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上元節
字數:6259 加入書籤
新年伊始,尊貴如安陽侯府,居然派人來姚家新宅送上大禮,以賀喬遷之喜。思君正巧遇見,自此更篤定了兩家婚約之說。
葫蘆街地處祈州城最繁華的東市,正月裏來,鞭炮鑼鼓聲未有一日停過。到了上元節那日更甚,天不亮就開始熱鬧起來,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花燈掛起。街道上行人如織,大多是結伴同遊的親戚朋友,趁著節日出來賞花燈、聽大戲、看煙火,不亦樂乎。就連平時養在深閨的姑娘們,也有了出門透透氣的機會。
本來思茹和思君商量好,兩人一起出去逛夜市,最好再來一場驚豔邂逅什麽的,給小白蓮和渣男製造點機會。
剛在飯桌上說起這事,思真便吵著要去。林姨娘又是哄又是嚇唬,說那外麵人多拐子也多,回頭被拐子賣到山賊窩裏去耍大刀。思真哪裏肯聽,一頓飯吃得抽抽噎噎,哭得像個淚人似的。
最後還是林氏服軟,答應抱著他上街轉轉,思冰一聽也不幹了,哪有姐姐能去弟弟能去就不讓她去的道理?一通吵吵嚷嚷下來,隻有思佑得乖乖留在家裏讀書,二人遊轉眼成了五人行。
“唉,讀書娃真是慘。”思茹穿了一件嶄新的鵝黃色襖裙,看上去神清氣爽。
同式同樣的襖裙,思君的那件是淺藍色的,思冰的是石榴紅,都是何氏年前去隔壁裁縫鋪子請趙美娘定做的。何氏挑不來顏色款式,就由著趙美娘來定,結果拿到手一看,全是一模一樣的爛大街款式。
思茹簡直想吐槽這三原色審美加肥桶腰樣式,這讓她們看上去很像三個天線寶寶。
天生麗質難自棄,她如此安慰自己。
臨要出門,林姨娘不忘教育兒子,順路給思佑一記絕殺:“真哥兒過年就四歲了,也就趁著年紀小還能玩玩。過兩年也要跟你大哥一樣,上府學,好好讀書,知道不?”
思真拚命點頭,頭一回自己穿好鞋子就跑出去了。
思佑默默地抱著一本《孟子》,欲哭無淚。
彩燈大會就設在葫蘆街隔壁的永樂街上,那裏是東市的中心街道,街頭又與葫蘆街的“葫蘆瓢子”相鄰,正好有一塊寬敞的空地,可以用來舉辦各種活動。
姚家等人從鬆花巷抄近路穿過去,還沒拐進永樂街,就聽到那邊人聲鼎沸,歡笑聲吆喝聲不絕於耳。出巷口一看,才知繁華盛景為何物。隻見街道兩旁商家鱗次櫛比,花燈一盞一盞鋪排過去,如同夜空明星,一眼望不到盡頭。燈火通明之下下,就連懸在天上的那輪圓月也遜色了幾分。
“哇!”思冰激動得兩眼放光,“我們葫蘆街也掛了花燈,跟這兒一比,簡直就像煤油燈!”
“你別亂跑,貼著娘身邊走。”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林姨娘不覺緊了緊抱著思真的手臂,生怕一個不留神就弄丟了兒子。
細看那些花燈,燈麵均是一針一線繡上去的,每盞花燈不僅形態各異,而且上麵繡繪的圖案也各有不同。那花燈下還聚集著賞燈的行人,大多是青年男子,他們手中都拿著一根紅色的布條,上麵蓋有盧家的印章。按照慣例,他們可以把紅布條貼在自己最中意的花燈下麵,等到彩燈大會臨近結束時,盧家會派人來點收這些花燈下麵貼著的布條,布條最多者為勝。
“姐,我們三個繡的燈在哪兒呢?”繞了半圈,思冰還沒找到自己的那盞。
思茹笑道:“你的我不清楚,不過我知道大姐的那盞在哪兒。”
思冰不解:“你怎麽知道?”
思茹指著對麵巷口,那盞六角燈下黑壓壓地聚了數十個人:“大姐繡工無雙,年年都得第一,肯定是人最多的地方啊。”
“好像有點道理。”思冰想了一會,“不過我還是想找到自己的。”
再往前走了一段,思君忽然衝她一笑:“三妹妹,你看看那是誰的?”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那盞四角燈上繡的是“喜鵲談梅”,燈下掛著寥寥幾根布條。
“就這麽點兒。”林姨娘皺眉道:“我就說你這回挑的圖樣子不好,太普通了,人家都會繡這個。”
思君含笑:“姨娘不知,不劍走偏鋒,不標新立異,往往尋常圖案才能見真功夫。您瞧,三妹妹的彩燈也有不少人喜歡呢。”
林姨娘垮著臉掃她一眼:“比不上大姑娘心靈手巧。”
思冰很不高興地扭扭肩,丟下了思君牽著她的手。
上元節的永樂長街一步一景,每走一小段,都有商販們在變著花樣吸引路人。譬如酒樓門前的舞龍舞獅,綢緞莊外麵的高蹺表演,就連小小的包子鋪都請了個說書人來撐場麵。那人講的是當年老安陽侯大戰西涼兵的故事,講到激情澎湃處,唾沫橫飛,遊人大多毫不介意,一邊吃著包子,一邊不住地叫好。
“老侯爺不信啊,那西涼人再怎麽能耐,總不會長了三頭六臂吧?就算他有三頭六臂,咱們也得一刀刀給他卸下來嘍!話音剛落,隻見老侯爺抄起他那柄銀月長刀,馬鞭一揮,便單槍匹馬闖入敵方陣中……”
“這西涼將軍一死呀,咱們大齊軍氣勢如虹,一鼓作氣打到了西涼王城下,逼得那老西涼王出來議和……”
有人聽了好笑,且不管後事,隻問他:“那西涼將軍到底有沒有三頭六臂啊?老侯爺後來卸他幾根胳膊幾條腿?”
說書人眉一橫:“那場大戰打得昏天黑地,老侯爺殺的西涼兵不計其數,滿地都是他們的斷胳膊斷腿兒,誰還數得清楚?”
聽眾一陣哄笑。
大家正聽得起勁,思真突然伸出一隻手抓住林姨娘的頭發,奶聲奶氣地喊:“阿娘,真兒要吃那個紅糖包子!”
林姨娘拍下他黏糊糊的小手:“你不剛吃了糖畫嗎?怎麽又要吃,甜的吃多了不好。”
“真兒就要吃嘛,阿娘,阿娘——”
林姨娘煩得很,趕緊抱著他逃離包子鋪。
剛走沒幾步,就看到前麵一盞彩燈眼熟得緊。
“哎?這不是二姐姐的燈嘛?”思冰眼尖,一眼認出了“大黃雞與小黃鴨之戀”。那燈下空空蕩蕩的,一根布條也沒有,她忽然有點幸災樂禍,“嘿,還沒人給二姐姐的花燈貼條呢。”
林姨娘看著那歪七豎八的針腳,毫無美感的繡圖,心情頓時好了許多:“大姑娘說得對,刺繡啊就得看真功夫,搞些什麽旁門左道的,那就是不行。”
思茹幹笑兩聲,醜就醜,要你喜歡。
思君忙道:“不是的,二妹妹心思靈巧,圖樣新穎,自然有我們比不上的好處。”
“就屬你最會說話。”林姨娘尖著嗓子笑她,“好的也叫你說了,歹的也叫你說了,難怪老爺最疼你。”
思君尷尬地垂頭不語。
這一路說說笑笑,不知不覺也逛到永樂街的盡頭。街頭和葫蘆街交界的那塊空場地,此刻臨時搭起一座戲台子,下麵擠滿了人,個個都在翹首以待即將開演的《玉堂春》。
其實《玉堂春》並非什麽新鮮戲目,但唱這出戲的“彩雲班”卻是盧家千裏迢迢從京城請來的。彩雲班中有一青衣久負盛名,人稱“京城第一名旦”。此刻台下人頭攢動,道路擠得水泄不通,也大多都是衝著這位青衣來的。
花燈一直沿街掛到了戲台下,最鄰近戲台那盞六角燈格外明亮,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欣賞。
思茹探頭去望了一眼,發現那盞花燈下密密麻麻貼滿了紅布條,甚至比思君那盞“鳳穿牡丹”還要多。她好奇地繞過人群,走近一看,隻見那花燈上並非繡的什麽傳統的吉祥福瑞圖案,而是利用六張燈麵相連,繡出整整一幅田園山水。那山水圖僅用黑白兩色,將秋日、遠嵐、流水、小橋、山居一並勾勒,借著燈中之燭,照得那山水明淨如少女初妝。
“好繡工!好意境!”周圍的人群紛紛稱讚不已,“不知是哪位姑娘的繡作?”
為了公平競爭,參賽繡娘都將自己的名字繡在花燈底座上麵,從外麵是看不出來的。
思君顯然也注意到這幅“神作”,情不自禁地歎了一聲,這歎息裏即有發自心底的欽佩,又有些相形見絀的黯然。
思茹感覺到她的手心涼了一截,安撫道:“姐,你別喪氣。我看她繡工未必強過你,明明是沾了這幅畫的光。”
林姨娘嗤笑:“看來今年彩燈大會的頭名要花落別家咯!”
有其母必有其女,思冰不忘補刀:“金元寶也飛了。”
盧家財大氣粗,往年的彩燈大會,勝者都可獲得一錠貨真價實的金元寶。其餘人按燈下布條計數,一根布條獎勵銅錢一枚。銅錢就算得的再多,與那錠金元寶自然是相差甚遠。
林姨娘笑道:“好歹還有幾十文銅板呢,也不錯了。”
思真一聽到錢,又想起沒吃著的紅糖包子,再度嚷嚷起來:“阿娘,真兒要吃包子——”
“別吵!”
隻聽一聲梆子響起,台上不知何時已有一紅衣女子出現。那女子紮著青綢,梳著水鬢頭,襯得豐頰麵頤猶如芙蓉之色,眼中波光流轉,朱唇未啟,便讓人覺得她別有一番動人風情。
隨著那聲梆子落下,女子徐徐開口:“將身兒來至在北樓之上,想三郎那時節何等歡暢……”這兩句唱的低回婉轉,淒清至極,唱到那“銀花盡惡鴇兒就變心腸,四九天將公子趕出門牆”時,忽又眼波一橫,露出忿然之色。那張芙蓉麵上竟像一時生出棱角一般,平添三分英氣。
“好!”“好!”
不過短短四句,台下叫好聲不斷。
因著時間有限,又值上元佳節,彩雲班僅選擇了《玉堂春》中《廟會》與《團圓》兩折喜慶熱鬧的經典戲目。
可大家都覺著,即便隻看這半出《玉堂春》,她也當得起“京城第一名旦”的名號!
眾人沉迷戲中不能自拔,可那思真才不管什麽梨園盛景,腦子裏從始至終就隻有“紅糖包子”四個字。
林姨娘被他吵得瀕臨崩潰的邊緣,偏偏戲台下人越來越多,她抱著個孩子也擠不出去。這會兒她胳膊又酸又痛,突然惱上心頭,狠狠揪了下思真的屁股:“你給我老實點兒!”
思真“哇”得一聲就哭了,引來周圍人紛紛側目。
思茹本就自詡粗人一個,對這些“咿咿呀呀”的唱腔提不起興致,此刻又被人擠得喘不過氣來,便趁機道:“姨娘,我去給真哥兒買幾個包子吧。”
“哎,哎。”林姨娘連點了幾下頭。
思茹逆著人潮走回永樂街,包子鋪前已經空蕩了不少,寫有“紅糖包子,一文一個”的木板兒格外顯眼。
“老板,來五個紅糖包子。”她掏出五文錢,拍在案桌上。
“好嘞!”那賣包子的撿起銅錢,在圍裙上擦了擦手,“這屜剛蒸的,還沒好,姑娘再等會兒?”
思茹攤手,錢都被你收了,我能不等麽?
作者有話要說: 小茹兒會在包子鋪會遇到什麽人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