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千裏赴京

字數:6273   加入書籤

A+A-


    劉承離開齊州城的第三天,下起了雨。
    冰冷的秋雨,不大,但連綿不絕,像是要把整個天地都浸泡在一種灰蒙蒙的絕望裏。
    他騎在一匹瘦馬上,任由雨水打濕他破舊的衣衫,滲透進去,帶走身上最後一絲暖意。
    但他一動不動,身姿挺拔,像一杆刺破雨幕的長槍。
    他的右手,始終沒有離開過懷裏。
    那裏,隔著兩層粗布衣衫,是一個用油布和蜂蠟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硬塊。
    那個硬塊,此刻比他的心跳還要滾燙。
    出發前,恩師張玄素為他規劃了一條路。
    一條避開了所有大路、城池和關隘的秘密路線。
    這條路,要穿過荒野,翻越山嶺,渡過河流。
    這條路,很難走。
    但也因為難走,所以安全。
    這幾天,他日行夜宿,天亮前出發,天黑後才找地方歇腳。
    他不住客棧,那裏的眼線太多。
    他隻在荒郊野外的破廟、廢棄的茅屋,甚至是山洞裏過夜。
    餓了,就啃幾口懷裏冰冷幹硬的麥餅。
    渴了,就捧一把冰涼刺骨的溪水。
    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最不起眼的流民,一張沒有任何特點的臉,一雙沒有任何情緒的眼睛。
    他從不與人交談,也從不抬頭看路過的行人。
    孤獨和警惕,是他唯一的旅伴。
    這天夜裏,他在一處廢棄的山神廟裏落腳。
    雨下得更大了。
    他升起一小堆火,火光映著他年輕卻寫滿疲憊的臉。
    他從懷裏掏出那半塊已經發硬的麥餅,小口小口地啃著,眼睛卻始終盯著廟門外漆黑的雨夜。
    一陣夜風吹過,遠處林子裏傳來幾聲野狗的嚎叫。
    劉承的身體瞬間繃緊,右手下意識地握住了腰間那柄防身的短刀。
    直到確認那隻是野獸的聲音,他才慢慢放鬆下來。
    他不敢睡得太沉。
    每當閉上眼睛,他就會想起恩師那蒼老衰敗的麵容,和那雙寄托了全部希望的眼睛。
    他就會想起齊州城裏,那些在暴政下掙紮的百姓。
    他不能失敗。
    他這條命,早已不是自己的了。
    它屬於老師的囑托,屬於齊州百萬生民的期盼,屬於這大唐的江山社稷。
    第五天,他遇到了一處關卡。
    不是正規的關隘,隻是地方州府為了盤查流民私設的哨卡。
    幾個拿著長矛的民壯,懶洋洋地守在那裏。
    劉承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低著頭,牽著馬,混在幾個同樣衣衫襤褸的旅人中間,慢慢向前走。
    “站住!哪裏來的?”一個民壯用矛杆攔住了他。
    劉承抬起頭,露出一張被風雨侵蝕得有些幹裂的臉,眼神渾濁,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怯懦。
    “軍爺,小的……小的是從鄰縣過來,想到親戚家討口飯吃。”
    這個說辭,他和老師在密室裏,對著鏡子演練了不下五十遍。
    那個民壯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又踢了踢他那匹瘦得隻剩骨頭的馬,臉上露出鄙夷的神色。
    “窮鬼一個,滾吧!”
    劉承如蒙大赦,連聲道謝,牽著馬快步走過了關卡。
    走出很遠,他才發現,自己的後背,早已被冷汗濕透。
    這樣的盤查,在接下來的路途中,他又遇到了三次。
    每一次,都是一次煎熬。
    但他都憑著那副偽裝得天衣無縫的落魄樣子,有驚無險地闖了過去。
    真正的危險,在第八天來臨。
    他抵達了清河渡口。
    這是他北上路途中,必須渡過的一條大河。
    遠遠地,他就看到渡口碼頭上,氣氛不對。
    除了官府的渡卒,還有十幾個穿著各色衣服的彪形大漢,眼神銳利,像鷹一樣盯著每一個準備上船的旅客。
    他們不像官差,更像是江湖人。
    但他們的站位很有講究,隱隱封鎖了碼頭的所有出口。
    時不時地,他們會攔下一些看起來可疑的單身旅人,帶到一旁仔細盤問。
    劉承的心,猛地一沉。
    直覺告訴他,這些人,絕對有問題!
    他不敢確定他們是不是齊王的人,但他不能賭。
    懷裏的奏折,比他的命重要一萬倍。
    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拉著馬,轉身退回了路邊的樹林裏,悄無聲息,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他沒有選擇等待。
    等待,隻會增加暴露的風險。
    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繞路,從上遊涉水過河。
    這意味著他要多走至少五十裏崎嶇的山路。
    他在林中穿行,沿著河岸,一路向上遊走去。
    荊棘劃破了他的臉頰和手背,留下了一道道血痕,他毫不在意。
    一個時辰後,他終於找到了一處水流相對平緩的淺灘。
    秋日的河水,冰冷刺骨。
    他脫下外衣,將那個油布包和錢袋,用布條死死地綁在自己的額頭上。
    然後,他牽著那匹同樣在瑟瑟發抖的瘦馬,一步一步,走進了河裏。
    河水瞬間淹沒了他的胸口,刺骨的寒意讓他差點叫出聲來。
    腳下的鵝卵石又滑又冷,他每走一步,都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好幾次,湍急的水流都差點將他衝倒。
    他咬著牙,腦海裏隻有一個念頭。
    過去,一定要過去!
    不知道過了多久,當他終於精疲力竭地踏上對岸的土地時,整個人都在不受控製地劇烈顫抖,嘴唇一片青紫。
    但他顧不上這些,第一件事就是伸手去摸額頭上的包裹。
    包裹還在。
    幹的。
    他笑了,那是他離開齊州以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笑。
    又過了五天。
    整整十三天的風餐露宿,長途跋涉。
    當劉承牽著那匹幾乎快要走不動的瘦馬,翻過最後一道山崗時,他愣住了。
    在地平線的盡頭,一座無比宏偉、巨大、延綿不絕的城池輪廓,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青灰色的城牆,如同一條臥龍,匍匐在大地之上。
    即使隔著數十裏,那股君臨天下的雄渾氣魄,依然撲麵而來,讓人心生敬畏。
    長安!
    那就是長安!
    劉承的眼睛,瞬間紅了。
    他再也控製不住,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十三天的疲憊、恐懼、饑餓、寒冷,在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他做到了。
    他真的走到了。
    他強忍著心中的激動,整理了一下早已看不出本來麵目的衣衫,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逃難的災民。
    他混在越來越多的人流中,朝著那座偉大的城市,一步一步,走了過去。
    城門口的隊伍,長得望不到頭。
    手持長戟、身披鎧甲的羽林衛,眼神銳利地盤查著每一個進城的人。
    這裏的盤查,比之前遇到的任何一次都要嚴格。
    輪到劉承時,他的心跳快得像是要從胸膛裏蹦出來。
    “哪裏來的?入京所為何事?”一個校尉模樣的軍官,用刀鞘指著他,厲聲問道。
    劉承低下頭,用嘶啞的、帶著外地口音的聲音,背出了早已準備好的說辭。
    “軍……軍爺,小的從青州來……遭了蝗災,活不下去……聽聞京城有活路,特來投奔遠房親戚……”
    那校尉不耐煩地打量了他一眼,看到他那副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的淒慘模樣,眼神裏閃過一絲鄙夷和厭惡。
    “又是一個流民,滾進去!別擋著道!”
    校尉不耐煩地揮了揮手。
    “謝軍爺!謝軍爺!”
    劉承躬著身子,幾乎是連滾帶爬地,穿過了厚重的城門洞。
    當他真正踏上長安城內堅實的青石板路時,整個人都晃了一下,差點摔倒。
    他扶著冰冷的城牆,大口大口地喘著氣。
    身後的喧囂,仿佛都離他遠去。
    他抬起頭,看著眼前這片繁華得如同夢境般的世界。
    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遠處是鱗次櫛比的樓閣。
    他成功了。
    他九死一生,終於將這封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奏折,帶到了天子腳下!
    但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才是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一步。
    他摸了摸懷裏那個堅硬的輪廓,深吸一口氣,眼神重新變得堅定。
    他挺直了佝僂的身軀,匯入擁擠的人潮,朝著一個方向,默默走去。
    那個方向,是禦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