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6章 火槍(1)
字數:4605 加入書籤
火繩槍是西方人發明的,在上百年前被葡萄牙人帶到了東方,先傳入了倭國,倭國那時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戰國時代,各大名諸侯都急需越強大越好的武器,一見到西方人的火繩槍,自然是大喜過望、全麵引進並在原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大規模的實戰運用,織田信長曾在長篠合戰中運用火槍取得步兵第一次在野戰中擊敗騎兵的勝利記錄。
差不多同期,火繩槍也傳入了中國,跟倭人一樣,中國人對火繩槍也很重視,因為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倭寇肆虐,使得苦於外患的中國跟內戰中的倭國一樣,被實戰需求刺激得重視火繩槍。大明百萬軍隊裏,火繩槍最多、最先進、運用得最好的自然是戚公的戚家軍,戚公曾讚譽道“諸火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繩槍在倭國被稱為鐵炮,在中國被稱為鳥銃或鳥槍。
隨著倭寇之亂被平定,戚公又因被政治鬥爭波及而被打入冷宮,導致明軍的火繩槍發展進度在近幾十年來基本上陷入了停頓甚至還發生了倒退。
“這兩支一支是西班牙人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一支是倭人的‘鐵炮’,分別代表著西洋和倭國技術最好的兩種火繩槍。”李建業把兩支火繩槍遞給夏華,“西班牙人的穆什克特火繩槍的口徑約六又十之七分(23毫米),全重約十七又十之五斤(10.5千克),彈丸約一又十之三四兩(50克)重,
最大射程超過一百五十步,有效射程超過六十步,每分鍾可射擊二次,此槍雖比較笨重,大多時候隻能用叉形支座支撐發射,但所用鉛製彈丸威力很大,能在六十步內射穿西洋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是弓箭難以相比的。”
夏華看著手裏的穆什克特火繩槍,忍不住想到大洋彼岸的美洲,區區幾百人、幾千人的西班牙軍隊就是靠這種武器對當地的印第安人實施“降維打擊”,美洲原住民三大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就像遇到大火的野草一樣盡皆被西班牙人輕輕鬆鬆消滅。
“倭人的鐵炮也很出色,當年的朝鮮戰爭中,倭軍的鐵炮眾曾讓我大明王師吃了很大的苦頭。”焦勖在旁感慨道,“實戰中,弓箭的最大射程約為二百五十步,殺傷距離是五十步,有效殺傷距離是二十五步,與之對比,鐵炮的殺傷距離超過一百二十步,
百步之內,鐵炮的彈丸能洞穿鐵甲,未披甲者,一百五十步內必死,被鐵炮彈丸擊中者,非死即傷,立即就會喪失戰鬥力,傷者也近乎九死一生,因為鉛製彈丸打入人體不但會打爛人體組織,鉛毒還會滲透至人的血液骨髓、五髒六腑,醫治難度相當大。”
夏華點頭,這年頭受槍傷的死亡率比在後世要高太多太多了。
對比鉛製槍彈和箭矢,毫無疑問,鉛彈的殺傷力完勝箭矢,火藥武器的動能遠高於弓弩,根據後世研究,火繩槍的初始動能往往突破2000焦耳,弓箭的初始動能不過100焦耳左右,即使槍彈飛行了 100米,剩下的動能也有初始水平的一半,光靠動能都能輕易重創一個人,這就是火器破甲摧堅的奧秘所在:動能大。
另外,由於鉛的材質比較軟,鉛彈擊中目標後容易變形破碎,這就導致動能全部由目標承受,而且破碎的鉛彈不具備穿透力,不會像後世子彈那樣把人打穿後飛出,鉛彈直接會把人體內部絞成肉醬造成空腔效應,對人造成的痛苦遠超過後世的子彈,
鉛還是有毒的,如果醫治時沒有取出所有鉛彈碎片,極易造成中毒,因此,後世的海牙公約明令禁止使用鉛彈,這個時代無所謂國際公約,能有效殺傷敵人就行。
對比命中四肢必截肢、命中軀幹必死的鉛彈,箭矢就差太多了,特別是裝備鎧甲盾牌的目標,殺傷力更是銳減,盾牌不是尋常弓箭可以對付的,但火槍在百步距離上就能破盾洞甲。
當然了,在二十步以內的近距離上,強弓重箭也可能破甲,不過,這麽近的距離更利於火槍,在二十步以內的近距離上,火槍十發九中甚至百發百中,威力暴漲猛增,槍彈能把人打個對穿,弓箭手敢跟火槍手在這麽近的距離上玩對射?
“鳥銃傳入我中國後令我中國原有的諸火器皆失其利,”李建業接著道,“因為我中國原有的火銃都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藥,所以較難命中目標,鳥銃則不然,後有照門,前有準星,機發彈出,雙手不動,對準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總鎮你說得對,我中國絕不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西洋人也好,倭人也好,都有很多比我們優秀的地方值得我們見賢思齊、虛心學習。”
“光是向他們看齊、追上他們還不夠,我們還要超越他們。”夏華笑道,“我們中國人絕不遜於西洋人,更絕不遜於倭人,倭人算什麽?他們的文字、文化、文明等基本上都源於我中國,他們都能做到的事,我們中國人豈能做不到?”
焦勖和李建業都重重點頭:“嗯,這是自然的。”
在研發火槍這件大事上,夏華因為外行和受後世網絡小說的影響,曾有好幾個“先進的想法”告訴給焦勖、李建業等這個時代的火器專家,結果卻是…李建業:“總鎮,你想多了,有時候想法太超前不是高瞻遠矚,而是好高騖遠。”
最典型的一個“先進的想法”就是:能在火槍上安裝刺刀嗎?
火槍配上刺刀,可謂熱兵器和冷兵器的雙劍合璧,後世太多的重生穿越小說主角都樂此不疲地給自己的軍隊裝備帶有刺刀的獨家火槍,然後以此爭霸天下、橫掃世界…對此,焦勖、李建業等專家隻是聳聳肩:嗬嗬。
首先,火繩槍是沒法裝備刺刀的,因為使用火繩槍的火槍手們裝備繁雜,渾身上下掛著很多瓶瓶罐罐,裏麵裝的都是危險的火藥,為了伺候好手裏的隨時可能要了自己命的火繩槍,火槍手們必須全神貫注,在作戰中小心地緊盯著火繩以防它熄滅或引燃火藥,哪裏還顧得上刺刀?隻有下一代燧發槍具備安裝刺刀的可能性,但那是很多年後的事;
其次,強行給火繩槍安裝刺刀,肯定會妨礙裝彈和射擊,就算是套口式刺刀,也行不通。
不僅如此,刺刀也不是簡單的東西,不是鐵匠在鐵匠鋪裏就能打造出來的。首先,刺刀必須用鋼材製作,這年頭哪來大量的鋼材?其次,刺刀是講究製造精度的,不可小看這一點,曆史上直到民國,中國的刺刀仍是大規模地進口,就是因為國內的製造標準和精度都不過關。槍和刺刀都必須標準化,手工打造能批量打造出尺寸、精度一模一樣的刺刀?想想就不可能。
自明朝建國後,明軍長期的頭號大敵就是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眾所周知,蒙古人自小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天生擅長騎射,中原漢家軍人無法與之抗衡,就迫使明軍大力發展火器彌補這個短處。
不說火炮隻說火槍,火槍的射程雖超過弓箭,但百步的距離對全速衝鋒的騎兵來說不過眨眼間的事。兩軍對陣,明軍的火槍手們往往隻來得及射出一發槍彈,敵軍的騎兵群就已經風馳電掣地衝殺到眼前了,怎麽抵擋?因此,明軍的火槍手們就算有冷兵器手的保護,自身也必須要有一定的自衛手段,
所以明軍就給火銃的頂部裝上槍頭並加長木柄當成長槍使用,或加粗銃管和把手當大棒使用,等等,明軍北方邊軍用得多的冷熱結合型火銃當屬夾把銃,這是一種二管火銃,銃柄較長,頭部安裝有鐵叉,可射擊也可刺殺。
也許有人會說:哎,在火槍上安裝冷兵器,明軍這不是做到了嘛?既可安裝槍頭或鐵叉,為何不能安裝刺刀?問題的關鍵是:被安裝冷兵器的明軍火槍都是最原始、最落後的火門槍,這玩意兒的命中率本就跟閉著眼睛開火差不多,命中目標全靠運氣,安裝上冷兵器,命中率從0變成0,有區別嘛?
夏華給他的軍隊裝備的是火繩槍,是講究命中率的槍,在槍上安裝冷兵器純屬畫蛇添足,連倭人都不幹這傻事。倭軍火槍手們如果在實戰中發生不得不與敵軍短兵相接的情況,都是直接掄起火繩槍,將其當做木棍與敵軍進行肉搏,從來沒在火繩槍上安裝刺刀或別的冷兵器。
“來,讓我看看你們研發出的用於大規模地裝備我軍的製式火槍吧?”夏華滿懷期望地吩咐焦勖和李建業。
自古以來,農耕民族出身的中原漢家軍隊在對戰北方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時都很吃力,原因很簡單,對方擅長騎射,騎是騎馬,射是射箭,漢家兒郎自小在牛背上長大,人家自小在馬背上長大,從小就參與打獵捕魚,生活方式就是軍事訓練,雙方打起來,漢家兒郎當然招架不住。
火器的誕生終於開始全麵地改變這個局麵了。
箭術是需要長時間磨煉和積累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的男子幾乎個個擅長射箭,因為他們從小就射箭打獵,長大後上戰場射箭殺人可謂得心應手,漢家男子小時候要放牛、種田、讀書,哪有時間專門練習射箭,就算長大後從軍勤奮苦練三五年,還是不如人家從小就練的。
火槍誕生後,一切就不同了,訓練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起碼需要三年,但訓練一個合格的火槍手三個月就速成了。如此,漢家軍隊有兩個選擇:
第一,對方用弓箭,我也用弓箭,或臨陣磨槍地拚命練,或專門挑選幾萬個孩子從小練;
第二,對方用弓箭,我用火槍,對方弓箭從小練到大,我火槍幾個月就能批量訓練成功。
毫無疑問,第二個才是漢家軍隊的最佳選擇。有了火槍,漢家軍隊雖在“騎”上仍天然不及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但在“射”上絕對能與對方旗鼓相當甚至能完成逆襲反殺。麵對敵方一個從小練到大的精英弓箭手,漢家男兒練三個月的火槍就能將對方用十幾二十年苦練出的射箭優勢抵消掉,你有箭術,我有槍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