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線索有限,召開案情分析會
字數:6171 加入書籤
身為刑偵大隊的副大隊長,章恒在初步勘察後,暫時退出了那片被血腥與死亡籠罩的空間。
他深知不能什麽事情都親力親為,現場勘查工作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給技術隊的同事們去完成。
他站在警戒線外,深深吸了一口室外清冷的空氣,試圖驅散肺腑間那股縈繞不散的血腥與死亡混合的氣息。
盡管隻是初步查看,但那現場呈現出的幾個關鍵特征,已經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腦海裏,讓他對案件的性質和難度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
鄧飛亮和周康兩人因為職責所在,一直在外圍緊張地維持著秩序,盡力將好奇而惶恐的村民們隔離在警戒線之外。
看到章恒麵色凝重地走出來,兩人立刻快步迎了上去,眼神中充滿了探詢與急切。
“章隊,裏麵情況怎麽樣?”鄧飛亮壓低聲音,率先問道。
章恒緩緩搖了搖頭,嘴角泛起一絲無奈的苦笑,他的目光掃過周圍仍未被完全驅散的村民,語氣沉重:“現場破壞得非常嚴重,早期進入的村民幾乎把可能的痕跡都踩亂了。而且……”
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帶著一種職業性的敏銳判斷,“我發現凶手在離開前,刻意打掃、清理過現場,一些本該留有痕跡的地方,顯得過於‘幹淨’了。”
聽到這話,鄧飛亮和周康的臉色瞬間變得更加難看,眼神中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凝重。
情況比他們預想的還要糟糕!
凶手不僅殘忍,還具備相當強的反偵察意識,懂得破壞和清理現場。
再加上前期不可逆的破壞,這個案子的偵破難度,無疑被提升到了地獄級別。
兩人一時都沉默了,胸口仿佛被一塊無形巨石壓住,連呼吸都覺得有些困難。
而凶器的搜尋工作,也印證了他們的擔憂。
盡管刑警們幾乎將商店內外、連同周邊水溝、草叢、垃圾堆等所有可能丟棄凶器的地方像梳頭一樣梳理了數遍,那件(或那些)奪走兩條人命的凶器,卻如同人間蒸發了一般,不見絲毫蹤影。
居然沒有找到凶器!
這個結果讓章恒的眉頭鎖得更緊。
他再次轉身,義無反顧地重新踏入那片令人不適的區域。
這一次,他的觀察更加專注,更加細致,仿佛要將每一寸地麵、每一件物品都納入腦海進行分析。
他甚至在幾個關鍵位置停下來,閉上雙眼,排除一切視覺幹擾,僅憑在現場感受到的“氣息”和邏輯推理去感知、去回溯。
片刻後,他睜開眼,基本能斷定:凶手極有可能將作案凶器隨身帶離了現場,並未在附近丟棄。
連至關重要的作案工具都無法確定,案件的迷霧似乎又濃鬱了幾分。
一旁的胡誌華副局長同樣一臉凝重,眉宇間籠罩著化不開的陰雲,身為主管刑偵的領導,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壓力。
他走到章恒身邊,聲音有些沙啞,緩緩道:“章恒同誌,這個案子……估計很難,將會非常棘手。”
章恒完全認同這一點,他微微頷首,目光依舊銳利地掃視著現場:“我也有同感,難度確實不小,到目前為止,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指向性明確的有效線索。”
胡誌華歎了口氣,道出了最核心的困境:“沒有有效線索,就意味著我們很難鎖定凶手的身份。不知道凶手是誰,想要在茫茫人海中將他揪出來,基本上難如登天。”
但這又是影響極其惡劣的命案,兩條人命的重量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
“命案必破”不僅是上級的要求,更是他對受害者家屬,對社會公眾的承諾。
這是他履新副局長以來接手的第一起大案,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暗中注視著,若不能及時偵破,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可想而知。
他內心無比渴望能快速破案,可現實擺在眼前,線索寥寥,難度超乎想象。
忙碌持續到臨近中午,初步的現場勘查工作暫告一段落。
胡誌華、章恒等人決定先撤回分局進行初步匯總,隻留下技偵的人員繼續在現場進行更為精細的勘驗和證據固定。
坐在返回分局的警車上,車內氣氛壓抑。
胡誌華靠在座椅上,雙目微閉,麵色始終凝重,一言不發,那無形的壓力仿佛有形之物,彌漫在車廂的每一個角落。
章恒雖然麵色相對平靜,但大腦卻在飛速運轉,一刻不停地思考著這起案件。
凶手是誰?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是臨時起意還是蓄謀已久?
是熟悉本地情況的內部人員,還是毫無瓜葛的外來流竄犯?
如果是本地人作案,調查範圍相對固定,排查起來尚有跡可循;但如果是外地人流竄至此,隨機選擇目標作案,得手後便迅速逃離青陽區,甚至已經離開了白雲市,那麽想要將其緝拿歸案,無疑是大海撈針,難度係數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下午時分,市局副局長黃建喜一行風塵仆仆地趕到了青陽區分局。
轄區內在短時間內接連發生惡性命案,他本應第一時間親臨現場,但今天上午在省廳有一個關於近期社會治安形勢的重要會議,讓他無法脫身。
而那個省廳會議的主題,恰恰就是重點討論最近幾個月以來,江南省範圍內命案頻發的嚴峻態勢。
據通報,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全省已接連發生四起惡性命案,而僅僅白雲市一個地市,就獨占了兩起!
不到一個月前,寧水縣一家三口被殺的滅門慘案尚未告破,血跡未幹,今天,青陽區椿樹村再次發生兩人被殺的慘案。
這一連串的惡性事件,讓與會各級領導臉色都異常難看。
黃建喜作為市局主要領導,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此刻,他雖然人已坐在青陽分局的會議室裏,但臉上那嚴肅的表情和不怒自威的氣勢,隔著老遠都能讓人清晰地感受到。
很快,青陽區分局關於“椿樹村雙屍命案”的案情分析會議,在分局最大的會議室裏緊急召開。
偌大的會議室此刻座無虛席,氣氛沉悶得幾乎讓人喘不過氣。
除了黃建喜帶來的幾位市局領導外,青陽分局的主要領導、刑偵、技偵、圖偵等各業務大隊的負責人以及骨幹偵查員,足足數十號人齊聚於此。
空氣中彌漫著煙草、汗液以及一種名為“壓力”的無形混合物。
沒有人交頭接耳,隻有偶爾響起的咳嗽聲和紙張翻動的沙沙聲,愈發襯托出會場異樣的寂靜與凝重。
新任刑偵大隊長李鵬威站在投影幕布前,手持激光筆,對著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向與會領導匯報幾個小時內掌握的案件基本情況。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會議室裏回蕩,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各位領導,根據我們技術隊對案發現場的初步勘察,目前在中心現場及周邊區域,一共提取到了32枚可供比對的指紋,以及17個相對比較清晰的鞋印……”
聽到這個數字,台下不少人,包括主位上的黃建喜,都不由自主地微微皺起了眉頭。
發現如此龐雜的指紋和鞋印,絕非什麽好消息,這恰恰印證了現場保護不力,遭到了嚴重的人員闖入和破壞。
要從這數十枚指紋和十多個鞋印中篩選、甄別出可能屬於嫌疑人的那一個,無異於大海撈針,工作量巨大且希望渺茫。
更大的可能性是,這些痕跡絕大部分都屬於案發後進入現場的附近村民,與凶手毫無關係。
黃建喜沉聲打斷,問出了關鍵問題:“除了這些,更直接的生物檢材呢?毛發、皮屑、唾液、或者不屬於死者的血跡,有沒有發現?”
李鵬威的目光微微低垂,避開了黃建喜銳利的視線,匯報道:“黃局,我們在現場確實發現並提取了數根毛發,但經過法醫和技術人員的初步判斷,無論是長度、形態還是附著物,都高度疑似屬於兩名死者本人。”
這也在情理之中,受害者長期在店內生活經營,掉落自身毛發實屬正常。
“那麽,凶器呢?”黃建喜的聲音更沉了幾分,“還是沒有任何發現嗎?”
李鵬威無奈地搖了搖頭,回答道:“我們已經組織了三次拉網式搜查,範圍擴大到了現場周邊數百米,動用了金屬探測儀等設備,但……確實沒有發現符合描述的作案凶器。”
黃建喜沒有再繼續追問,隻是靠在椅背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
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臉色比剛才更加嚴肅,眼神深處甚至掠過一絲難以掩飾的失望。整個會議室內的氣氛,也隨之降到了冰點,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
良久,黃建喜才輕輕歎了一口氣,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目光掃過全場:“情況大家都基本了解了。現在,大家都說一說吧,有什麽看法,有什麽推斷,不管成熟不成熟,都可以大膽地講出來。集思廣益,才能找到突破口。”
會場內出現了一陣短暫的冷場。
在領導明確表態後,李鵬威作為刑偵大隊長,率先打破沉默,開始闡述他的一些看法和推斷:“黃局,各位領導,根據我們目前的偵查情況來看,小賣部的門窗完好,沒有被暴力破壞的痕跡,這說明凶手很可能是和平進入室內的。”
“結合現場有大量翻動痕跡,以及存放現金的抽屜被撬開,裏麵現金被洗劫一空這些情況,我個人認為,入室盜竊轉化搶劫殺人的可能性比較大。 ”
“而且,凶手能誘使受害者深夜開門,是熟人或至少是能讓受害者放鬆警惕的本地人的可能性很大。”
他的推斷邏輯清晰,符合不少常規案件的發案模式,會議室內有幾人跟著微微點頭,表示讚同。
但很快,不同的聲音響了起來。
一位資深的的老偵查員提出了異議:“我覺得,仇殺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甚至更大。”
“如果僅僅是為了求財,是入室盜竊,那麽凶手在製服受害者之後,目的已經達到,完全沒有必要采用如此極端殘忍的手段將兩人殺害,尤其是男死者頭部的鈍器傷,顯示出巨大的打擊力量和強烈的發泄情緒,這更像是帶有個人恩怨的報複行為。”
隨後,與會人員開始各抒己見,有人認為是被害人可能掌握了凶手的某個秘密而遭滅口,也有人分析是否存在情殺或其他恩怨糾葛。
但爭論的焦點,大多圍繞著“財殺”與“仇殺”這兩大方向,並且多數人都傾向於“熟人作案”這一基礎判斷。
黃建喜靜靜地聽著眾人的討論,目光卻不時地飄向一直沉默不語,隻是專注傾聽並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麽的章恒。
他抬手向下壓了壓,示意爭辯的雙方暫時安靜下來。頓時,所有的目光都隨著黃建喜的視線,聚焦到了那位年輕得過分、卻已屢破奇案的副大隊長身上。
“小章。”黃建喜的聲音在安靜的會議室裏顯得格外清晰,帶著一種明顯的期待,“你一直沒說話。大家都發表了看法,你的意見呢?說說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