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七星岩穴

字數:5189   加入書籤

A+A-


    “探海號”的甲板上還沾著南海晨露的涼意時,程遠已經蹲在船舷邊,用軟布細細擦拭那塊“清遠號”的青花瓷片。瓷片邊緣的纏枝蓮紋在晨光裏暈開淡青的光澤,他指尖劃過釉麵細小的冰裂紋,忽然想起林珊說過的話——永樂官窯的蘇麻離青,是用波斯鈷料燒製的,這抹青色裏,藏著六百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風。
    “程隊,占城海域的聲呐參數調試好了!”林珊的聲音從駕駛艙方向傳來,她抱著便攜式聲呐控製台,白色實驗服的衣角被海風掀起,“陳館長剛發來電郵,越南考古隊的‘順化號’已經到占城遺址錨地,隊長阮文雄帶了件‘特殊禮物’,說是能幫咱們定位大號寶船。”
    程遠站起身,將瓷片小心收進絲絨盒裏。他接過林珊遞來的平板電腦,屏幕上正顯示著占城海域的等高線圖,阮文雄標注的“寶船停靠港”位置被紅圈圈出,旁邊附了行小字:“此處出土永樂銅牌,刻‘清和號補給’”。
    “‘清和號’?”林新宇抱著一摞用防水布裹著的史料跑過來,眼鏡滑到鼻尖也顧不上扶,他翻開祝允明《前聞記》的複刻本,指著“清和、惠康、長寧、安濟、清遠”的船名列表,“《前聞記》裏記載,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旗艦就是‘清和號’,長四十四丈四尺,寬一十八丈,是南京寶船廠造的沙船型!還有《鄭和家譜》裏說,這艘船有十二道桅,張十二帆,當年在占城修補過船桅——說不定咱們要找的,就是它!”
    鄭海峰靠在護欄上,手裏轉著從“清遠號”撈起的銅製鉚釘,鉚釘表麵的綠鏽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十二桅的船,光主桅就有十四丈高,船舵得用鐵犁木做,南京下關不是出土過十一米的寶船舵杆嗎?要是‘清和號’沉在這,聲呐肯定能掃到大家夥。”他頓了頓,眼神沉下來,“不過占城海域的暗礁是‘蜂窩狀’的,比南海的‘鬼見愁’還險,上次‘清遠號’的教訓得記著,機器人下潛前必須反複測流。”
    話音剛落,聲呐操作員小周突然從控製台後探出頭,聲音發顫:“程隊!發現巨型木質結構信號!北緯12°58′,東經109°15′,深度二十二米,船體總長……四十四丈!和《明史》裏大號寶船的尺寸一模一樣!”
    所有人瞬間圍到控製台前。藍色海圖上,一道流暢的船型輪廓正隨著聲呐掃描緩慢成形,貨艙區域的紅色信號點密集得發亮,像是沉在海底的星河。林新宇激動得攥緊了《前聞記》,紙頁被他捏出褶皺:“四十四丈!肯定是‘清和號’!你看這船尾的輪廓,和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船模完全吻合!”
    程遠的指尖在屏幕上輕輕劃過那道輪廓,心髒跳得像擂鼓。他深吸一口氣,聲音卻依舊穩:“小周,調整聲呐頻率,重點掃船尾標識區;鄭海峰,準備水下機器人,檢查推進器和高清攝像頭,避開暗礁區;林珊,把文物檢測儀調到最高靈敏度,一旦發現船板樣本立刻分析材質。”
    水下機器人下潛的四十分鍾裏,甲板上靜得隻能聽見海浪拍擊船身的聲音。林珊反複校準檢測儀的參數,林新宇蹲在一旁,將《鄭和航海圖》鋪在甲板上,用紅筆標注“清和號”可能的航線;鄭海峰則拿著望遠鏡,盯著遠處“順化號”的桅杆,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潛水服的拉鏈。
    “機器人傳回畫麵了!”小周的喊聲打破了寂靜。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到顯示屏上——海水中,一艘巨型沉船的殘骸靜靜臥在淡黃色的沙地上,船身雖已部分腐朽,但十二根桅杆的基座仍像沉默的巨人般立在水中,船尾的木板上,“清和”兩個朱漆大字雖被海水侵蝕得有些模糊,卻依舊能看清筆鋒的力道,那是明代工匠特有的楷體刻字。
    “是‘清和號’!”鄭海峰猛地攥緊拳頭,聲音裏帶著抑製不住的顫抖,“十二根桅杆基座,四十四丈船體,這絕對是鄭和的旗艦!”
    林珊立刻將機器人傳回的船板樣本數據輸入檢測儀,屏幕上很快跳出分析結果:“木材是南京寶船廠特有的金絲楠木,和龍江船廠遺址出土的永樂船板材質相似度98!還有這個——”她指著屏幕上一塊嵌在船板裏的深色殘片,“這是鐵犁木!和南京下關出土的寶船舵杆材質完全一致,應該是‘清和號’的船舵殘片!”
    就在這時,“順化號”的汽笛聲傳來。阮文雄帶著翻譯登上“探海號”,手裏捧著一個錦盒,臉上帶著興奮的笑容:“程隊長,我們在占城遺址的土層裏發現了這個!”他打開錦盒,裏麵是一塊巴掌大的銅牌,銅牌上刻著“永樂十三年 清和號補給”的字樣,邊緣還留著當年係繩索的小孔。
    “這塊銅牌的出土位置,就在‘清和號’沉船西北方向三百米處。”阮文雄指著海圖,“我們推測,當年‘清和號’在占城修補船桅時,船員曾將補給物資存放在附近的山洞裏,說不定還留下了更多文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程遠接過銅牌,指尖拂過上麵的刻字,忽然想起“清遠號”貿易報告裏的記載:“占城有山穴,藏寶貨以避颶風”。他抬頭看向阮文雄:“占城附近有沒有帶七星紋的山洞?《瀛涯勝覽》裏提到,鄭和船隊曾用七星紋標記藏寶地點。”
    阮文雄眼睛一亮:“有!占城遺址北邊有座‘七星山’,山壁上有七個天然石洞,當地村民說洞裏有‘會發光的寶貝’,但從來沒人敢進去——裏麵有很多毒蛇和古代的陷阱。”
    當天下午,程遠、鄭海峰、林珊和林新宇跟著阮文雄來到七星山。山洞口覆蓋著茂密的藤蔓,藤蔓下的岩石上,七個模糊的星紋刻痕在陽光下若隱若現,正是明代航海圖裏常見的標記。鄭海峰掏出工兵鏟,小心清理洞口的碎石,忽然停下手:“這裏有新鮮的腳印!”
    眾人低頭一看,洞口的泥土上留著幾串運動鞋的腳印,旁邊還散落著一個空的液壓鉗包裝盒——和之前在南海遇到的盜墓團夥用的工具一模一樣。
    “他們比我們先到一步!”程遠的臉色瞬間沉下來,他掏出對講機,通知船上的隊員加強警戒,“鄭海峰,你和我進去探路,注意陷阱;林珊,你和林新宇留在洞口,用無人機監測周圍動靜,一旦發現盜墓者立刻聯係警察。”
    石洞裏漆黑一片,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黴味和淡淡的檀香。程遠舉著手電筒,光束掃過洞壁,忽然停在一塊刻著“大明永樂”的石碑上。石碑旁邊的石壁上,有一道新鑿開的裂縫,裂縫裏露出一個楠木箱的角,木箱表麵還裹著當年的桐油布。
    “找到了!”鄭海峰剛想伸手去拉木箱,突然聽到身後傳來腳步聲。兩人回頭一看,三個蒙麵人舉著刀走了過來,為首的人聲音沙啞:“把木箱留下,不然別怪我們不客氣!”
    程遠慢慢後退,悄悄從背包裏掏出信號彈:“這些文物是國家的,你們休想帶走!”話音剛落,他猛地將信號彈扔向地麵,刺眼的紅光瞬間照亮了石洞。鄭海峰趁機撲過去,一腳踹倒為首的盜墓者,兩人在石洞裏扭打起來。
    混亂中,一個盜墓者抓起地上的鐵錘,朝楠木箱砸去。程遠眼疾手快,一把推開木箱,鐵錘砸在石壁上,火星四濺。就在這時,洞口傳來林珊的喊聲:“警察來了!”盜墓者們一聽,慌忙想逃,卻被趕來的警察團團圍住,最終全部束手就擒。
    當眾人小心翼翼地打開楠木箱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裏麵整齊地碼放著數十件永樂青花瓷,有青花扁壺、青花鳳紋高足杯,還有一件直徑近一米的青花纏枝蓮紋大盤,盤底刻著“永樂十二年禦製”的八字款識,釉色濃豔,鐵鏽斑分布均勻,是永樂官窯的精品。更令人驚喜的是,木箱裏還藏著一本用桑皮紙寫的航海日誌,封麵寫著“清和號舟師記”,裏麵詳細記錄了“清和號”從南京寶船廠出發,途經占城、古裏、忽魯謨斯的航線細節,甚至還記載了當年遇到颶風時,船員們如何用十二帆協同調整航向的方法。
    “這是《鄭和航海圖》的手繪本!”林新宇激動地翻開日誌最後幾頁,裏麵夾著一張泛黃的圖紙,上麵用墨筆標注著“清和號”的船體結構,包括十二根桅杆的位置和船舵的尺寸,“比茅元儀《武備誌》裏收錄的《鄭和航海圖》更完整,上麵還有鄭和的親筆批注!”
    阮文雄湊過來,看著圖紙上的船型結構,忍不住讚歎:“這太珍貴了!有了這份手繪本,我們就能複原出完整的鄭和寶船模型,還能印證南京寶船廠作塘的建造規模——之前還有學者質疑四十四丈寶船的真實性,現在有了‘清和號’的船體和這份圖紙,所有質疑都能解開了!”
    當天晚上,“探海號”的甲板上亮起了燈。中越考古隊的隊員們圍坐在一起,麵前擺著從“清和號”撈起的文物:有刻著“禦製”款的青花碗,有裝著乳香的楠木盒,還有那本帶著海水潮氣的航海日誌。阮文雄舉起酒杯,對程遠說:“程隊長,這次合作太成功了!我們打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清和號’沉船遺址和占城遺址共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讓全世界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曆史,知道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有多先進!”
    程遠笑著點頭,舉起酒杯與眾人碰杯。他看向遠處的海平麵,月光灑在海麵上,像鋪了一層銀霜——六百年前,鄭和船隊的船員們也曾在這片海域航行,他們帶著中國的瓷器、絲綢,帶著和平的願望,駛向遙遠的異域;六百年後,這些沉在海底的文物,又將這段曆史重新帶回了人們的視野。
    林珊走到程遠身邊,遞給他一塊從“清和號”主桅基座上取下的楠木碎片:“我做了碳十四檢測,確認是永樂十二年的木材,和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木材完全一致。有了它,再加上航海日誌和船體結構圖紙,就能徹底印證《明史》裏關於大號寶船的記載了。”
    程遠接過楠木碎片,感覺沉甸甸的。他忽然想起在泉州灣發現的張阿妹沉船,想起補給船裏船員的家書,想起“清遠號”的貿易報告,想起現在的“清和號”——這些文物像一串珍珠,終於串聯起鄭和下西洋的完整圖景,也串聯起他們幾人的友誼與堅守。
    第二天清晨,“探海號”和“順化號”一起駛離占城海域。程遠站在船舷邊,看著遠處的七星山漸漸變小,心裏忽然湧起一陣期待。林新宇抱著剛整理好的考古報告跑過來,興奮地說:“程隊!陳館長說,國內要舉辦‘鄭和下西洋考古成果展’,讓我們把‘清遠號’的青花扁壺、‘清和號’的航海日誌手繪本都送回去展覽!還有,南京寶船廠遺址博物館想邀請我們去做講座,講講寶船的發掘過程,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海洋文明!”
    鄭海峰拍了拍程遠的肩膀,笑著說:“看來咱們接下來有的忙了!不過忙完這些,咱們還得繼續出海——我聽說在忽魯謨斯海域,有人發現了疑似鄭和船隊的貿易船遺址,說不定還能找到更多寶貝,比如當年從阿拉伯帶回的寶石和香料!”
    程遠笑著點頭,目光再次投向遠處的海平麵。海風拂過他的臉頰,帶著海水的鹹澀,也帶著希望的氣息。他知道,考古的道路沒有終點,隻要還有沉睡在海底的曆史等著被喚醒,他們就會一直航行下去,將中國海洋文明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將鄭和下西洋的和平精神,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