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榮歸故裏
字數:2599 加入書籤
杭州灣一役,永寧侯世子蕭景珩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創“黑帆”海盜主力,陣斬匪首,靖清東南海疆,捷報傳至京師,朝野振奮。皇帝連下三道褒獎聖旨,嘉其忠勇,賞賜豐厚,並準其奏請,命其妥善處理東南善後事宜後,即可凱旋還朝。
消息傳出,江南官民夾道相送,感念其靖海安民之功。蕭景珩並未居功自傲,他依照章程,將市舶司日常事務移交戶部派員接管,水師防務則委於在剿匪中表現卓著的幾位將領,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離杭前,他更是輕車簡從,謝絕了所有餞行宴請,隻帶著核心屬員和護衛,登上官船,沿運河北上。
船隊一路行來,沿途州府官員無不恭敬迎送,百姓爭睹少年英雄的風采。蕭景珩卻始終保持著謙遜沉穩,於船中不是批閱文書,便是與幕僚商議回京後的應對之策,並無半分得意之色。他深知,功高易震主,此番回京,看似風光無限,實則步步驚心,朝中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他,等著他行差踏錯。
相較於蕭景珩一路上的萬眾矚目,京中的永寧侯府,則顯得異常平靜,甚至帶著一絲刻意低調的壓抑。府門依舊緊閉,謝絕不必要的訪客。沈清辭每日除了處理日常庶務,更多的時間是在佛堂誦經,或是翻閱蕭景珩寄回的家書和東南各地的邸報,冷靜地分析著朝中的風向。
她敏銳地察覺到,在表麵的頌揚聲中,暗地裏不乏一些陰陽怪氣的議論。有“關心”蕭景珩年歲已長、功成名就,當以“修身齊家”為要,暗示其應放緩腳步、安享富貴者;亦有“擔憂”其與軍中將領往來過密,恐生“尾大不掉”之患的竊竊私語。這些聲音雖微,卻如蚊蚋嗡鳴,擾人心神。
沈清辭將這一切都細細記下,連同自己的分析,通過加密渠道送往蕭景珩船隊。她知道,他需要這些信息,來應對回京後必然到來的風浪。
這一日,快馬來報,世子船隊已至通州,明日便可抵京。永寧侯府頓時忙碌起來,灑掃庭除,張燈結彩。趙氏喜極而泣,拉著沈清辭的手不住念叨:“回來了,總算平安回來了!”
沈清辭心中亦是波瀾起伏,數月牽掛,終得團圓。但她強抑激動,指揮若定,將迎候事宜安排得妥帖周全。
次日清晨,京城朝陽門外,旌旗招展,冠蓋雲集。皇帝特派禮部官員出城迎接,永寧侯蕭遠率闔府男丁於官道旁等候,文武百官亦來了不少。更有無數百姓聞訊而來,將官道兩側圍得水泄不通,欲一睹平定東南的英雄風采。
巳時正,運河方向鼓樂喧天,旌旗漸近。蕭景珩一身麒麟補服,端坐於駿馬之上,緩緩行來。他麵容清減了些許,卻更顯剛毅沉穩,目光銳利如昔,顧盼之間,自有不怒而威的氣勢。身後親衛盔明甲亮,軍容整肅。
“臣蕭景珩,奉旨還朝,叩謝陛下天恩!”蕭景珩下馬,於禦前天使麵前躬身行禮,聲音清朗,舉止從容。
禮畢,在百官和百姓的歡呼聲中,蕭景珩翻身上馬,在父親的陪同下,向城中走去。目光掃過人群,在見到永寧侯府女眷隊列前那道熟悉的身影時,他冰冷的目光微微柔和了一瞬。沈清辭身著世子妃品級大妝,迎著他的目光,微微頷首,一切盡在不言中。
回府之後,自然是盛大的接風宴飲,但皆是禮儀規程,蕭景珩應對得體,卻並無多少喜色。直至夜深人散,書房之內,隻剩他與沈清辭二人對坐時,他緊繃的神經才稍稍放鬆。
“辛苦你了。”蕭景珩看著燭光下妻子清麗的容顏,輕聲道。這數月,京中風雨,她獨力支撐,其中艱難,他雖未親見,卻能想象。
“世子爺為國奔波,才是真辛苦。”沈清辭為他斟上一杯熱茶,“京中一切安好,父親母親身體康健,世子爺不必掛心。”
蕭景珩接過茶盞,指尖相觸,微溫。他沉吟片刻,道:“陛下明日召見。此番回京,恐難清靜。”
沈清辭點頭:“樹大招風。世子爺立此大功,恩寵愈隆,嫉恨者亦愈眾。近日京中已有風聲,或明或暗,提及‘兵權’、‘結黨’之事。”
“我知道。”蕭景珩冷笑一聲,“他們也就這些手段。陛下聖明,自有決斷。我此番回京,第一件事便是上表,繳還欽差關防,並舉薦東南有功將領,自請卸任協理海防之職,隻專司兵部本職。”
沈清辭眼中露出讚許之色:“世子爺明鑒。急流勇退,正是避禍之道。示弱守拙,方是長久之計。”
“隻是,”蕭景珩話鋒一轉,目光深邃地看向她,“東南新政,初具雛形,根基未穩。市舶司、水師,皆需可靠之人維係。我雖離任,卻不能全然放手。京中這邊,與東南的信息往來,各方動向的把握,仍需你我費心。”
沈清辭明白,他這是要將東南的“線”繼續交到她手中。這意味著更深的信任,也意味著更隱秘、更危險的責任。
“妾身明白。”她迎上他的目光,鄭重應下,“定當竭盡全力。”
窗外,月華如水。書房內,燈火溫馨。曆經風雨,夫妻二人再次並肩而坐,雖前路依舊莫測,但彼此眼中,隻有更深的信任與默契。榮歸故裏的光環之下,是新一輪博弈的開始。而他們,已做好準備。
喜歡嫡女謀,掌家主母不好惹請大家收藏:()嫡女謀,掌家主母不好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