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教會裏魔鬼露的作為02
字數:22454 加入書籤
揭露教會裏魔鬼的作為
第四章嫉妒
什麽叫嫉妒呢?它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呢?
嫉妒——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l、嫉妒的產生:
嫉妒的人由於常常愛同他人作比較,比工作、比薪金、比聲譽,幾乎什麽都可以拿來比,看不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裏所存的自身的價值,對自己產生了不放心感和不踏實感。這就是產生妒忌的基礎。
事事都要同別人比較,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時,心裏老不痛快,總想向周圍人表明自己比對方強。強烈希望在他人之上,並要得到眾人的承認,對這種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得到第三者的承認。隻有這樣,他才會心安理得。
這種人感到別人的成功是貶低了自己,這一成功正是他自己想要取得的。他貶低他人或他人的成就,以此來彌補他們自己認為損失了的那些東西。別人比他低的時候,相安無事,但若對方稍露頭角就加以壓製。而且,一旦對方超過自己,就要不擇手段地搞垮對方。
嫉妒與自義一樣,都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但嫉妒與自義相反,是對自己信心不足的自卑、是由自卑中產生的惡毒。嫉妒是自卑、驕~傲、爭競、毀壞的複雜的混合體。它發自自卑,但又想驕~傲、比別人強,於是爭競;無法爭競時,就想毀壞別人。2、嫉妒的心理形態:
該隱與亞伯比較,看到神收納了亞伯的獻祭時,就怒火中燒;
當掃羅聽到婦女們唱:“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就甚發怒,從這日起,掃羅就怒視大衛。
耶穌所行所做的令法利賽人感到丟臉,他們整個法利賽人群體放到耶穌麵前一比,就沒有了神聖的光環。當他們聽到耶穌使拉撒路複活後,他們全體都感到了危機的絕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跡,我們怎麽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
嫉妒必孿生出猜疑和論斷,他們滿腹猜疑,總以為各種煩惱和困境是別人有意加害於他們而設置的圈套。這類人往往列舉一係列使他疑惑的現象,諸如:某月某日,妻子下班晚歸;某次晚會上,她又與某君不止一次跳舞,並且還眉來眼去;妻子總是那麽興高采烈或鬱鬱不歡,從而得出妻子反常的結論。嫉妒達到譫妄的程度時,一切所謂值得懷疑的依據均屬無稽之談。所有的胡言亂語都是圍繞著一個虛幻的情景臆想出來的。醫學上稱之為“第三想象的綜合病症”——妄想症。這種變~態往往發生在秉性多疑者身上。把猜疑作“合理化”推理,
然後當作為事實。這就是嫉妒得以形成的“機理”。
掃羅向約拿單發怒:“耶西的兒子若在世間活著,你和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說:“你為什麽與耶西的兒子結黨害我?將食物和刀給他,又為他求問神,使他起來謀害我,就如今日的光景,我一不作,二不休,要來個先下手為強,以除去這個心腹大患。
3、嫉妒的發展和結果:
嫉妒會演變成一種莫名的嫉恨。含有忿忿不已和報複欲~望等強烈的感qingse彩。
就是這種嫉妒的“機理”,去推動一個嫉恨的人去行惡的。
嫉妒的報複可能以多種麵目出現:或是對他人的工作詆毀和破壞,或是對他人思想、人格的中傷。但有時妒忌感也不一定溢於言表,如:兩個人離婚了,當聽到對方過得比過去還好,就受不了。
a君和b君都是學英文的。在大學是同窗好友、同桌牌友,同時畢業,又一起分配到某電機公司工作。剛開始工作時,兩人都擔當了推銷產品的重任,所以約定將來去香港打開銷路。可以想象在“東方之珠”過單身漢的生活,對年輕的他們具有多大的魅力。然而,一年後的人事安排卻使b君愕然失色。因為被任命常駐香港分公司的隻有a君。b君開始冥思苦索:自己與a君究竟有什麽差距呢?——大學時代,自己的英語口語是公認的優秀。進入公司後,自己拚命工作,並不比a君差。但a君是個誠實的男子漢,不是那種阿諛奉承,隻顧自己的小人。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呢?胡思亂想的他終於得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a君身高1.75米,是一個眉目清秀,修短合度的美男子。而自己卻是一個矮小的黑臉眼鏡。不讓我去香港,不就是上司們認為我這副長相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既不體麵也不威嚴嗎?——想到這裏,b一君對a君切齒般地嫉妒。他不能不嫉恨a君那雕塑一般的英俊容貌。b君感到前途渺茫,每天借酒消愁,自暴自棄。但沒過幾天他想通了,因為二個前輩告訴他:在外地工作的單身漢大多容易患神經功能症。現在,b君常常給在香港的a君寫信。大談家鄉的小吃,回憶一起度過的大學時代,還有a君女友的近況,以及同朋友們聚會談心的詳細情況。總之信上的內容都是想千方百計地刺激a君的神經。毫無疑問,b君希望a君早日得神經功能症。
經上說:“因為人的嫉恨,成了烈怒,報仇的時候,決不留情”。魔鬼不僅借著嫉妒去毀壞別人,甚至殺害,在聖經中的亞伯、耶穌就是這樣被殺的。現實生活中更多這樣的事例。
在美國某市,分別有兩個江洋大盜,他們手段高強,屢屢得手;他們又是高智商罪犯,警方很難抓到他們,搞得警方很頭痛。後來警方想出了一條妙計:常在媒體裏報道其中一個大盜常犯的案,又評論這大盜如何了得,蓋過任何的高手雲雲。而對另一個大盜隻字不提,使得這個大盜很氣惱,對另一個大盜心生嫉妒,於是把另一個大盜殺了。警方就循著這一線索,也把這個大盜抓獲。
4、嫉妒與自義比較的發展結構:
自義——與別人對比——論斷別人(貶低別人)——自誇——輕看別人
嫉妒——與別人對比——論斷別人(自覺危機)——猜疑——感到受損害——報複
自義——我覺得比別人強
嫉妒——我覺得應該比別人強5、中國人的軟弱:
中國人是眾民族中較為嫉妒的一個民族,換句話說;中國民族其性情特點之一,就是嫉妒。
作家馮驥才寫過一篇文章《富人區》,作者曾分別向美國朋友、日本朋友、中國朋友問過同一個問題:看到富人住在這麽漂亮的房子裏,會不會嫉妒?美國朋友有些詫異:“嫉妒他們?為什麽?他們能住在這裏、說明他們遇上了一個好機會,如果將來我也遇到了好機會,我會比他們做得還好!”美國朋友如此坦然、平和、自信;日本朋友搖頭說:“不會的”,並解釋道,“如果一個日本人見到別人比自己強,通常會主動接近那個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學習,把他的長處學到手,再設法超過他”。日本朋友如此理智,善於學習、發展;中國朋友就不中了:“嫉妒?”他眉毛一揚,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中國人卻是如此的德性,自己無能,又痛恨別人的成就。在近代史以及,我看得中國人譏誚西方的文明、科技的無知論調,這恰恰暴露了我們民族這種嫉妒的醜陋德性。
這種民族的醜陋性,更應引起我們中國教會的重視,我相信這醜惡的東西,會對中國教會有更多、更嚴重的危害。
未信主前,我在一個單位工作,k君是一個擁有七八十名手下的部門領導,k君自信心很強,什麽事都想自己幹。不信賴別人,也不同任何人商量。沒有業餘愛好,唯有工作是快樂。不喜歡把自己能幹的事交給部下去幹,凡事都要自己為首,以自己為中心,生怕大權旁落。如果部下提出好的建議,就會表露出明顯的不快。一旦有工作能力的人提出了好建議,或自行提高了工作效益,就會百般挑剔。如果有誰顯露出比他能幹,他總有辦法把那人踢出單位。總之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想顯示出他的權柄、生怕有人輕看他的權威。喜歡阿諛奉承的人,而真正幹活的人卻受到冷落,排擠。對部下的獎賞或提拔,不是注重工作成績,而是以他自己的好惡來決定。結果,當經濟開放,引入競爭,單位和部門都陷入困境時,有能力幫助他重振旗鼓的人已所存無幾。這種人表麵上很有魄力,充滿了自信,但實際上是心虛得很、無安全感。這就是嫉妒。
其實這樣的k君在教會領袖中有一大把。嫉妒,最容易在領導、領袖中產生的。因為有權位的人,容易感到地位發生動搖,為了消除對自己地位的威脅,就用嫉妒來加以防衛。這叫做所謂的“心理平衡”。
的確,我對與我們同一地相處的教會,有比高低的心態,這種心態使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嫉妒。有時我感覺到他們妨礙了我事工的話,真的從心底裏希望,他們的教會出現問題,希望神擊打他們,看到他們教會四散,不斷的有人因而投奔到我們的教會裏,好讓我來收拾河山,讓我來一統天下。有時覺得對方的領袖很可恨,甚至想過求神使他有一場大禍、被神鞭打。鄰近的教會取得一些成績時,我們會不屑地說:“都是神作的工,有什麽了不起。”或者:“這隻是暫時的,看著吧!”要是別人沒有什麽成績,就暗暗喝彩;當聽到與自己不和的人或教會遭難了、神管教了,在我的內心,會有一絲幸災樂禍的喜悅,會有一種微妙的痛快~感、舒服感。
6、嫉妒背後的靈界影響:
懷著苦毒的嫉妒……不是從上頭來的,是屬地的,屬qingyu的,屬魔鬼的”。可以肯定地說,嫉妒本身就是魔鬼的靈。莎士比亞在其著名悲劇《奧賽羅》中寫道:“嫉妒是綠眼妖魔,誰作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它的愚弄”。掃羅,是聖經為我們提供嫉妒例子的典型,他身上有那麽強烈的嫉妒,是與他身上的惡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妄想症——極度的猜疑,世人可能隻從精神病學科去找原因。但我卻認為,這妄想症不是什麽生理現象,卻是從靈界來的意念。俗話說得好“疑心生暗鬼”,妄想症實在是“暗鬼”,有時俗話是對生活精辟的總結,它透露出疑神疑鬼的現象與靈界的關係。《從地獄歸來》一書透露地獄裏的情形,撒但和魔鬼是以折磨人,以人的痛苦為快樂的,以人的絕望和悲傷為目的的。如果你因某人某教會有禍而快樂滿足的話,那麽這是撒但的快樂。我們以別人的失敗證明自己的正確,以別人的挫折更顯自己的強壯,這是魔鬼的心思。我們常常有“幸災樂禍”的快~感,聽到別人不好,講論別人的壞話,覺得舒服,這都是從撒但而來的。“忿忿為殘忍,怒氣為狂瀾;惟有嫉妒,誰能敵得住呢”?(箴27:4)嫉妒具有很強的毀壞性,別看它不動聲息,卻比一般的怒氣更為可怕,是魔鬼殺人的暗器;嫉妒是一種烈性的定時炸彈,決不是可對它掉以輕心的“心理現象”,而是從地獄而來的邪靈。“在何處有嫉妒,分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嫉妒既然出於魔鬼,就必然帶著“偷竊,殺害、毀壞”的殘酷性。自從有人類曆史以來,有多少人成為了它的犧牲品;教會曆史也可以證明,有多少神的仆人為嫉妒所殺,連那穌都死在它手下;世上有多少刑事案是因嫉妒而發生的;奧賽羅就是因嫉妒而殺死了自己美麗賢淑的妻子,成為有名的千古悲劇。教會是一個有不少嫉妒分爭的地方,從屬靈的意義講,嫉恨本身,已經殺了人,那末我們就更能明白教會裏為什麽這麽殘酷了。
世人都懂得,嫉妒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聖經說:“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14:30)。是一種極度深層可怕的罪,它爛在人心極深的地方。
怎樣發現我們有沒有嫉妒呢?當他人取得了一些成績,有好的名聲等,你感到不自在,莫名其妙煩燥時;當知道某人,有麻煩,有他的壞消息,而感到舒服,暗中高興時,你就不難發現,嫉妒這東西已經貼在你身上了。即或你自以為很“屬靈”,但如果你留意,就會發現這些感覺是偷偷摸~摸的、若隱若現的在你心裏,這就是你的嫉妒了。這就是我們內心的惡毒。
嫉妒的罪從來不會赤~裸~裸地出現,伴隨它的總是些粉飾得好好的理由,為了使人和自己相信,他比其它人要好,更重要。目的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築在別人的失敗上。它不動聲息,隱藏著毀壞的殺機,對於自己所處的劣勢懷著苦毒不平,正要積蓄著一股破壞力。它的危險正在你的裏麵,有時這股嫉妒隱蔽得連當事人也似乎不能察覺,還自以為比別人更熱心、更“屬靈”。
嫉妒,是腐爛到骨髓裏的麻瘋,但它卻是以“屬靈”的借口犯的罪。嫉妒有時與自義是兩兄弟、同謀犯,法利賽人正是這樣。
嫉妒給人們帶來雙重的晦氣,貽害雙方。亞裏士多德說,嫉妒是對自己同胞所犯的罪行。首先,嫉妒往往是你對你的同工或者鄰近教會犯下的罪過。你本應同他們分享收割的歡樂,可你卻敗壞了他們。其次,它又貽害嫉妒者本人,使他自己也失去了祝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qingyu、貪~婪更壞。
7、怎樣才可以除掉嫉妒呢?
據醫學調查,嫉妒心理最容易發生在心xiong狹隘的人身上。從屬靈的角度看,心xiong狹窄的人,是魔鬼最喜歡使用的人,這種人妒忌心重,最喜歡猜疑,又容易懷恨。因此我們更應了解我們自己,找出自己嫉妒的心態,並且誠懇地承認。一旦發覺它冒出來,便毫不妥協地奉耶穌的名將它趕逐,不讓它有時間逗留。若知道自己有心xiong狹隘的弱點,就要更加警醒防範。
無論心xiong是窄是闊,都切忌猜疑。在猜疑這事上,最容易為魔鬼所利用。“嫉妒是綠眼妖魔,誰作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它的愚弄。”我們常常為魔鬼這老滑頭耍弄,無中生有的事,經它那麽一推理、一說服,總有辦法使你相信這是真的,於是做出令人後悔莫及的事來。猜疑是危險的心思。
我們不要事事與人攀比,假若我們比較,使我們消極、灰心、或忿恨,那麽這比較是有害的;假若我們從比較中找出差距、目標,產生虛心、激勵、奮發、幹勁、動力的話,那麽這才是良性的、有益的比較。
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分爭、毀謗、妄疑,並那壞了心術失喪真理之人的爭競(提前64,5)。嫉妒是從自高自大、自義的驕~傲裏生出來的。因此,嫉妒最大的敵人,就是謙卑。嫉妒實則是虛榮心作怪,聖經勸誡我們“不要貪圖虛浮的榮耀;隻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並勇於承認別人比自己強,盡量多談別人的優點。如果可能的話,你還可以多談他人對你的幫助,或誠摯地祝賀他人的成功。所有這些都是很微妙的,當你把別人的成績看為自己的成績,與他們一同分享其中的快樂,這樣,我們就避免了較勁的心態;相反,假使我要麵對一個嫉妒的人,你也要多談他對你的幫助,誠意邀請他慶祝你的成功,讓他也感受到這成功有他的一份功勞。有他們分享你成功的時候,你就提高了他們的地位,就有可能消除危害你們關係的緊張空氣。
謙卑的道,是勝過仇敵的寶劍。
默想與禱告:
1、嫉妒在我身上有什麽表現呢?
2、它隱藏在什麽樣的心思意念裏麵呢?
3、我是一個喜歡比較、較勁、多疑、狹隘的人嗎?或者都有一點?
聖靈啊,求你幫助我除去這個使我不能得祝福、不能得賞賜的腫瘤!我向魔鬼說:魔鬼,我不喜歡猜疑嫉妒,我拒絕你的意思,不許它進入到我的思想裏,魔鬼、連同你的意念滾吧!聖靈啊,幫助我開闊屬靈的視野,擴展我的心xiong,使我不隻單單看到自己、自己的教會,讓我也看到整個國度,阿們。
第五章苦毒傲雪,2008-07-2517:43:38
苦毒”,在中文辭典裏找不到這個詞,因沒有現成的詞相對,故此,是翻譯過程中照字麵的意思特造的。因為是新造的詞,因此我們對它的理解會含糊不清、把握不準。苦毒原來的詞是有“苦味的”、“有毒的”、“尖刻的”、“苦辣的”的意思,在其它幾本新譯本中被翻譯成:刻薄、惡毒、苛刻、怨恨。綜合這些近義詞,我們對“苦毒”的理解就更清楚了。
苦毒——就是人在心裏深懷怨恨,從而待人、說話冷酷無情,過分苛刻,使用心術、手段、陰險狠毒。它發自內心,是心靈的產物;卻以語言、手段表現出來。
天真的人看到這裏可能會大吃一驚:這麽醜惡、苦毒,這東西恐怕不是對教會講的吧,教會的人怎麽會“陰險狠毒”呢?是對外邦講的吧?不對!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弗4:31)。這裏的“你們”就是指著教會說的。
如果我們能夠解剖,將它拿出來展覽的話,我們就知道它有多麽可怕,是一件很恐怖的罪!
中國曆史上有一件“名垂千古”的事,成為苦毒的經典之作:漢朝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後呂雉對戚夫人極為嫉妒、恨之入骨,常常明爭暗鬥,結下了不解之緣。劉邦死後,工於心計、陰險毒辣的呂後為了奪權和報複,將久積的怨恨,發泄得驚天地、泣神鬼,在世界曆史中可算為絕無僅有,令人毛骨悚然——她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毒死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又將戚夫人四肢砍斷,挖去眼睛,弄聾耳朵,灌藥毒啞她,把她放在豬圈裏與豬同養起來,命人稱她為“人彘”。一個大美人變成怪物,躺在豬糞中,讓豬踩踏。當呂後的兒子孝惠帝看到這個披頭散發沾滿豬糞,無手無腳的一團肉在糞堆裏呻~吟哭泣時,也覺得慘不忍睹,大哭著說:“這簡直不是人幹的!”
這事與教會有何關係?在聖經的曆史書中告訴我們,真是放之宇宙、曆史中而皆準的,任何的事過去、現在、將來都能證明真理是真的。不隻以色列的曆史反映出真理,任何的曆史事件都能反映出真理。屬靈的律存在於任何的時間空間。
這講明苦毒是從生怨、積怨、嫉妒、懷恨中發展起來的,也講明苦毒是有何等的殘酷:有何等的殺害、毀壞之能。可能,教會不會出現動真格的殘酷,但它在屬靈下所發生的殘酷,比這個有過之而無不及。看看今日的教會,因分爭、嫉妒、苦毒而出現的拉幫結派、分裂對抗,不就是好象在耶穌的身體上分裂他的肢體、殘害他的肢體一樣嗎?如果我們能有屬靈的眼睛看今日教會的現狀,我們也能看到慘不忍睹的景象。
苦毒是怎樣產生的呢?
你們心裏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分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雅3:14)。這裏清楚講明,苦毒以嫉妒表現出來,那麽苦毒和嫉妒就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嫉妒是一種心態,苦毒也是一種心態;嫉妒是人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苦毒是把這種怨恨發展得更深,成為陰險狠毒。嫉妒的發展,就是苦毒。聖經說:“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歌8:6)”。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苦毒為什麽這麽殘忍。
另外,人們在平時利益上的衝突、關係上的誤會,形成了矛盾、糾紛,又不肯饒恕,日久積怨,又“不解怨”,逐漸成為怨恨,然後演變成心懷惡毒的發展過程。
聖經說:“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5)。它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人的惡,在心裏懷胎、生長出來的毒瘤,是惡生長的必然結果。
有一次我與外教會的姊妹交談,無意中涉及到這個教會的領袖,她就講他怎樣怎樣不好,使我對這個領袖沒有好感。後來有一次培訓會,我有機會遇到這個領袖,我細心觀察,發覺他的為人很好?再同許多其他同工了解,才清除我對他偏見的印象。後來我才知道,那個姊妹與他多年不和。我就想:是什麽使那個姊妹形容這個弟兄好像頭上長角的魔鬼呢?就是苦毒!我們平時在私下散布的論斷、閑言碎語、怨言、謠言,有多少的苦毒呀!在這些毫無根據的讒言、毀謗裏,那個人已經變形,不再象人,象個怪物,象個“人彘”。
有一個作同工的姊妹,別人提她一次意見,她就把恨埋藏一次,日積月累,後來就大吵一場,同其他教會同工翻臉,教會就分裂了。
由苦毒發出的分爭、反叛、分裂、爭競,教會被肢解,如戚夫人被砍斷了手腳,在呻~吟哭泣!
我很容易在聽到別人的勸勉、責備時,積蓄苦毒的。有時有誰向我們提了一些合理的建議,我們麵子上受不了,反倒怪罪那個人,怨恨對方,在這樣乖謬的心理裏,苦毒就由此而生,這乖謬的東西是什麽?以賽亞書十九章十四節透露了魔鬼中有一種叫“乖謬的靈”,它專門使人做出荒謬反常的事。
有一次我默想,施洗約翰的死,對我們有什麽屬靈意義的時候,我突然間在某種意義上明白了約翰的死。約翰是因為責備希律王娶自己的嫂嫂,而得罪了希律,因而就被下監了,在一次代表高舉自我的“生日”宴會上,把約翰殺了。
希律,代表在我們身體中作王的qingyu,在人qingyu本性上,人是不喜歡聽責備的話。“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箴9:8)。希律聽到施洗約翰的責備時,就生氣、懷恨,把施洗約翰下在監裏。每當有人責備你的時候,便有恨、生氣在心頭,就是把那個人下在監裏(太18:28-30),這個“監”就是你的心。這些恨在你身上:可能暫時隱藏著,沒有表露出來。一旦遇到某些機會時,它就演變成殺人的行動。恨一個人與殺一個人是不遠的,因此聖經中把它們看作一回事。希羅底代表著什麽,它代表的就是苦毒(魔鬼),它最喜歡“希律”(qingyu作王的人),它就是要與惱氣、怨恨聯姻,假如你是一個喜歡長久生氣的人,那麽“希羅底”(苦毒)就會向你求愛,如果你長久生氣以至懷恨,那麽“希羅底”就同你結婚了,一旦你同責備過你的人有矛盾,一旦遇到你心情不好,脾氣發作,苦毒(魔鬼)這時就會火上加油,會向你的心說:“這人實在可惡,他常常針對你,你要給他點顏色看看”。你就在“希羅底”的詭計、網羅麵前就範,你就會無名火起,就會對你“心監”中懷恨已久的“施洗約翰”說出傷害的話,用手段做出傷害的事來,許多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
因些在神的誡命中有一條“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6-27)。另一個譯本這樣說:“不要因生氣而犯罪。不可到日落西山時,還是忿忿不平,這樣魔鬼就會更有機可乘,使你們犯大罪了”(當代聖經),就是這個道理。
生氣本來並不犯罪。耶穌看到聖殿成為賊窩時就生氣。但是如果讓自己長時間生氣下去,就會被魔鬼所利用,就會有恨在心中不知不覺醞釀;這時就犯罪了,這恨還會繼續發酵,成為苦毒,這時,我們的行為、語言就帶出了殺害、毀壞的能力來。就是這麽一個過程,使你犯大罪也不自知,與神為敵也不自知!我相信呂雉也曾經有一個天真爛漫的童年,在純樸的鄉村也曾經是一個純潔溫柔的少女,她勤於耕種,樂於助人(見於《史記?高祖本經?呂太後本經》)。她成為一個震驚中外的毒婦,是因為她入宮成為王後後,在宮庭中參與許多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的事,與人有許多矛盾、衝突,她生氣、嫉妒、懷恨、怨憤,日積月累,就這樣使一個本來善良的鄉女成為一個苦毒的婦人。
如果我們的生氣、怨氣、惱氣、懷恨……不及時在心中清除的話,它就象一個癌細胞一樣,在心中繁殖起來。也象聖經比喻的一樣:酵是會越發越大的,罪也一樣。有一日癌細胞生成瘤子,就生出了死來。爭辯升級成分爭——分爭升級成傷害——傷害升級……殺害(他人)
生氣——爭辯——懷恨——分爭——苦毒——傷害……
生氣升級成懷恨——懷恨升級成苦毒——苦毒升級……生出死來(自己)
我們的苦毒在分爭、嫉妒、爭競中培植起來,然後又發出更大的分爭、嫉妒、爭競,成為一個惡性的怪圈。苦毒,是魔鬼的酵在發臭的表現,是人心靈垃圾積累日久漚出來的毒氣。惱怒者一般是恃強行事的強者,它一般是以勇力、暴力行事,是明著來;但苦毒一般是弱者所為,要靠陰險狠毒成事,暗地使壞。
心xiong狹隘、嫉妒成性的人最容易有苦毒,也最為苦毒……
苦毒表現得最為強烈的地方就是利益之爭最激烈的商場和權力之爭最為劇烈的官場,是利益和權力爭奪的集中地,因而最苦毒的人莫過於有些商界的人物和政界的人物。……
無須忌諱,在教會中也存在權力之爭,有時甚至相當熾熱。何處有爭鬥何處就有苦毒,因此在教會領袖層麵的人,在某種情形下更容易苦毒!!!
在街上,兩個分別不同教會的、有矛盾的領袖不期而遇,其相互冷漠的一瞥,包含了多少怨恨、多少苦毒;
同一教會的領袖與領袖的爭權排擠、教會與教會爭地盤之中,埋藏了多少苦毒;
在教會中飛來飛去的“火箭”,刻薄的論斷、閑話、怨言、謠言……蘸瞞了苦毒的毒液。
教會中最多的苦毒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
他們磨舌如刀,發出苦毒的言語,好像比準了的箭(詩64:3)”。
他們以鋒利的舌~頭把我砍倒,苦毒的話象箭一樣直刺我的心窩”(當代聖經譯本)。
苦毒人的言語必然象刀一樣鋒利。大衛常常飽受這些刻薄毒辣的語言攻擊。
一切恨我的,都交頭接耳地議論我;他們設計要害我。他們說:‘有怪病貼在他身上,他已躺臥,必不能再起來’”(詩41:7-8)。
有許多人議論我說:他得不著神的幫助”(詩3:2)。
啊哈,遂我們的心願了……我們已經把他吞了(詩35:25)”……
有時有誰得罪了自己,忍不住我們就想用苦毒(刻薄、惡毒)的話去殺人。在教會中,許多苦毒的言語,使人受到極大地傷害,甚至足以將他殺死。教會有多少的分爭、論斷、怨言、爭競就是從苦毒中發出的!
更有甚者,有一些苦毒竟使用手段計謀。正如希底羅設計殺害了施洗約翰,以色列人設計殺害了許多先知,大衛也呼叫說:“他們設計要害我”。在天主教的曆史中,充滿著這樣的事例。今日的教會也不例外,有不少設計陷害他人的事,例如有一些反對方言、反對靈恩的教會,把別人趕鬼、或內在清理的場麵攝錄下來,向其它教會控告說:“這就是所謂的聖靈充滿”。
用假見證,不實之詞陷害其它教會的事比比皆是。
還有一些覺得自己代表正統的“大教會”,與政府共同設謀,去逮捕家庭教會的領袖,設計拆毀他們的教會。
我們也要喊出來:“這不是人幹的!”對,是魔鬼幹的!
我們要揭穿苦毒背後的屬靈本質,其實它就是魔鬼自己!
假如我們為了一點點的利益,一點點的權力,就去“革”別人的命,那麽神將來會怎樣“革”我們的命呢?因為我們怎樣對人,神就會怎樣對我們。為了將來的審判,我們,尤其是領袖,要好好思想這個問題!
要防止苦毒在心裏長成,就要常清潔內心,所謂真正的“靈修”,就是我們內心要象有一個雷達,時常搜索靈裏有什麽隱藏的怨恨、什麽“積壓”的怒氣,這些渣滓及時清理。我要把裏麵的怨氣、不滿化作交通、建議、提意見,另外就是饒恕,從心裏奉耶穌的名趕逐一切怨恨的意念(苦毒的靈),不讓它存留在心裏。隻有這樣防微杜漸,不讓一點點的不快、不平、生氣、怨氣有機會發展成為怨恨、苦毒,才能有效戰勝苦毒。
按屬世的處世哲學,我們對誰有意見、有誰得罪自己,是不敢提、不願意提、不好意思提,隻埋在心裏,甚至發展成鬥氣。這些東西就在日後漚成苦毒的垃圾。因為我們這樣的處世方式,是屬魔鬼的,因為隻有透過這樣的屬世的處世方式,魔鬼才可以作工,這就給魔鬼留了地步。但聖經怎樣說呢?“倘若你看到弟兄有什麽不對,你就去,趁著隻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著了你的弟兄”(新譯本,太18:15)。屬靈的處世方式,卻與魔鬼之“道”恰恰相反,什麽都麵對麵交通。提意見,提對了,就誠懇認錯;提錯了,消除了誤會,彼此認錯、彼此原諒,就什麽都化解了,魔鬼就作不了什麽。默想與禱告:
我們生活在那“惡者”躺臥的世界,我們的心思為人無不帶著那“惡者”的影響,為此,我們就要更加警惕我們心靈裏這片“寶地”,有沒有為魔鬼所沾染,因為這是一個重要戰場,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我們要好好為主和自己守好這“聖地”!
親愛的天父,我承認我們的軟弱和敗壞,承認我很多時候是心不聖潔的罪人,求禰赦免我的罪,求聖靈幫助我,察驗我內心的不義:嫉妒、怨恨、狹隘、苦毒等等的罪。幫助我更深的、更徹底的清除這些靈裏的渣滓,我願意成為一個充滿寬恕、愛意、憐憫的人,阿們。
uoyun2007-9-1916:36
第六章論斷
我們常常在教會裏聽到叫人不要論斷的講道,但論斷卻沒有因此而終止。原因之一便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認識什麽叫論斷?它是怎樣發生的?因而一切的講論呼籲,都隻是無的放矢。
查根究底,論斷是什麽?《辭海?詞語分冊》注釋:“論”,有評定、定罪的意思,如“論功行賞”、“與竊罪同論”;“斷”,就是判斷、推斷的意思。綜合來解,論斷:就是推論(或推測)判斷(見《現代漢語詞典》)。這不是我個人的解釋,而是公認的解釋。再查希臘原文,論斷,有審判、斷定的意思。例如:“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雅4:11)”。好了,這已足夠我們準確把握這個詞的原意了。
好多人以為,論斷僅是某種講論,是言論的問題,因把“論”解作為議論,這都是錯的。當然,論斷有時候是以講論來表現的,但卻不是它的真正形態。聖經把論斷的表現形式深刻準確地定義了出來:“所以,什麽都不要論斷,隻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裏得著稱讚”(林前4:5)。這裏清楚的表明,論斷是以其隱蔽的意念存在人心裏的。另一段經文更加直接:“我這自由為什麽被別人的良心論斷呢?”(林前10:29)
既是一種判斷,那麽它就是一種心理活動。
論斷——是一個人在心裏對某人某事的一種判斷、審判、定罪。
有一個女人,來到耶穌的腳前哭泣,用眼淚洗耶穌的腳,又用頭發擦幹。“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是個罪人”(路7:39)。這樣,聖經就把論斷的存在動態揭露了出來——這個法利賽人,看見耶穌這樣的舉動,就推測:人人都說這個人是個先知,如果他真是個先知,就應該知道眼前這個女人是一個罪人了,但耶穌卻讓這個不潔的人摸他(因為這是違反法利賽人的規矩),證明這個人並不知道這女人是何人,也證明他並不是先知。法利賽人從心裏就這樣論斷耶穌:他並非是先知。
論斷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看到、聽到、(靈裏)感到,掌握了一點資料,然後猜想、推測、判斷的過程。
看到:耶穌任由一個汙~穢的女人觸摸,並不拒絕。
猜測:如果他是一個先知,就不應該如此有失體統,恐怕是因為耶穌不知道這個女人是什麽人。
推論:既然這個女人他都不知道是什麽人,說明他沒有先知的恩賜(靈)。
判斷:證明他不是先知。
這就是論斷的四段式:一點資料——猜測——推論——判斷。論斷就是這樣發生的。
簡單地說,論斷,就是把猜測當作了事實,讓猜測不加證實就當作了結論。
聖經為什麽嚴嚴地教我們不要論斷?因為凡神說“不要”的背後,一定有一種危險有害的東西。究竟它是什麽?連聖經都要提醒我們留意它?——不是論斷本身,而是魔鬼!
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猜測,這本來沒什麽錯,但它卻很容易被魔鬼所利用。我們並不是全知的,因此我們的猜測往往與事實有很大出入。然而,有一種東西使我們自信我們的猜測便是事實,無形中便是以“全知”自居,也就是說,自以為“神”;
推論,就象是法庭上律師的推理,因此,我們在推論的時候,就是對人的審判。這也是代替了神,誰可以審判呢?連天使、魔鬼(它隻能控告)都沒有權審判,隻有神。隻有神是全知的,他的審判才是最正確的,判斷,就是定罪。而我們用不實的猜測去判斷,得出來的一定是糟糕的結論,這樣定人的罪,一定是不公正的,因此人無權定罪。這三樣都是僭妄神的罪,“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隻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神,你是誰,竟敢判斷別人呢?”這就是人僭越了神的權柄。
論斷是從我們的判斷來的,平日,我們常會發生許多這樣的事,足以證明我們的判斷不可靠:古籍《列子?說符》裏有個故事:有一個鄉下人,失掉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那個人的兒子,總覺得他走路的姿勢、麵部的表情、說話的聲音都無處不象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鄉下人把斧頭找到了,原來是他自己上山砍柴時丟在山穀裏忘記帶回的。第二天,鄉下人又碰到了鄰家的兒子,再留心那人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我曾經就發生過一模一樣的事,我在辦公室發現抽屜裏不見了錢,我就對平時不太可靠的誰,想想他曾經有沒有機會獨自留在辦公室(一點資料),如果我認為那個可疑(猜測),那麽我多半就會從可疑人的話語、表情裏感到有些不自在的表現(推論),進而更加從心裏認定那人就是偷我錢的那個人(定罪)。但後來我不知怎麽又把這些錢找到了,才知道我差一點錯怪了別人。
在我小時候的舊式公寓裏,樓上樓下鄰舍的談話都能聽得很清楚的。有一家人。剛搬來,四口人,父親長期出差在外,母親是三班製的職工,大部分時間隻有十多歲的兩兄妹在家(一點資料)。我屢屢聽到樓上的那妹妹嗲聲嗲氣的說話:“你不要動手動腳好不好?襪褲都給你弄壞了”。“好討厭哦,又來我的被窩”。我所了之後嚇了一跳,真不敢相信(猜測:這是對她哥哥說的)。我想他們正在做著什麽丟人的事(審判),從此我認定這兩兄妹是不正經的,十分輕看他們(定罪)。後來那妹妹來串門,還抱著二隻大白貓,她同那貓說話,就是這樣嗲聲嗲氣的,使我猛然醒悟,她那些話原來是對她的貓說的。魯迅筆下的狂人,不隻有其深刻的社會寓意。我從另一角度——純病理去分析,卻發現狂人是每個人的哈哈鏡:
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想:我同趙翁有什麽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麽仇;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但是小孩子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害我。這真叫我怕,叫我納罕而且傷心。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這雖是狂人的病態,但卻是典型的論斷心態。疑神疑鬼、捕風捉影,這就是論斷的共同特征。有一個姊妹,因著兩個姊妹談話的眼神,就疑心她們在講自己,於是就同這兩個姊妹鬧翻了;論斷往往使我們走入迷津。走入病態的怨恨,莫名其妙地冷漠、孤獨……
大哥說,‘今天請何先生來,給你診一診’。我說:‘可以’。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無非借了看脈這名目,揣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老頭子坐著,閉了眼睛,摸了好一會,呆了好一會;便張開鬼眼睛說,‘不要亂想。靜靜地養幾天,就好了’。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現,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這雖是對論斷漫畫般地的刻畫,卻是對論斷深刻地剖析,它使人胡思亂想、無事生非、自以為是,正切中了論斷的本質。我們常常自以為聰明,以為憑著自己的觀察,憑著聽到的一點半點話語,就能夠做出結論,這正是中了自己“聰明”的詭計。有一個姊妹,她的工作和事奉很忙,有一個聚會點的同工體諒她的辛勞,就說:“我們這個點已經能照顧自己了,你省下心休息一段吧!”這個姊妹就不高興了,她心裏想“這些人成長起來了,有毛有翼啦,不需要我了,排斥我了!”從此就與他們產生了隔閡,因為她心中論斷他們的愛心。我們聽人的話,不喜歡聽字麵的,而是喜歡去亂猜人講話背後的意思,有時我們單憑別人一些表情,一些事情的蛛絲馬跡,就推論出似乎很合情合理的結論來,這就正中了魔鬼的圈套。
有一個姊妹,經濟上長期有困難,某人常有捐獻給她,但有一回,他看到她穿著一件名牌的運動衣,他心裏就想:“我這樣好的經濟,尚且舍不得買這麽貴的名牌,你呀是受人接濟的,居然如此使用別人的愛心奉獻。哼,以後我再不會奉獻給這樣的人”。打那以後,他很久再沒有接濟她。好長一段時間後他才知道,原來那套運動服是她參加一項公益活動的獎品。
有一次教會集體勞動,收割教會的一塊田,很多弟兄姊妹都在一起。有一個領袖(我)原來與眾人都很談得來,與眾人的關係很好。那天他卻很少說話,隻是默默收割。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地說開了:某人已經變了,已經失去了起初的愛心了,再不是以前的某人了等等。這個領袖知道後傷透了心,幸好主攙扶著他。原來那天他正在發高燒,為了做榜樣,他ting住參加收割,並不讓人知道。後來做了很多工作,才化解了這些論斷。
我們知道一點資料,然後去猜疑,這時魔鬼開始工作,它利用人自以為是的驕~傲來推論,然後它暗中為你作出似是而非的判斷,這樣就陷你於論斷的罪裏而不自知。有一句從許多生活經驗中產生出來的俗話,形容論斷是非常貼切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說明我們心裏所猜度的,往往與真實的情形相差很遠。我們也常常經曆到這種事實。魔鬼正是利用人所喜歡的猜測,作為圈套讓人去鑽,論斷的陰險就在於此。
論斷實際上是非常荒誕的病態心理。除了《狂人日記》外,我再舉個例子:有一則外國幽默就是典型地證明——有一個人想掛一張畫。他有釘子,但沒有錘子。鄰居有錘子。於是他決定到鄰居那兒去借錘子。就在這時候他起了疑心:要是鄰居不願意把錘子借我,那怎麽辦?昨天他對我隻是漫不經心地打招呼,也許他匆匆忙忙。也許這種匆忙是他裝出來的,其實是他對我不滿。什麽事不滿呢?我又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是他自己在多心罷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給他。而他為什麽會不借呢?怎麽能拒絕幫別人這麽點忙呢?而他還自以為我依賴他,僅僅因為他有一個錘子!我受夠了——於是他迅速跑過去,按門鈴,鄰居開門了,還沒來得及說聲“早安”,這個人就衝著他喊道:“留著你的錘子給你自己用吧,你這個惡棍!”
這幽默所諷刺的就是我們所熟識、又常見的思維方式:“這個人最近好像很少同我打招呼,是不是我得罪了他呢?就算我得罪了他,也不應該這樣的臉色呀?這個人真小氣!”又或者:“他不理我,為什麽呢?聽說他最近升職了,恐怕再也看不起我們這些草根階層了,原來他是這樣勢利的,哼!”想到這裏,就恨不得去揍他一頓。為什麽我們不發覺我們論斷別人非常可笑呢?就是因為魔鬼!它用障眼法,使人不知不覺、糊裏糊塗地認為自己的猜測、想象就是事實,從來沒有人對這種荒謬的思維過程產生過懷疑。
有時論斷是透過我們的眼睛——看,得到的一些資料而產生的。
眼睛是身體的一盞明燈,如果你的眼睛是健康的,那麽你的整個身體也就會充滿光明;如果你的眼睛有病,那麽你的整個身體也就陷入了黑暗。如果你內心僅有的光明,實際上隻是一片黑暗,那黑暗是多麽地漫無邊際啊!”(普通話本,太6:22-23)。
如果一個人帶著不正確的眼光去看事情,一定會有偏見、誤會、論斷積在心上,這些都是黑暗的東西。正如一個人帶著黑眼鏡看東西,那麽他看到的東西就是灰的。這些景象落到心裏,心裏就是一片灰色。我們的心正不正確,就看我們是怎樣看的。比如,有一個姊妹,很有憐憫施舍的恩賜,多多地施舍給弟兄姊妹,但有人看到的不是愛心、行道,而認為是籠絡人心、為自己積蓄勢力等等;法利賽人從耶穌的神跡中沒有看到神的同在、神所差遣的兒子的見證,他們看到的是耶穌在蠱惑人心、對法利賽式的宗教體係的危害。那麽這黑暗有多麽的大呀!
我們看一件事,是很喜歡從壞處去想的。有一個人,有兩次去找一個領袖,都剛巧遇到他在洗臉瀨口,這時已經快到中午十點了,這個人就覺得這個領袖很懶、很不“屬靈”,也沒有把這個想法講出來。以後就不樂意找他,不太喜歡這個領袖,最後發展到與這個領袖不和,鬧矛盾。其實,我們首先不應往壞處想,為什麽我們不去想,我們的領袖是不是太勞累了、或者生病了呢?為什麽我們不去關心一下他,問一問呢?問一問,就能證實我們的眼睛有沒有病(有沒有看錯)。其實這個領袖常常地透支地作工,昨晚幾乎通宵趕鬼;另一次則是為弟兄處理問題,搞到深夜。魔鬼就是利用人看東西喜歡往壞處想,又喜歡把自己的看法埋藏在心裏,使人產生論斷、誤會。如果你的看法有問題,就是你眼中的黑暗,如果把它埋藏在心裏,那麽它就會使你的心生出黑暗,那是多麽可怕的事呀!
孔子有一次去陳國的半路上絕了糧,七天都顆粒未吃,隻好白天睡覺。他的學生顏回討了點米回來,要煮給孔子吃。飯剛煮熟,孔子在被窩裏看到顏回從鍋裏抓起一把吃了,就假裝沒有看見,過了一會兒,顏回把飯端到孔子跟前,請老師吃飯。孔子就故意試試顏回說:“我突然想要敬拜上天,要用幹淨的飯來祝謝”。顏回說:“不行,剛才有煤灰掉進飯裏,我覺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來吃了,這飯不幹淨”。孔子聽了感歎地說:“我信任我的眼睛,但其實眼睛不足以信任;我信賴我的心,但其實心也不一定可靠。弟子們要記住:認識了解一個人、一件事,真是不容易呀!”孔子所感歎的,正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弱點。曆史公認有高尚道德的孔子尚且如此看人,更何況我們這些末世道德已經失喪的人?
有時論斷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小團體的角度看問題所致的。片麵的了解導致片麵的結論。往往愛聽人的一麵之辭,道聽途說的人,最容易論斷。比如:我站在這裏看桌子上一個茶壺,我隻看到一麵,另一麵的裝飾我不能看到,甚至看不到壺嘴或把手,我心裏就說:哼,這個廢物。論斷就如這樣,其無知無稽一般無二。又如:神給我一個異像,要寫關於從神而來的信息,而且要隱藏自己。那麽從某些人看來,我這個人已經墮落了,放棄了救人靈魂的重要工作,無所事事,不知在幹什麽勾當。甚至有人說,我從前貪了神的錢十多萬,現在正享受等等,還有更多難聽的話;又比如:有一個家庭教會,他們的事工主要是國度性的:即為眾教會栽培工人,這工作需要很智慧和隱蔽,連鄰近的教會都不知道。但有些教會就論斷這個教會:他們真無愛心,看到這麽多失喪的靈魂,都不去做福音工作。周圍都有很大的需要,近的不做,卻偏要穿州過省,好像旅遊一樣。
這是因為我們之間沒有理解、體諒、凡事相信的結果。我們了解得不夠,又不肯凡事相信,隻憑表麵的、所知有限的資料去判斷人,那麽所做的必然是神話的反麵。當我隻看到桌子上茶壺的一麵的時候,我不會認為它就是廢物,因為我相信既然擺上桌,那一定是好的,隻不過我看的不完全罷了。為什麽我會這樣想呢?是因為我采取相信的態度。我們在教會中,對自己所不了解、不理解的人和其它教會都要采取凡事相信的態度——相信自己的神也是他們的神,會帶領他們;相信神也在他們當中作工,他們與自己一樣.愛人靈魂;相信神會對他們判斷、審判。
保羅說:“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13:12)。我相信將來在天堂,當所有的事都揭曉了、全知道了,所有的人都會痛心地認罪:“弟兄,以前我大大得罪你了,我以為是你錯的,原來是我錯了!”“姊妹,以前我的作為,大大地破壞了你們的教會,我還以為我在幫助你們,原來帶來了這麽巨大的虧損,我真後悔!”不錯,人人都不可幸免會陷入論斷的圈套裏;然而魔鬼更喜歡某些人,就是那些小心眼的人,心xiong狹隘的人,主觀多疑的人,自以為是的人……這些人最容易陷入論斷裏。也就是說,論斷最容易在所謂“小人”的心裏產生。它不聲不響地在你的心裏教你去推測,幫你下結論。還使你覺得,你什麽都能看透,什麽事都瞞不了你,你是一個心水很清的人。魔鬼是最喜歡找這樣的人,但無論是誰,我們都有這些弱點,都要警醒。
為什麽我們彼此見麵時尷尬?是因為當中有論斷;為什麽我們弟兄姊妹表麵親熱,實質貌合神離?是因為當中有論斷;為什麽我們相處較久較近的人,反而愛不起來?是因為當中有論斷;為什麽教會常常會成為傷心之地?是因為當中有論斷;為什麽教會有許多事工仿佛怎麽都使不上勁?是因為當中有論斷;為什麽教會之間不相往來?是因為當中有論斷……
聖經一次再次告誡人們不要論斷,就證明論斷危害之大。它誘使人作與理解、饒恕相反的事,是與愛對抗的勢力,把恨偷偷播入人的心裏。目的是使人彼此疏遠。彼此傷害、彼此爭鬥,破壞人際關係,從而使教會混亂崩潰,達到破壞教會實現異像的事工,終歸一句話,就是破壞神的旨意和救贖計劃。因它是在意念上作工,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就像癌細胞一樣,很難找查,卻有極大的破壞力,它蠶蝕人心、蠶蝕教會肢體,是與神作對的撒但勢力,因此聖經明明警告,誰與論斷勢力合作,日後必要受到嚴厲地審判。
那麽,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論斷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無論你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都不要去下結論。如果你要去處理那件事,你都得遵循聖經的原則。就是要去核實是與否。因為我們的估計、猜測都可能有錯,或者不完全對,因此不要輕易下結論。在這環節上,最容易被魔鬼利用。
倘若你看到弟兄有什麽不對,你就去,趁著隻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象外邦人和稅吏一樣”(新譯本,太18:15-17)。
當我們看到別人錯的時候,這裏麵有兩種可能。第一可能是看對了;第二可能是看錯了。怎樣知道是他不對,還是我看錯呢?就隻能按照聖經這個準則去做。我們用以上的事作例子;我如果看到那個姊妹穿著名品牌的運動服,我不應該在心裏自作判斷,而是找一個時機,坐下來問問她,如果是她的錯,我就指出她的錯;如果她將衣服的來曆告訴我,那麽就證明是我猜錯了,誤會就不會發生,魔鬼就不能欺騙我使我不接濟她;這樣的事就完滿解決了。有時論斷會化妝成“聖靈的恩賜”,有一個姊妹,據說能聽到聖靈的聲音,說我在暗中害她,因而她對我有不可化解的怨恨和隔膜,使得本來最好的關係也破壞了。就算你有靈裏的啟示,知道了誰有錯,我們還是要遵循這個原則,與當事人麵對麵核實,你要這樣問:“弟兄,你最近是不是這樣這樣?”如果是,你就幫助了這個弟兄;如果不是,就可能是你接收到的啟示是錯的。因為從靈裏來的東西,也有可能是從魔鬼而來,因此需要這樣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