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明山長動心了

字數:3844   加入書籤

A+A-


    江南,餘杭。
    晨光熹微,露珠未晞。
    這一日清晨,顧家宅院早早便忙碌起來。
    顧四彥與陳知禮皆是鄭重其事的模樣,帶著鈞哥兒和瑞哥兒,乘著馬車,徑直往城東的明府而去。
    明府是大四進的宅子,住處清幽雅致,自帶一股書卷清氣。
    但這麽大的府上,主子暫時隻有山長老兩口,長子夫妻都在書院忙,隻有休沐日才能回家住一晚。
    老兩口聽聞顧老太爺和陳知府聯袂來訪,還帶著兩個孩子,也不感意外,可能是來告別吧?
    心裏酸酸的,還是笑臉熱情地將人迎了進去。
    “顧兄,知禮,你們來啦,我們還準備早飯後去你們家呢,定好哪日走?”明山長牽著倆孩子的小手,心裏滿是不舍。
    “山長,還有三日。”陳知禮輕聲道。
    明山長心裏一揪,他的孫兒最小的都有十幾歲了,目前還都不在身邊,鈞兒和瑞兒就跟他自己的親孫兒一樣。
    這一走,自己餘生還能不能見到倆孩子都說不準,山長的心悲涼起來。
    他都是六旬出頭的人了!
    分賓主落座,清茶一盞,寒暄過後,陳知禮便開門見山,說明了來意——懇請二老隨他們一同北上京城。
    顧四彥捋著長須,在一旁補充,言辭懇切:“明老弟,你我皆是上了年紀的人,最盼不過是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
    你家長孫少年英才,春闈高中,如今在翰林院清貴之地,前途無量;長孫媳婦又再度有喜,這是天大的喜事,正需長輩在身邊照應疼愛。
    再者,你那二孫兒雖此次暫未高中,但在國子監進學,休沐之日,若有你們二老在京城,也能得個溫暖去處,不必獨自冷清。
    更何況,你家幼子不也在定州為官麽?定州離京城,可比離江南近便多了。”
    這話句句說到了明山長和老夫人的心坎上。
    老夫人聞言,眼中立刻流露出強烈的意動與牽掛。
    她歎道:“顧老哥說的是啊。我那大孫媳婦,年紀輕輕一人在京城,如今又懷著身子,我這心裏,實在是放不下。
    大兒子、大兒媳要掌管江南這偌大的書院基業,是萬萬走不開的。
    小兒子一家又遠在任上……唉,若是我們老兩口去了京城,既能看著大的,又能顧著小的,確實再好不過。”
    她說著,看向自己的丈夫。
    明山長眉毛蹙著,沉默不語。
    他心中何嚐不想念兒孫?
    隻是他一生心血大半傾注在這江南書院,驟然離開,著實不舍。
    但更有一層難以割舍的,便是眼前這兩個他親自啟蒙、傾心教導了三年的孩子——陳鈞和顧瑞。
    尤其是鈞哥兒,天資之高,心性之純,是他平生僅見,儼然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若能帶在身邊精心教導十年八年,將來蟾宮折桂亦非虛妄!更何況這份師徒之情,早已超越了尋常。
    人就是這樣矛盾,兩邊都牽掛,兩邊都不舍...
    顧四彥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一眼便看出老友的猶豫所在。
    他朝鈞哥兒遞了個眼色。
    鈞哥兒極是聰慧,立刻領會。
    他拉上瑞哥兒,兩個小小的人兒,一個七歲,一個八歲,走到明山長麵前,竟是“噗通”一聲齊齊跪了下來,一邊一個,緊緊抱住了山長的腿,仰著小臉,兩雙清澈的眼睛裏滿是孺慕與期盼,異口同聲地喊道:
    “師父!您就跟我們一起去京城吧!”
    “師父,鈞兒/瑞兒還要跟著您讀書!”
    孩童的聲音清脆稚嫩,卻帶著最真摯的情感,瞬間擊中了明山長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他看著這兩個自己一手帶起來的孩子,想著他們驚人的天賦和未來的前程,再想著京城那些同樣需要他的兒孫,心中天平終於徹底傾斜。
    他長長地、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那歎息裏包含了太多複雜的情緒,最終都化為了一絲無奈的妥協與寵溺。
    他伸手,愛憐地摸了摸兩個孩子的頭,抬眼看向老友顧四彥,語氣已然鬆動:“罷了罷了……你們啊……三日後動身嗎?”
    顧四彥臉上頓時綻開笑容,知道此事已成。
    他哈哈一笑,撫掌道:“三日後便啟程。老朋友,既然你答應了,這拜師禮可不能省。
    這樣,明日一早,我們便備齊六禮束脩,辰時正,就讓這兩個小子正式向你行拜師之禮!
    席麵嘛,也不必大張旗鼓,就簡簡單單擺上幾桌,隻請最相熟的幾位人做個見證。
    你務必把你家大郎兩口子從書院叫回來。”
    他頓了頓,繼續周到地安排:“至於行李,你們二口子不必帶太多,輕車簡從即可。
    這一路上的舟車起居,自有我家書合一手打理,定會安排得妥妥帖帖,絕不叫二位受半點顛簸之苦。
    到了京城,咱們啊,大半的時間不住城裏,就住到盼兒的佳宜莊去。
    那莊子環境清幽,景致宜人,比城裏住著舒服自在得多。
    且離城也不過半個時辰的路程,休沐日裏,你們想回城看看孫兒們,或是他們出城來看你們,都方便得很!”
    這一番話,可謂思慮周全,方方麵麵都安排得極其妥當,徹底打消了明山長夫婦最後的顧慮。
    老夫人已是眉開眼笑,連連點頭。
    明山長看著眼前笑容滿麵的老友、誠懇真摯的陳知禮,再低頭看看還賴在自己腿上、眼巴巴望著自己的兩個小徒兒,終是釋然一笑,搖了搖頭,語氣裏帶上了幾分輕鬆與期待:“也罷……就依你們。這把老骨頭,也該動一動,去京城看看嘍!”
    鈞哥兒和瑞哥兒歡呼一聲,更是緊緊抱住了師父的腿,惹得眾人開懷大笑。
    陳鈞一看師父應了,拉著顧瑞爬起來,倆孩子湊到師母麵前,老夫人輕聲對倆孩子耳朵說了點什麽,然後笑著帶孩子們去了後麵。
    明山長看著陳知禮:“新來的知府是哪裏人?何時能過來?方大人也不會待下去吧?”
    “山長,新知府原來在蘇州府,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同知是京城調來的,這次我們走的有些突然,他們應該還有一段時間才能到。
    方大人是走是留現在也說不好,不過我估計很可能就在三五個月吧,不瞞您說,我是想動腦筋把他調回戶部,仍跟我一起做事,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