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火種3
字數:5303 加入書籤
戀上你看書網 630book ,最快更新浴血榮光最新章節!
27朱德同誌如何保存革命火種
天心圩軍人大會是保留八一南昌起義隊伍最關鍵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實際上相當於把最後走到天心圩的800餘名軍人,做最後的整編。
在天心圩的軍人大會上,朱德首先站出來,他在大會上講,大革命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的,同誌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
朱老總當時專門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我們今天革命就像俄國的1905年一樣,俄國人1905年革命失敗了,1917年他們就成功了,我們今天就是俄國的1905年,我們也有我們的1917年,現在是我們最關鍵的時刻。朱老總還講,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但黑暗是暫時的,我們隻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
朱老總的信仰像火焰一樣點燃了剩下來的幹部、戰士的信心,堅定了剩下的幹部、戰士的信仰。
後來陳毅同誌講,朱老總講了兩條綱領:第一,**必然勝利;第二,革命必須自願。這兩條綱領成為後來革命軍隊政治工作的基礎。這800餘人就在朱德激情和信心的鼓舞之下最後穩住了,由喪魂落魄者眼中的殘兵敗將變成了一堆可以燎原的“火種”。
後來,參加井岡山早期鬥爭的譚震林同誌說了句非常深刻的話。他說留在三河壩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持下來上了井岡山,而井岡山隻有秋收暴動那一點力量很難存在下去,因為秋收暴動的主力是湖南的農軍和留洋的學生,戰鬥力不行,軍事素質比較差。譚震林同誌沒有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他在井岡山秋收起義的隊伍裏。
所以譚震林同誌經常講,八一南昌起義隊伍上井岡山之前我們在井岡山都是守勢,守住山頭就不錯了,下山去打這個打不過,打那個也打不過,戰鬥力非常弱。而八一南昌起義隊伍一旦上山,因為帶來起義軍的隊伍,軍官大多數是黃埔軍校畢業,士兵都是北伐時候鐵軍的隊伍,軍事素質好,作戰有一套辦法,使井岡山戰鬥力大增。
朱毛會師上井岡山之後,井岡山的隊伍戰鬥力上來了,當大家都萬念俱灰的時候,當大家都不信革命能夠成功的時候,朱德同誌這種信心和信仰,最終發展成為支撐八一南昌起義隊伍最關鍵的力量。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八一南昌起義隊伍沒有朱老總個人的這種威望,個人的信仰號召,這800餘人散掉了,八一南昌起義整個隊伍蕩然無存,整個成果就沒有了,這對中國後來的革命的影響是無法想象的。
所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作了這樣一個評價。上麵寫道,八一南昌起義隊伍在極端困難情況下,能夠保存下來,朱德、陳毅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覺得這個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再看看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的時候,當時排列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排列十大元帥之三的**,排列十大元帥之六的陳毅,排列十大將之首的粟裕,1927年10月都站在天心圩800餘人的隊伍裏麵。
我們從這支了不起的隊伍裏產生了那麽多著名的高級將領就知道,天心圩整編的800餘人是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埋葬蔣家王朝的基本班底之一,從這個意義上看,朱德同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大貢獻彪炳千秋。
28對朱德同誌的一些認識,包括一些非議
火種保留了下來,再也沒有熄滅。
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從1927年4月中旬的海陸豐農民起義開始,中國**人先後發動了上百次武裝起義。曆次起義——包括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南昌起義——都失敗了。
但因為保留下來了革命火種,它們又沒有失敗。
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重要基礎,戰鬥力的核心。
蔣介石兵敗大陸,其軍事力量主要被殲於東北戰場和華東戰場。指揮東野的**,指揮華野的陳毅、粟裕,1927年10月皆站在天心圩被朱德穩定下來的800餘人的隊伍中。
粟裕回憶說,當時隊伍到達閩贛邊界的石經嶺附近隘口,受敵阻擊。朱德親率幾個警衛員從長滿灌木的懸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敵側後發起進攻。當大家懷著勝利的喜悅,通過由朱德親自殺開的這條血路時,隻見他威武地站在一塊斷壁上,手裏掂著駁殼槍,正指揮後續部隊通過隘口。
是朱德而不是別人,為這支失敗的隊伍殺出了一條血路。對這支隊伍的戰略戰術,朱德也作出了極大貢獻。天心圩整頓後,他便開始向部隊講授新戰術,講授正規戰如何向遊擊戰發展。
朱德對遊擊戰爭的認識和實踐都很早。辛亥革命後,率部在川、滇、黔同北洋軍閥部隊打仗時,他就摸索出了一些遊擊戰法。
1925年7月,他從德國到蘇聯的東方勞動大學學習。幾個月後去莫斯科郊外一個叫莫洛霍夫卡的村莊接受軍事訓練。受訓的有40多名來自法國、德國的中國革命者,主要學習城市巷戰、遊擊戰的戰術。教官大多是蘇聯人,也有來自羅馬尼亞、奧地利等國的革命者。朱德當隊長。教官問他回國後怎樣打仗,他回答:“我的戰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
十六字訣遊擊戰術的核心出現了。
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攻打會昌時,朱德奉命指揮第二十軍第三師進攻會昌東北高地。他首先命令三師教導團團長侯鏡如,挑選幾十人組成敢死隊,追擊正向會昌退卻的錢大鈞部。他動員大家說:“你們都是不怕死的中華健兒。可是,今天我要求你們一反往常猛打猛衝的常規,隻同敵人打心理戰。你們要分為數股,分散活動,跟在敵人後麵或插到敵人兩翼,向敵人打冷槍。要攪得敵人吃不下,睡不著,這就是你們的任務。”
50多年後,侯鏡如回憶這一段戰鬥經曆時說“會昌戰鬥中,朱總指揮我們和錢大鈞作戰,就采用了遊擊戰法。敵人退,我們跟著進;敵人駐下了,我們就從四麵八方打冷槍,擾亂敵人,不讓他們休息。這就是‘敵退我追,敵駐我擾’”。
“在這一點上,我起了一點兒帶頭作用。”朱德後來隻說了這麽一句。
不說,也是無法否認的曆史地位。
沒有朱德,南昌起義的最後火種能夠保留下來嗎?
沒有三河壩分兵,朱德也跟著南下潮汕,又會是什麽結局?
曆史中確實有很多東西難以預測。
南昌起義諸領導者1927年10月底紛紛分散撤退的時候,很難有人想到留在三河壩的朱德,與**一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起義部隊的主力都在潮汕潰散了,更難設想留在三河壩殿後的“部分兵力”,最後會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中流砥柱。
曆史又正因為不可預測,所以才充滿機會。麵對不可預測的曆史,能夠憑借的,隻有自身的素質與信念,領導者的素質與信念,最終匯聚成曆史的自覺。
曆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給予個人的機會極其有限。朱德從南昌起義隊伍領導層的邊緣走到了“朱、毛紅軍”的核心,最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沒有義無反顧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無法獲得這樣深刻和敏銳的曆史自覺。
有一句名言說,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關鍵時刻隻有幾步。個人如此,集團、國家同樣如此。能夠在關鍵時刻支持領導者作出關鍵判斷、采取關鍵行動的那種發自內心召喚的曆史自覺,不但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必備條件,更為見風使舵者、見利忘義者、投機取巧者所永遠無法獲得。
“文化大革命”時期,造反派給朱德同誌扣的帽子是“大黨閥”、“大軍閥”、“黑司令”。朱德同誌上**進到休息室,休息室內的軍隊高級將領,各大軍區的領導紛紛起立,因為軍隊同誌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總司令來了全部站起來,是對總司令的崇敬。
當時,朱德同誌上**,北京一位著名的造反派端坐在沙發上紋絲不動,說:“朱德算什麽總司令,你們給他站起來?”我覺得那個造反派在當年造反的時候,以為真理盡在他手,以為可以呼風喚雨,以為世界都是他的了。經過曆史的淘汰,經過曆史的篩選,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你那造反算什麽?與朱德的地位比較起來,你算什麽?曆史承認朱德同誌是一座巍峨的泰山,你隻不過是山腳下一抔黃土而已。什麽叫曆史?這就是曆史。什麽叫曆史檢驗?這就是曆史檢驗。
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有很多造反派提出要改掉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說不是八一南昌起義建軍,是秋收起義建軍,是三灣改編建軍,所以要求把八一南昌起義的八一建軍節定為九三○建軍節,就是9月30日,三灣改編那天。
最後還是**同誌一錘定音。**說建軍節依然是八一,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這一點不能改。**同誌通過肯定八一南昌起義,對朱德同誌、周恩來同誌在這其中起到的作用進行了絕對的肯定。
當年的造反派,現在也白發蒼蒼了。那個見總司令不起立的人,白發蒼蒼了也許還不知道,1928年4月,朱、毛井岡山會師時,心情興奮的**特地換下穿慣的長布衫,找人連夜趕做灰布軍裝,隻為能夠穿戴得整整齊齊,會見大名鼎鼎的朱德。
蕭克上將回憶井岡山鬥爭時說,朱德在部隊中有很高的威信,部隊對朱德帶點神秘式的信仰。這種“很高的威信”和“帶點神秘式的信仰”,印證著總司令的地位。它不僅來源於中央軍委一紙簡單的任命,也不僅來源於紅軍將士在軍紀約束下的服從。
**人在最為困難的時刻,在被追殺、被通緝、被“圍剿”環境中鍛造出來的堅定性,是那些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人能吃多少碗幹飯的人永遠感悟不出來的。
西方的領導科學認為領導力的形成依賴三大要素。一曰恐懼。什麽叫恐懼?你不好好幹我撤了你,這是恐懼。二曰利益。利益就是你好好幹我提拔你,這就是利益。三曰信仰。恐懼迫使人們服從,利益引導人們服從,信仰的產生是發自內心的。
朱老總在八一南昌起義後形成了領導的核心,樹立了領導的權威。他就是通過自己堅定的信仰驅散了人們內心的失望和恐懼,從而成為這個隊伍當之無愧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