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重見天日
字數:4976 加入書籤
“探海號”的螺旋槳劃破泉州灣的晨霧,在海麵留下一道銀白色的航跡。程遠站在船舷邊,手裏攥著那張標注補給船遺址的海圖,海圖邊緣被海風卷得微微起皺,“北緯24°55′、東經118°40′”的紅點旁,還留著林新宇用鉛筆標注的小字——“距張阿妹沉船9.8海裏,符合鄭和船隊補給航線”。
“水下機器人準備就緒,隨時可以下潛。”鄭海峰的聲音從對講機裏傳來,他正站在甲板的作業區,指揮著船員固定機器人的纜繩。陽光透過漸散的晨霧,灑在機器人銀灰色的外殼上,折射出冷硬的金屬光澤。
林珊抱著筆記本電腦快步走來,屏幕上跳動著實時傳輸的聲呐數據。“從初步掃描結果看,這艘沉船的吃水深度比張阿妹的船深1.2米,推測載重量更大。”她指著屏幕上一處連續的高亮區域,“這裏的信號密度極高,除了瓷器特有的反光,還有金屬和木質結構的反射波,很可能是糧食倉庫和淡水儲存區。”
林新宇蹲在旁邊,手裏捧著一本翻舊的《鄭和航海圖》複刻版,手指在圖上的“泉州外港補給點”字樣上反複摩挲:“你們看,《鄭和航海圖》裏明確標注,船隊從泉州出發後,會在附近海域停留,補充糧食和淡水。這艘船的位置剛好在補給點附近,說不定就是當年為船隊提供物資的‘後勤船’!”
十分鍾後,水下機器人傳回第一組清晰畫麵。程遠和眾人圍在屏幕前,目光緊緊盯著屏幕——海水中,一艘木質沉船的輪廓緩緩浮現,船身雖向左側傾斜約30度,但甲板和貨艙的分隔結構依舊完整。機器人的探照燈掃過貨艙時,青白色的瓷片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堆積的顆粒狀物體隱約可見,正是碳化的糧食。
“有完整的瓷器!”林新宇突然指著屏幕一角,那裏,一件青花碗倒扣在泥沙中,碗口的纏枝蓮紋清晰可辨。“看這個器型,和張阿妹沉船裏的永樂青花碗一模一樣!”
鄭海峰立刻穿上潛水服,腰間掛著裝有取樣工具的防水袋。“我先下去確認文物分布,采集幾件瓷器和糧食樣本,順便看看聲呐顯示的金屬信號是什麽。”他扣上潛水鏡,對身邊的潛水員叮囑,“動作輕一點,貨艙的木板已經腐朽,別碰碎文物。”
潛水員的身影消失在海麵後,甲板上陷入短暫的安靜,隻有海浪拍打船身的聲音。程遠盯著水下機器人傳回的實時畫麵,看著鄭海峰的身影在沉船周圍移動,小心地將一件青花盤從泥沙中托起——那是一件直徑約20厘米的青花盤,盤心繪著海水江崖紋,青料濃豔,正是蘇麻離青特有的發色。
一個小時後,鄭海峰的身影浮出海麵。他摘下氧氣麵罩,臉上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手裏舉著一個完整的青花碗和一小袋褐色顆粒:“程隊!大發現!貨艙裏不僅有大量永樂青花瓷,還有保存完好的大米和小麥!這袋是大米,雖然碳化了,但顆粒形狀還在!那個金屬信號點是一個銅製淡水桶,桶身上刻著‘鄭和船隊補給營’六個字!”
林珊立刻接過青花碗和米袋,快步走進實驗室。她將青花碗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調整焦距後,抬頭對眾人說:“這件青花碗的釉麵有典型的‘橘皮紋’,蘇麻離青的鐵鏽斑分布均勻,燒製年代確定是永樂十二年,和張阿妹沉船的瓷器屬於同一批次!”她又將碳化大米樣本放入成分檢測儀,“大米的品種是泉州本地的秈米,和《瀛涯勝覽》中‘鄭和船隊攜泉州米糧,供遠航之需’的記載完全吻合!”
接下來的一個月,考古隊對補給船展開係統性發掘。船員們搭建起水下作業平台,用特製的真空吸盤將完整瓷器從泥沙中取出,再通過吊機運上船。隨著發掘推進,越來越多的文物重見天日——上千件永樂青花瓷整齊地碼放在貨艙上層,有盤、碗、梅瓶、執壺等器型;中層是裝滿碳化糧食的木桶,打開木桶時,還能聞到淡淡的穀物清香;下層則堆放著二十多個銅製淡水桶,桶身的銘文清晰可辨。
“這是一套完整的航海羅盤!”一天,林新宇在清理船尾駕駛艙時,突然大喊起來。眾人圍過去,隻見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銅製羅盤躺在泥沙中,指針雖已生鏽,但刻度盤上的“子、醜、寅、卯”十二地支和“乾、坤、震、巽”八卦符號依舊清晰,盤底刻著“永樂十一年製”的字樣。
“永樂十一年,剛好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前一年!”程遠小心翼翼地將羅盤捧起,手指拂過冰涼的銅麵,“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完整的鄭和船隊航海羅盤,能直觀還原當年的導航技術——你看,刻度盤的精度達到了15度,比同時期歐洲的航海羅盤還要先進!”
林新宇立刻查閱《鄭和航海圖》,對比羅盤刻度:“《鄭和航海圖》裏記載,船隊‘以羅盤定方向,依針路行船’,這個羅盤的刻度剛好能對應圖中的‘針路’記載!比如從泉州到占城,需要‘用丁未針,船行十更’,這個羅盤的‘丁未’刻度正好清晰可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清理船尾倉庫時,林珊發現了一個被桐油布包裹的木質箱子。箱子外麵的桐油布雖已老化,但依舊能隔絕海水,打開箱子的瞬間,眾人都屏住了呼吸——裏麵整齊地碼放著幾十本手抄本,封麵用毛筆寫著《瀛涯勝覽》四個字,紙張是明代特有的桑皮紙,泛黃卻堅韌。
“是馬歡的《瀛涯勝覽》手抄本!”林新宇激動地拿起一本,小心地翻開,“傳世的《瀛涯勝覽》多是後人刻本,手抄本極少!你看這裏,有船員的批注:‘永樂十二年五月,船隊至占城,國王率百官迎於港口,贈象牙三對、胡椒百斤,鄭和以青花瓷器五十件、絲綢百匹回贈’——這比刻本多了很多細節!”
程遠接過手抄本,指尖輕輕拂過字跡,能感受到墨汁滲透紙張的紋理。“這些手抄本應該是補給船的文書記錄員所寫,”他說,“不僅記錄了貿易往來,還有船員的日常生活,比如‘每日辰時,船員食米粥、醃菜,午後操練弓弩’,這些細節讓鄭和船隊的形象更鮮活了。”
隨著發掘深入,考古隊在船底發現了一個隱藏夾層。夾層用厚木板密封,撬開後,裏麵藏著幾封用蠟封保存的書信。林珊用溫水小心化開蠟封,展開信紙——信紙雖有些黴變,但字跡依舊可辨,都是船員寫給家人的家書。
“這封是船員李明寫給妻子的,”林珊輕聲念道,聲音帶著一絲哽咽,“‘吾妻見字如麵:吾隨鄭和船隊遠航,已至古裏,見番邦房屋皆用石頭壘砌,市肆有寶石、香料,吾購得小顆紅寶石一枚,待歸鄉時贈予你。吾一切安好,勿念,盼三年後團聚。’”
程遠看著信紙上歪斜卻真摯的字跡,心裏一陣酸澀。鄭和船隊的遠航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六年,船員們將思念寫在家書中,卻沒想到補給船沉沒,這些家書也成了永遠無法寄出的牽掛。“我們得想辦法找到他們的後人,”他說,“讓這些遲到了六百年的思念有個歸宿。”
考古隊將文物和家書運回泉州後,立刻聯係泉州地方史專家,查閱《泉州府誌》和地方族譜。經過兩個月的比對,他們終於找到了船員李明的後人——居住在泉州鯉城區的李建國老人,老人手裏的《李氏宗譜》中,明確記載著“先祖明公,永樂年間隨鄭和船隊遠航,失聯未歸”。
當李建國老人在泉州海交館看到那封家書時,老人顫抖著接過信紙,淚水浸濕了紙頁:“沒想到六百年了,還能看到先祖的字跡……他說要帶紅寶石回來,原來他一直記著家裏。”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泉州,越來越多的市民來到海交館,希望能找到自家先祖的痕跡。考古隊索性在海交館開設了“家書尋親”展區,將整理好的家書複印件和船員信息一一陳列,短短一個月,就幫三位船員找到了後人。
與此同時,“鄭和船隊補給船特展”的籌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林新宇負責整理《瀛涯勝覽》手抄本的批注,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展覽說明;林珊帶領團隊修複文物,尤其是那幾封家書,她用紙張加固技術,讓字跡更加清晰;鄭海峰則和模型師合作,製作了110的補給船複原模型,還原了貨艙、駕駛艙和船員休息室的場景。
特展開幕那天,泉州海交館人頭攢動。“家書展區”前,觀眾們圍在展櫃前,認真閱讀每一封家書的內容,不少人紅了眼眶;“航海技術展區”裏,孩子們圍著那套永樂羅盤,聽講解員介紹明代的導航技術;“補給場景展區”的複原模型前,觀眾們駐足觀看,想象著當年船員們裝載糧食、瓷器的場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特意趕來參加開幕式,在參觀完展覽後,他感慨地說:“這些文物不僅還原了鄭和船隊的補給體係,更展現了人類探索海洋的勇氣和中外文明交流的智慧。泉州灣的沉船遺址,不愧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
特展舉辦期間,考古隊收到了來自國內外的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希望借展那套永樂羅盤,印度古裏博物館想聯合舉辦“鄭和船隊貿易文物展”,伊朗忽魯謨斯博物館則邀請他們分享補給船的發掘經驗。
程遠站在展廳裏,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認真參觀,心裏滿是欣慰。從最初發現張阿妹沉船,到發掘補給船,再到舉辦特展、幫船員尋親,這一路的艱辛與收獲,都化作了此刻的溫暖。
“程隊,”林珊拿著一份新的勘探報告走過來,臉上帶著笑容,“根據補給船手抄本裏的線索,我們在南海海域發現了一處疑似鄭和船隊貿易船的遺址,聲呐顯示那裏有大量瓷器和香料的信號。”
鄭海峰湊過來,眼裏滿是期待:“南海!我早就想去了!聽說那裏的海水溫度適宜,文物保存得更好,說不定能發現完整的青花扁壺!”
林新宇推了推眼鏡,興奮地補充:“手抄本裏寫著‘貿易船載絲綢、瓷器,赴阿拉伯換乳香、沒藥’,要是能找到香料,就能完整還原當年的貿易鏈條!”
程遠接過勘探報告,看著上麵標注的沉船位置,嘴角露出笑容。他抬頭望向窗外,泉州灣的海麵上,陽光正好,一艘艘貨輪駛過,與六百年前鄭和船隊的殘影重疊。
“準備出發,下一站,南海!”程遠的聲音堅定而有力,“還有更多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發掘。”
“探海號”再次揚帆起航,朝著南海的方向駛去。海風拂過甲板,帶著海洋的氣息,遠處的海鷗跟著船飛行,仿佛在為他們引路。程遠站在船舷邊,手裏捧著一本《瀛涯勝覽》手抄本,紙頁上的字跡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晰——那些沉睡在海底的文物,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終將在他們的努力下,重見天日,繼續書寫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