器突然發出“嘀嘀”的急促聲響。鄭海峰快步走過去,按下接聽鍵,原本帶著笑意的臉色漸漸變得嚴肅。掛掉通訊後,他轉身對程遠說:“是陳館長,有緊急情況——我們之前在泉州灣沉船發現的那本張阿妹航海日誌,他們在整理時發現最後幾頁的紙纖維裏有異常反光,懷疑有未解讀的隱藏文字,讓我們立刻回去協助破譯。”
    “隱藏文字?”林珊的眼睛瞬間亮了,她立刻從背包裏掏出放大鏡,快步走向實驗室的方向,“之前我們用紅外掃描隻解讀了表麵內容,會不會是用朱砂混合了某種植物汁液寫的?這種墨水在普通光線下會隱形,必須用特殊的熒光試劑才能顯現。”
    程遠心裏突然湧起一陣強烈的預感——張阿妹的航海日誌既然能記錄下“誓與瓷共存”的決心,說不定還藏著更重要的線索。他立刻對鄭海峰說:“調整航線,以最快速度返回泉州。通知實驗室準備好熒光試劑、高倍顯微鏡和文物保護設備,我們回去後第一時間處理日誌。”
    三天後,“探海號”穩穩停靠在泉州港的專用碼頭。陳館長穿著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裝,手裏捧著一個透明的恒溫玻璃展櫃,早已在岸邊等候。展櫃裏,那本泛黃的航海日誌平放在白色的絲絨墊上,紙頁邊緣的碳化痕跡清晰可見,仿佛還帶著海底六百年的潮濕氣息。
    “我們在整理文物時,發現日誌最後三頁的紙邊有極細的暗紅色痕跡,”陳館長的語速很快,將展櫃小心地遞給林珊,“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能看到紙纖維裏嵌著細小的墨跡顆粒,像是用指尖蘸著顏料寫的。初步判斷是朱砂混合了海芙蓉汁液——這種植物在泉州灣很常見,汁液幹燥後會變成透明色,隻有在熒光下才會顯形。”
    林珊抱著展櫃快步走進“探海號”的實驗室,程遠、鄭海峰和林新宇緊隨其後。實驗室裏的恒溫恒濕係統已經開啟,桌麵上整齊擺放著熒光試劑、紫外線燈和便攜式文物掃描儀。林珊戴上無菌手套,用特製的棉簽蘸取少量熒光試劑,輕輕塗抹在日誌最後幾頁的紙麵上,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一片羽毛。
    當紫外線燈的光束緩緩掃過紙頁時,原本空白的地方漸漸顯露出幾行淡紅色的細小字跡——墨跡歪歪扭扭,像是在劇烈晃動的環境下寫的,每一個字都透著倉促與堅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永樂十二年三月十六日,暴風至,船傾。吾藏瓷於艙底暗格,計百件,皆蘇麻離青所製,胎薄釉潤,乃官窯精品。盼後人見之,知鄭和船隊之盛,知華夏與番邦之誼,不負吾守瓷之心。阿妹絕筆。”
    “暗格?”程遠猛地站直身體,目光緊緊盯著日誌上“艙底暗格”四個字,“我們之前清理泉州灣沉船時,隻發掘了貨艙的明層和中層,船底的區域因為信號顯示有礁石,沒仔細排查!這些瓷器很可能還在沉船裏!”
    鄭海峰立刻打開平板電腦,調出泉州灣沉船的三維掃描模型——模型上,船底中部有一塊不規則的深色區域,之前被標注為“礁石幹擾區”。“當時我們以為是海底礁石的反射信號,現在看來,這根本不是礁石,而是暗格的位置!”他用手指在模型上劃出一個方形區域,“這個尺寸剛好能容納百件瓷器,肯定是張阿妹說的暗格!”
    林新宇翻出之前的發掘記錄,手指在紙頁上快速劃過:“日誌裏說‘皆蘇麻離青所製’,還是官窯精品!我們之前發現的多是盤、碗、梅瓶這些日用器型,暗格裏說不定有更稀有的器型,比如永樂官窯特有的青花扁壺、青花執壺,甚至可能有帶‘禦製’款的器物!”
    第二天清晨,泉州灣的海麵上籠罩著一層薄薄的晨霧。“探海號”再次駛往沉船遺址,水下機器人率先下潛,朝著船底的“暗格區域”緩緩移動。當機器人的探照燈照亮那塊疑似暗格的船板時,屏幕上清晰顯示出船板邊緣有人工開鑿的縫隙——這是典型的暗格結構。
    “準備下潛!”鄭海峰穿上潛水服,腰間掛著特製的文物提取袋,對身邊的兩名潛水員說,“注意動作輕柔,暗格的船板已經腐朽,別破壞裏麵的瓷器。”
    一個小時後,水下通訊器裏傳來鄭海峰激動得有些顫抖的聲音:“程隊!找到了!暗格裏整齊碼放著一百件青花瓷,完好無損!有青花扁壺、青花執壺、青花蓋罐,還有一件青花鳳紋高足杯,器型太精美了!”
    當第一件青花扁壺被小心翼翼地吊上船時,所有人都圍了過來。扁壺的壺身繪著纏枝蓮紋,青料濃豔如寶石,壺底刻著“大明永樂年製”的六字官窯款識。林珊立刻用便攜式檢測儀進行分析,屏幕上很快跳出數據:“蘇麻離青純度98,燒製溫度1380c,是永樂官窯的頂級工藝!比我們之前發現的任何一件瓷器都要精致!”
    隨著一件件瓷器被打撈上船,實驗室裏漸漸擺滿了青白色的身影——青花執壺的流口呈“s”形,壺身繪著海水江崖紋;青花蓋罐的蓋頂是寶珠形,罐身繪著纏枝牡丹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件青花鳳紋高足杯,杯身繪著一對展翅的鳳凰,鳳羽的每一根線條都清晰可見,杯底竟然刻著“永樂十二年官窯禦製”的八字款識!
    “‘禦製’款!”陳館長激動得聲音都變了調,他戴著放大鏡反複觀察杯底的款識,“之前我們隻在《大明會典》裏見過‘永樂禦製青花’的記載,從未見過實物!這絕對是國寶級的發現!”
    程遠看著眼前的一百件青花瓷,腦海裏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六百年前的場景——十三歲的張阿妹在暴風驟雨中,抱著一件件瓷器鑽進船底暗格,指尖可能被船板的木刺劃傷,卻依舊小心翼翼地將瓷器碼放整齊。她知道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岸上,卻還是想為後人留下這些見證曆史的信物。
    “這些瓷器,是張阿妹用生命守護的‘曆史密碼’。”程遠輕聲說,伸手輕輕拂過青花鳳紋高足杯的釉麵,“我們必須把她的故事好好講給後人聽。”
    考古隊決定將這一百件新發現的瓷器納入“永樂青花與鄭和下西洋”全球巡回特展,並專門設置“張阿妹的守護”展區。林新宇根據航海日誌的記載,用3d打印技術還原了泉州灣沉船的暗格結構,還製作了一組蠟像:十三歲的張阿妹梳著明代的雙丫髻,穿著粗布船員服,手裏捧著一件青花瓷,正彎腰將瓷器放入暗格,眼神裏滿是堅定與不舍。
    特展開幕那天,泉州海交館的廣場上擠滿了人。“張阿妹的守護”展區前,觀眾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每個人都想親眼看看那些被守護了六百年的青花瓷。當看到蠟像和暗格模型時,不少觀眾都紅了眼眶——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問:“媽媽,這個姐姐為什麽要把瓷器藏起來呀?她不怕黑嗎?”
    媽媽蹲下身,指著展櫃裏的青花瓷說:“因為姐姐想讓後來的人知道,六百年前有一群勇敢的人,帶著這些漂亮的瓷器去遠方交朋友。她雖然害怕,但還是想守護這些珍貴的禮物。”
    張阿妹的第二十一代後人張敏,特意從寧波趕來參加開幕式。她手裏捧著一本泛黃的《張氏宗譜》,譜牒裏記載著“先祖阿妹,永樂十二年隨船運瓷,遇風溺亡,屍骨未歸”的寥寥數語。當看到展區裏的蠟像和青花瓷時,她忍不住淚流滿麵:“沒想到先祖當年做了這麽偉大的事,我們家族終於知道她為什麽不肯棄船——她是在守護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遠站在展區角落,看著眼前的場景,心裏滿是欣慰。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朝著他走來——古裏博物館的拉吉夫館長,穿著一件白色的傳統紗麗,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木盒。“程隊,我特意從印度趕來,”拉吉夫笑著打開木盒,裏麵是一塊從“瓷器礁”沉船出土的青花瓷片,“這是我們古裏的‘友誼信物’,希望能放在‘張阿妹的守護’展區,讓觀眾知道,她守護的不僅是中國的瓷器,更是中外人民的友誼。”
    接下來的半年裏,“永樂青花與鄭和下西洋”全球巡回特展先後在印度古裏、索馬裏摩加迪沙、伊朗格什姆島、沙特吉達等地舉辦,每到一處,都引發了當地民眾的熱烈追捧。
    在古裏的特展現場,拉吉夫館長特意將那件繪有鄭和船隊圖案的青花玉壺春瓶放在展區c位。當觀眾們看到瓶身上十幾艘寶船揚帆遠航的圖案時,紛紛拿出手機拍照。一個當地的老人摸著展櫃,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我的爺爺告訴我,很久以前有中國的航海家來這裏,帶來了漂亮的瓷器,還教會我們種水稻。現在看到這些瓷器,我終於相信爺爺說的是真的。”
    在摩加迪沙的特展上,那件繪有東非野生動物的青花盤成了最受歡迎的展品。孩子們圍著展櫃,指著盤麵上的長頸鹿和獅子,興奮地討論著“中國的畫家怎麽知道我們這裏的動物”。穆罕默德館長特意邀請了當地的曆史老師,在展區裏給孩子們講解鄭和船隊與木骨都束的友好往來,不少孩子聽完後,都在留言本上寫下“我想當考古學家,去找更多鄭和爺爺的故事”。
    在伊朗格什姆島的特展中,那件中伊合璧的青花盤吸引了眾多當地商人的關注。盤麵上,中國的纏枝蓮與阿拉伯的幾何紋相互纏繞,象征著兩種文明的交融。一位經營香料生意的商人說:“我的祖輩就是做香料貿易的,他們常說‘中國的瓷器和伊朗的香料是最好的朋友’。現在看到這件瓷器,我終於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而在沙特吉達的特展上,法蒂瑪特意帶著自己的小夥伴們來參觀。當年那個怯生生問“鄭和是誰”的小女孩,如今已經能熟練地給小夥伴們講解青花瓷上的紋樣。她指著那件刻有“鄭和船隊”字樣的銅鈴說:“這是中國航海家留下的信物,他們來過我們這裏,還和我們的祖先做朋友。以後我要好好學習中文,去中國看看更多漂亮的瓷器。”
    特展的最後一站回到泉州時,考古隊收到了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賀電——他們決定將泉州灣沉船遺址、古裏“瓷器礁”遺址、木骨都束遺址、忽魯謨斯遺址和吉達古代港口遺址共同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以此紀念鄭和下西洋對世界文明交流的貢獻。
    程遠站在泉州海交館的展廳裏,看著牆上展示的特展照片,心裏滿是感慨。從最初發現泉州灣的沉船,到沿著鄭和的航線發掘五處遺址,再到舉辦全球巡回特展,這一路的艱辛與收獲,仿佛還在昨天。
    林珊走到程遠身邊,遞給他一份新的勘探報告:“根據張阿妹航海日誌裏的線索,我們在泉州灣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處新的沉船信號,初步判斷是鄭和船隊的補給船。要不要去看看?”
    程遠接過報告,看著上麵標注的沉船位置,嘴角露出了笑容。他抬頭看向窗外,泉州灣的海麵上,陽光正好,一艘艘現代化的貨輪駛過,與六百年前鄭和船隊的殘影漸漸重疊。
    “當然要去,”程遠說,語氣裏滿是期待,“還有很多曆史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發掘呢。”
    鄭海峰和林新宇也走了過來,四個人相視一笑。他們知道,考古的道路沒有終點,隻要還有沉睡在海底的故事等著被打撈,他們就會一直帶著對曆史的敬畏,對友誼的珍視,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繼續前行。
    “探海號”再次揚帆起航,朝著新的沉船遺址駛去。海風拂過甲板,帶著希望的氣息,遠處的海平麵上,一輪紅日緩緩升起,照亮了前方的航程——那些藏在海底的永樂青花,那些被遺忘的航海故事,終將在他們的努力下,重見天日,綻放出跨越時空的光芒。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