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字數:3649   加入書籤

A+A-




    上回說到,老耿和高文化八卦了一通,周公和孔子都有些不堪,為了拉回話題,孔子提出了一個問題。隻聽孔子說道,你看生活中的大小、多少、強弱,男女、尊卑等,都是陽在前陰在後,但我們卻不說陽陰,隻說陰陽,這是什麽道理?

    幾個人一聽,還真是的,為什麽陰陽分類後習慣上隻按陽陰順序,卻不按陰陽順序呢?還是高文化先開口了,說道,這也許是個習慣問題吧。也不能說都是按陽陰順序,也有按陰陽順序的,比如:黑白、雌雄、冷熱等,隻不過按陰陽順序的少些,按陽陰順序的多些罷了。要問為什麽會形成這樣一個習慣,我想是這樣的,可能就是先天與後天的區別吧。世界一片混沌之時,是陰還是陽?這時內含陰陽,外呈混沌,世界誕生於內部的運動,而有了天地才有陰陽之分。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不能說混沌是陽吧?所以陰是物質實體,陽是陰外在的或運動的狀態。舉個例子,如果陰是水,陽就是蒸騰的水汽。沒有水就沒有水汽。所以陰在陽之前。混沌之初,太極之時,然後生化陰陽,有了陰陽才有後天。所以陰陽為先天,陽陰就是後天了。也許陰陽是人類聯係太古的唯一見證吧,老祖宗們在起名論道之時也是多方考慮的。這是我一己之見,僅供參考啊。嗬嗬!眾人不值可否。

    隻聽老耿開口道,小高說的也有道理,不過我是這麽認為的,可能與小高有點衝突。

    高文化迫不及待地說,你說你說,不必客氣,討論嗎,各抒己見。周公和孔子也附合著說,對,對,隨便談,隨便談。老耿這才開口批講。

    “易”思想的發展與“陽、陰思想”的發展變化幾乎是同步的、密不可分的。伏羲時代已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和以男性為首領主導的氏族聯盟時代,先民們長期積累了生存和生產知識,對天地運行規律的認識,對人及萬物的洞察了解,逐漸深化。麵對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從日月、白天黑夜、男女、雄雌、熱冷等自然社會現象中總結出規律,伏羲和先民產生了以陽為主導的“陽思維”和“陽陰思維”,萌發並產生了陽陰對立統一的思想,總結出“陽陰規律”,即相互聯係的陽陰對立統一規律。在“一畫開天”的太極圖上,用簡單明確的示意符號表示陽和陰,將神秘的萬事萬物以神聖的思想化合起來。進而“上究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黃帝內經),從生活實踐中發現,事物中陽陰成分各不相同,有的陽成分多一些,有的陰成分多一些,有的外陽內陰,有的內陽外陰,但都用陽陰符號示意並歸屬分類,這樣,一切複雜矛盾的事物都能夠和諧統一起來。由“陽思維”產生的陽陰思想,體現出和諧宇宙、和諧社會中的一大規律,集中了伏羲及先民們的智慧,同時加深了對陽陰構成的萬事萬物的認識,極大地促進了伏羲文化和伏羲文明,進而引領和促進了神農文化、黃帝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

    歸根結蒂,“陽陰思想”是由當時的父係氏族和氏族聯盟社會決定的,這就是“陽思維、陽陰思想”的奧秘。

    為什麽以後“陽陰思想”變成了“陰陽思想”?“變”的節點在何時?我認為,變的時間為商朝末期,關鍵人物是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商朝末期,西伯侯姬昌囚困羑裏,出於當時伐紂滅商的社會需要及占筮需要,他在暗地裏藏著伐紂滅商興周的鴻圖大誌,這種心態、權謀都屬於“陰”,而不是“陽”。這就是“陰思維”的奧秘。因此,姬昌苦思冥想,必須改變社會秩序及順序,從理念上將以陽為主導的“陽陰思想”改變為以陰為主導的“陰陽思想”,並在“演八卦”、推衍六十四卦的編排上、卦象之義上和韜晦謀略中表現出來。從社會曆史的角度來看,陽、陰顛倒,正反映了當時姬昌的身份、地位、生存狀況、政治需求及理念發展的現狀,它是時代性、曆史性的巨變,而不是微不足道的細微末節,其直接影響了後人的思維方式和理念模式,波及社會生活及思想意識領域的方方麵麵。包括孔子等在內的大學者,在不經意或不深思辨析中,都受到了陽、陰顛倒的深刻影響。至今,社會生活、生產、概念等方麵的一些邏輯對應的混亂或錯亂,如日月、男女、高低、貴賤等與相應的陰陽概念自相矛盾,其實都是陽、陰顛倒留下的痕跡;許慎的“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也是受了“陽、陰顛倒”影響的具體表現,本應是“日月為易,象陽陰也。”

    本來孔子是想把話題拉回來,結果高文化和老耿兩個人又把周文王遷涉出來,這讓周公怎麽坐得住呢?孔子偷看一眼周公,心裏說,對不起了老祖宗,我可真不是故意的,沒想到後人的研究思想這麽不著調,誰都沒放過,我孔丘算是丟大人了。其實這是孔子以一己之心度周公之腹了,周公並沒有太大的感受,老耿對自己父親的猜測也算是情有可原吧。幾千年的曆史,誰沒事去研究陰陽為什麽不叫陽陰?陰陽思想深居淺出,難登大雅之堂,說起來與自己不無關係。還是小高曾經說過的,陰陽對立,五行相生相克,都認可這樣的思想了,那些奴隸不都要和奴隸主平起平坐了?不管是陰謀還是陽謀,總之都是為自己謀。想到這兒,周公緩緩開口了,其實我認為,說陰陽不說陽陰完全是個習慣問題,陰陽說慣了,但是人們又尊陰崇陽,所以後來又產生的詞匯就多是陽在前,陰在後了。比如開關,過去哪有開關,這就帶有很強的現代意識嗎。

    高文化一聽,趕緊附合,周兄說的極是,還是周兄水平高。這裏有個曆史演變的問題,不過從老耿所講,老耿同誌也讚成陰陽思想在周易之前,對吧?這是我最開心的。當然按老耿所說應該是“陽陰思想”,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還是讚同周兄的曆史演變觀,這個“開關”的例子舉的相當好。我再補充一個,比如:詳略、對錯、是非、方圓。

    高文化說罷幾個人又都笑了。老耿笑說,你這是補充了幾個?沒喝就多了?

    高文化也笑了,本來是想補充一個的,沒想到說罷第一個還有第二個,說罷第二個還有第三個……也不知道對不對,僅供參考。說到這兒,我想起來另外一個問題,說出來大家聽聽。孔子所著《春秋》,為什麽不叫“夏冬”呢?其中有何意義?

    孔子聽後心說,這可撞到我的槍口上了。但他並不開口,隻想聽聽老耿作何回答。隻聽老耿開口道,以“春秋”一詞命名史書,而非“冬夏”,是因為五行學說中,“春秋”相應“東西”二方位,東為木、西為金,金木為篆,故可彪柄曆史;金木為實,故可以史為鑒。有此緣故,故名為“春秋”。而“冬夏”二季相應為水火,是陰陽變化之極,變化不定,故不以此立說。稱物為“東西”不為“南北”,也是這個道理。後世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其實,孔子隻是把魯國的《春秋》修訂了一下,之前各國都有《春秋》,不過沒有流傳下來而已。我們後世看到的《春秋》就是孔子修訂過的魯國《春秋》。

    說這些,周公就不怎麽知道了,隻是聽了個新鮮,但孔子就不一樣了,他是當事人,最有發言權。本來想趁機聽一聽後代研究結果,好找機會反駁一下,但聽老耿一說,基本附合事實,他也就沒啥可講,內心暗暗稱奇。心想,說到有關周公和周文王的事,我就大不以為然,但說到有關我的事時,卻與事實基本沒有什麽出入,想趁機發發飆也找不到機會。看來是自己心理上有不健康的成份呀。自己哪裏出錯了呢?難道維護周公有錯?還是推崇周禮偏激?為什麽自己隻能做一個教育界的領軍人物,卻不能叱吒風雲帶領一方百姓奔小康?為什麽自己隻能編撰史冊,卻不能續寫曆史?難道自己屬陰?命中注定與陽無緣?

    這些話當然是小可我替孔老先生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這麽個意思,話卻不像我翻譯得這麽直白。

    哎!今天是陪周公來拜訪老中醫耿老師的,還是回到中醫上吧。老祖宗多時也不開口,不知老祖宗是個什麽意思?想到這兒,孔子看看周公。周公卻津津有味地聽著,不時微笑點頭,也看不出個所以然。等老耿說完了,孔子開口說道,時也?運也!總之都是一個命也!無論春秋還是陰陽,總之都是一個太極。我們今天來是向耿老師請教中醫的,就不說題外話了吧。還是聽聽耿老師說說中醫吧。

    老耿又會談出些什麽機鋒呢?請看下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