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前聞遺跡
字數:6399 加入書籤
南海的暑氣裹挾著鹹濕的海風,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罩在“探海號”甲板上。程遠半蹲在船舷邊,膝蓋上攤著祝允明《前聞記》的線裝複刻本,指尖在“清和”“惠康”“長寧”“安濟”“清遠”等船名上反複摩挲——紙頁邊緣被海風卷得發毛,墨色字跡卻依舊清晰,仿佛六百年前那支龐大船隊的帆影,正從泛黃的紙頁裏緩緩駛出。
“程隊!水下聲呐有重大發現!”鄭海峰的吼聲從駕駛艙傳來,他踩著甲板的防滑紋快步奔來,平板電腦屏幕上跳動的藍色海圖裏,一道流暢的船型輪廓正隨著聲呐掃描緩慢成形。“北緯15°22′,東經112°10′,船體總長約三十七丈,寬十五丈,和《前聞記》裏記載的中型寶船尺寸分毫不差!”
程遠猛地站起身,《前聞記》從膝蓋滑落,被林珊眼疾手快地接住。他湊到屏幕前,看著海圖上貨艙區域密集的紅色信號點,心髒忍不住加速跳動:“信號密度怎麽樣?有沒有可能是絲綢或者香料?”
“貨艙前半段是高頻反射,符合瓷器的聲呐特征;後半段是低頻信號,很可能是絲綢或者木質貨箱!”林珊抱著便攜式檢測儀,指尖在鍵盤上飛快敲擊,“而且聲呐顯示船體結構完整,沒有明顯的斷裂痕跡,應該是觸礁後整體沉沒的,文物保存情況說不定比泉州灣的沉船還好!”
林新宇抱著一摞厚厚的史料擠過來,眼鏡滑到了鼻尖上也顧不上扶:“你們看《明實錄》的記載!永樂二年正月,朝廷‘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就是為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準備的!還有清乾隆《長樂縣誌》,明確說太平港‘造巨舶於此,奏改太平港’,這艘三十七丈的寶船,絕對是福建長樂造的福船型!”他指著南京寶船廠遺址的考古報告插圖,“南京寶船廠的作塘寬七十米,能造四十四丈的大號寶船,而福建造的中型寶船更適合南海的多礁海域,這和‘清遠號’的沉沒地點完全吻合!”
就在眾人圍著屏幕討論細節時,“探海號”突然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狠狠攥住,劇烈顛簸起來。程遠一把抓住旁邊的護欄,林珊懷裏的檢測儀差點摔在甲板上。鄭海峰臉色驟變,抓起對講機大喊:“航海組!查暗流情況!是不是遇上‘鬼見愁’暗礁群了?”
幾秒鍾後,航海組的回複傳來:“鄭隊!聲呐盲區裏有暗礁群,水流速度突然增至三節,船身正在被暗流推向礁岩!”
更糟的是,水下機器人的實時畫麵突然中斷,屏幕上隻剩下雪花狀的噪點。程遠盯著黑屏的屏幕,聲音發緊:“水下組!立刻撤回機器人,檢查設備是否受損!”
三分鍾後,潛水員老王浮出水麵,手裏舉著斷裂的機器人纜繩,纜繩末端還掛著一塊巴掌大的青花瓷片。他抹了把臉上的海水,喘著粗氣說:“下麵暗礁太密,機器人撞上礁岩斷了纜!不過我在礁縫裏看到一塊船板,上麵刻著‘清遠’兩個字,應該就是咱們要找的船!”
程遠接過那塊瓷片,指尖拂過釉麵——青藍色的纏枝蓮紋間,分布著蘇麻離青特有的鐵鏽斑,釉色溫潤如玉,顯然是永樂官窯的精品。“確定是‘清遠號’了!”他將瓷片遞給林珊檢測,轉身對眾人下達指令,“鄭海峰帶兩個潛水員清理暗礁周圍的珊瑚和泥沙,注意避開鋒利的礁岩;林珊準備熒光檢測試劑和文物修複工具,一旦發現完整瓷器立刻處理;林新宇再查一遍《鄭和航海圖》,確認‘清遠號’的航線是否經過這片暗礁群,有沒有記載觸礁的可能性!”
接下來的三天,南海的天氣格外多變。白天烈日暴曬,甲板溫度超過四十攝氏度,潛水員每次浮出水麵,潛水服裏都能倒出半桶汗水;到了傍晚,又會突然下起暴雨,海浪拍打著作業平台,讓人站都站不穩。但考古隊沒有停下腳步——鄭海峰帶著潛水員,用高壓水槍小心翼翼地衝刷礁岩上的珊瑚,每一次噴射都控製著力度,生怕碰碎藏在縫隙裏的文物;林珊在甲板上搭建臨時實驗室,將檢測設備用防水布裹得嚴嚴實實,隨時準備分析新發現的文物;林新宇則抱著《鄭和航海圖》和《前聞記》,在船艙裏反複比對航線,終於在《前聞記》“永樂十三年返航”條目裏,找到“過占城海,遇礁群,損一舟”的記載,徹底確認了“清遠號”的身份。
第四天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海麵時,水下突然傳來鄭海峰激動的喊聲:“程隊!貨艙露出來了!裏麵全是青花瓷,還有疊放整齊的絲綢!”
程遠立刻換上潛水服,順著繩梯潛入水中。陽光透過清澈的海水,在“清遠號”的船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船體雖向左側傾斜了約二十度,但木質框架依舊完整,船板上的鉚釘還保持著六百年前的排列順序。他遊到貨艙口,一眼就看到碼放整齊的青花執壺:壺身繪著阿拉伯幾何紋與中國纏枝蓮紋交織的圖案,壺底刻著“大明永樂年製”的六字款識,正是中伊文化融合的典型器物;旁邊的木箱裏,暗紅色的絲綢殘片裹著幾顆乳香,雖已碳化,卻還能聞到淡淡的香氣,與《瀛涯勝覽》裏“以瓷器、絲綢易乳香、沒藥”的記載完全吻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心那塊橫梁!”程遠突然發現,鄭海峰正伸手去扶一塊傾斜的船梁,而橫梁下方,一件青花扁壺正卡在礁縫裏,壺身刻著“永樂十二年福建官窯造”的字樣,是目前發現的第一件有明確產地標注的中型寶船瓷器。
就在鄭海峰伸手去托青花扁壺時,水下突然傳來一陣沉悶的異響。程遠抬頭一看,一塊直徑約兩米的礁岩被暗流衝得鬆動,正朝著鄭海峰的方向砸來!“快躲開!”程遠猛地撲過去,一把將鄭海峰推開,自己的肩膀卻被礁岩狠狠擦過,鮮血瞬間染紅了周圍的海水。
“程隊!”鄭海峰紅著眼眶遊過來,伸手想去扶他,卻被程遠一把推開:“別管我!先把青花扁壺拿出來,這是證明‘清遠號’身份的關鍵!”
兩人合力將青花扁壺從礁縫裏取出,剛遊出不到三米,身後就傳來“轟隆”一聲巨響——那塊鬆動的礁岩砸在貨艙上,木質框架瞬間坍塌,無數瓷片在海水中散開,像一片片破碎的青藍色花瓣,順著洋流漂向遠方。
當程遠和鄭海峰帶著青花扁壺浮出水麵時,林珊早已在甲板上等候。她一把拉過程遠,撕開他的潛水服,看著肩膀上深可見骨的劃痕,眼淚忍不住掉下來:“你瘋了嗎?文物再重要,也不能拿命去換啊!”
程遠笑著接過青花扁壺,指尖輕輕拂過壺身的紋路:“這可是能證明《前聞記》記載的實物,是鄭和船隊貿易的直接證據。要是碎了,我們怎麽對得起當年造船的工匠,對得起‘清遠號’上的船員?”他頓了頓,看著林珊通紅的眼眶,聲音軟了下來,“放心,我沒事,就是一點皮外傷。”
接下來的一周,考古隊頂著南海的暴雨,繼續對“清遠號”進行搶救性發掘。林新宇在清理船尾駕駛艙時,發現了一個嵌在船板裏的銅製羅盤——羅盤直徑約三十厘米,指針雖已生鏽,但刻度盤上“子、醜、寅、卯”的十二地支字樣依舊清晰,盤底刻著“福建長樂造”的小字。“這是福船型寶船特有的羅盤!”林新宇捧著羅盤,激動得手都在抖,“南京寶船廠造的沙船用的是八卦刻度,而福建造的福船用的是地支刻度,這就證明‘清遠號’確實是福建長樂太平港建造的中型寶船,和《明實錄》的記載完全一致!”
林珊在清理貨艙下層時,發現了一個密封的楠木箱。箱子外麵裹著三層桐油布,雖經過六百年海水浸泡,卻依舊保持著完好的形狀。她用特製的工具小心地撬開木箱,一股濃鬱的乳香氣息撲麵而來——裏麵裝著數十塊完整的乳香,還有一封用絲綢包裹的書信。信紙上的字跡雖已模糊,但“清遠號”“乳香百斤”“永樂十三年”“占城補給”等字樣依舊可辨,正是當年“清遠號”船長寫給鄭和的貿易報告,詳細記錄了與阿拉伯商人的交易過程,甚至提到了“以青花盤十件換乳香一斤”的具體比價。
“這太珍貴了!”程遠看著書信,手指輕輕拂過泛黃的信紙,“之前我們隻在史料裏看到鄭和船隊貿易的記載,這封報告是第一次有實物證據,能直觀還原當年的貿易細節!”
就在考古隊準備擴大發掘範圍時,一艘無標識的快艇突然出現在“探海號”左前方約五百米處。鄭海峰拿起望遠鏡一看,快艇上的人正往水裏投放潛水設備,身上還背著盜墓者常用的液壓鉗和水下探照燈。“是盜墓的!”鄭海峰立刻抄起對講機,“水下組立刻撤回,甲板組準備防護裝備,把文物都搬到船艙裏!”
程遠剛包紮好傷口,就跟著鄭海峰衝到甲板邊緣。隻見三個盜墓者已經潛入水中,正朝著“清遠號”的貨艙遊去。“不能讓他們碰文物!”程遠抓起潛水裝備,不顧林珊的阻攔,縱身跳入海中。
水下,一個留著寸頭的盜墓者正用液壓鉗撬開貨艙的木板,準備盜取裏麵的青花盤。程遠遊過去,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兩人在海水中扭打起來——寸頭盜墓者想用水下刀刺他,卻被程遠用氧氣瓶擋住,刀身“當啷”一聲撞在礁岩上,濺起一串火花。
另一個盜墓者見狀,悄悄繞到程遠身後,舉起潛水刀朝他的小腿刺來。鄭海峰及時趕到,用腳狠狠踹在盜墓者的腰上,將他踢得老遠。“程隊,你去攔著拿文物的,這個交給我!”
混亂中,程遠看到第三個盜墓者抱著一件青花梅瓶,正往快艇方向遊去。他立刻追上去,在暗礁群附近將其攔住。盜墓者情急之下,將青花梅瓶朝程遠砸來——程遠側身躲開,梅瓶卻撞在礁岩上,“嘩啦”一聲碎成了幾片,青藍色的瓷片順著洋流漂走,再也無法複原。
“你瘋了!”程遠紅著眼眶抓住盜墓者的衣領,將其按在礁岩上,“這是六百年前的文物,是鄭和船隊的見證,你竟然敢毀了它!”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警笛聲——林新宇早已聯係了南海漁政執法船。三個盜墓者見狀,慌忙想逃,卻被程遠和鄭海峰死死按住,直到執法人員趕來將其帶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看著碎在礁岩上的青花梅瓶,程遠蹲在海水中,心疼得說不出話。鄭海峰拍了拍他的肩膀,遞過一塊完整的瓷片:“至少我們保住了‘清遠號’的船板、羅盤和貿易報告,這些足夠證明它就是《前聞記》裏的‘清遠號’了。而且執法隊說,他們已經盯上這個盜墓團夥很久了,這次能一網打盡,也算立了功。”
回到“探海號”上,林珊為程遠重新處理傷口,眼眶依舊通紅:“下次不許再這麽拚命了,我知道文物重要,但你的命在我心裏更重要。”她的聲音很輕,卻像一顆石子投進程遠的心湖,泛起圈圈漣漪。程遠看著她專注的側臉,想說些什麽,卻見林新宇拿著那封貿易報告跑過來,打斷了兩人的對視。
“程隊!你看這個!”林新宇指著報告末尾的一行字,“‘清遠號’在永樂十三年返航時,曾在占城停靠,補給了淡水和糧食,還記載了占城國王贈送給鄭和的象牙和香料——《鄭和航海圖》裏也有占城的詳細標注,說不定占城遺址裏還有更多寶船的痕跡!南京寶船廠造的四十四丈大號寶船,我們還沒見過實物呢!”
鄭海峰湊過來,看著報告上的航線圖,興奮地說:“占城可是當年鄭和船隊的重要補給點,要是能在那裏發現大號寶船的殘骸,就能驗證《明史》裏‘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的記載了!”
程遠接過貿易報告,手指在“占城”兩個字上輕輕摩挲。南海的夕陽灑在甲板上,將眾人的影子拉得很長——他想起在泉州灣發現的張阿妹沉船,想起補給船裏船員的家書,想起“清遠號”的青花扁壺,這些文物像一顆顆珍珠,串聯起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也串聯起他們幾人的友誼與堅守。
“那我們就去占城!”程遠抬起頭,眼裏滿是期待,“不管是三十七丈的中型寶船,還是四十四丈的大號寶船,我們都要找到它們,讓《前聞記》《明實錄》裏的記載,都變成實實在在的文物,讓更多人知道六百年前中國航海的輝煌!”
林珊看著程遠堅定的眼神,嘴角不自覺地揚起;鄭海峰拍了拍程遠的肩膀,眼裏滿是信任;林新宇則早已翻開《鄭和航海圖》,用紅筆標注出前往占城的航線,嘴裏還念叨著“占城的港口遺址應該在現在的越南中部,聲呐掃描要重點關注水深二十米左右的區域”。
“探海號”緩緩駛離暗礁群,朝著占城的方向駛去。夕陽將海麵染成金色,遠處的海鷗跟著船飛行,翅膀上沾著落日的餘暉,仿佛在為他們引路。程遠站在船舷邊,手裏捧著那塊“清遠號”的瓷片,瓷片上的纏枝蓮紋在夕陽下泛著柔和的光——他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還有更多的秘密等著他們去發掘;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還有更多的篇章等著他們去書寫。
夜色漸深,“探海號”的燈光在海麵上閃爍,像一顆明亮的星。程遠、林珊、鄭海峰、林新宇圍坐在甲板上,中間放著那封來自永樂十三年的貿易報告,旁邊擺著“清遠號”的船板和羅盤。鄭海峰打開一罐啤酒,遞給程遠:“敬‘清遠號’,敬我們接下來的占城之行!”
“敬鄭和,敬海上絲綢之路!”程遠舉起啤酒罐,與眾人的罐子輕輕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海風拂過,帶著乳香的淡香,也帶著希望的氣息——他們知道,隻要心中有對曆史的敬畏,有對友誼的珍視,有對考古事業的熱愛,就永遠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
而在“探海號”的實驗室裏,那封貿易報告被小心地存放在恒溫展櫃中,旁邊擺放著“清遠號”的船板、羅盤,還有那塊沾了程遠鮮血的青花瓷片。展櫃的玻璃上,映著窗外的星空——六百年前,“清遠號”的船員也曾在這片星空下航行;六百年後,這些文物將繼續陪伴著“探海號”,在茫茫大海上,尋找更多關於鄭和寶船的秘密,書寫更多關於中國海洋考古的故事。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