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字數:3843 加入書籤
上回說到高文化引用易天中教授的理論,闡釋關於楊朱思想的真實內函以及對現代社會的意義,那麽楊朱思想真的是這樣的嗎?
楊朱的“人權宣言”全文如下: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這份宣言言簡意賅,總共隻有兩段話。第二段無須解釋,那就是道家思想的源頭,後來由莊子這樣表達:真正的好社會,就是所有人都相忘於江湖,誰也不用救助,誰也不用犧牲。由此推論,當然誰都可以一毛不拔,因為根本就無需一毫。
第一段包括兩句話,它們可以這樣理解和翻譯:要我犧牲自己來滿足天下,我不幹;要我盡取天下來滿足自己,也不幹。這就是楊朱思想的完整版。很顯然,楊朱在這裏又是極而言之。他設置了兩個截然相反、根本對立的極端:損一毫,悉天下。悉天下,就是盡取天下,或遍取天下。這實在超乎想象。損一毫,則微不足道。天壤之別呀!
於是我們不能不懷疑:這個匪夷所思無人企及的“悉天下”,是不是托?因為在楊朱這裏,悉天下和損一毫,是矛盾對立的雙方。因此,反對悉天下,就得讚成不損一毫。做不到悉天下,就得支持一毛不拔。這,豈非邏輯陷阱?顯然,要想偵破此案,就得問楊朱一個問題:不悉天下,隻取一毫,行不行呢?可惜沒人問過。但答案卻不難得知。因為按照孟孫陽的邏輯,拔一毫就會斷十指,斷十指就會奉五髒,奉五髒就會獻全身。那麽同樣,可以取一毫,就可以取十毫、百毫、千萬毫,最後勢必是盡取天下。所以,既然一毛不拔,那就一毛不取。
這就是楊朱理論的特點:不僅毫不利人,卻也毫不損人。豈止不損人,甚至不損物。楊朱說,智慧之所以可貴,就因為保護自己。武力之所以可鄙,就因為侵犯別人,包括侵犯小動物和自然界。這就叫“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當然,人類為了生存,不能不利用他人和他物。但,可以利用,不能占有。如果蠻橫地私自占有,就叫“橫私”(橫讀去聲)。橫私就是霸占。而且,一切占有都是霸占,因為產權不是我們的。不但小動物和自然界,就連我們的身體也不是。那是誰的?天下的。因此,蠻橫地占有自己,就叫“橫私天下之身”;蠻橫地占有自然,就叫“橫私天下之物”。這兩種,都是楊朱反對的。那該怎麽辦?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把原本屬於天下的還給天下,變成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所有,也就是天下為公。這不是墨子的理想嗎?正是。楊朱與墨子,分道揚鑣,殊途同歸。
實際上墨子與楊朱,就像孟子與韓非,都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麵。孟子與韓非,是民權與君權。孟子捍衛民權,韓非保護君權。墨子與楊朱,是公權與私權。墨子主張公權,楊朱維護私權。他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既是人權宣言,又是維權聲明。實際上,這句話是有主語的。主語就是“古之人”,即古代領導人。我們知道,借古是為了諷今。因此,它又可以這樣翻譯:要我犧牲自己滿足天下,我不幹;你們盡取天下滿足自己,也不行。這不就是維權嗎?而且,他維護的還不是籠而統之的民權,而是每個人的個人權利──私權。
私權是相對於公權而言的。前者叫私權利,後者叫公權力。沒有私權利的讓渡,公權力就沒有合法性,也沒有必要性。因此,公權力絕不能侵犯私權利。哪怕你號稱大公無私,也不行。沒有私權,就不會有公權;沒有私權,也不會有人權。可惜這一點,我們常常忘記,甚至不知道。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曆史上的所有製,既非公有(公共所有),又非私有(個人所有),而是家有(家庭所有,或家族所有)。沒有私產(個人財產),哪有私權(個人權利)?因此我們的文化內核,必然是“群體意識”。在這樣一種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中,講公權就政治正確,講私權則難免風險。於是,我們就不敢講,不想講,甚至不會講了。
楊朱的私權論一發表,就震驚天下。同樣由於這個原因,他也很快就被汙名化和妖魔化。人們一知半解地嘲諷著他的“一毛不拔”,不知道“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才真該是理想。
以上這些都是小可我抄襲易天中教授的,周公和孔子不知道,也不會知道,現在高文化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些介紹給兩位老祖宗,最好是能見見易天中教授更好。易天中教授思想的博大精深,真的是非同一般。我也就是個文化拾荒者,買一本易天中教授的書(還是盜版的),茶餘飯後,鑽一犄角旮旯裏過一把隱而已。就這,感覺生活就已經很出彩了。就像易天中教授所說,咱是精神貴族啊!嗬嗬!
閑話到此為止,言歸正傳。
高文化和兩位老祖宗意見暫時統一不代表孔子就認可了一毛不拔,孔子提出子民、臣民與公民的關係,大概是想強調中國與外國的不同吧。但孔子也確實看到聖人治世有諸多不利,那麽對於國家體製的選擇究竟哪一個更好呢?這正是孔子心裏糾結的地方。高文化看出來了,所以他極力推薦兩人能去拜訪一下易天中教授最好。但是談何容易呀!易天中教授早已神龍見首不見尾,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了的。那也就隻能自己給兩位先大致講講,能不能見就看緣份了。想到這裏高文化說道,孔兄提到“公民”是泊來品,易天中教授正好最近出版了一本《羅馬與漢朝》的書,就是把中國的漢朝和同樣是文明古國的古羅馬做了一下對比。結果發現兩者十分相似,結果卻大相徑庭,而且又互有參考價值。古羅馬文明為什麽會中斷?而且中斷之後為什麽後來又在西方崛起了?中華文明為什麽會綿延不絕?盡管綿延不絕為什麽走勢會越來越弱?麵對越來越弱的趨勢吾輩又當做出什麽選擇?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找到看看是很有啟發的。
周公問道,這麽說你是看過了?
高文化笑笑說,算是看了些吧。
孔子迫不及待地說,那還等什麽?你就講講吧!
高文化不好意思地笑笑說,那我就大致說一下吧,不一定說得完整。
羅馬的共和製,把民主、人權和自由做為核心價值觀,之所以會中途消失,是因為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隻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變成超級大國以後就再難實行。此外,元老院的精英性質和奉獻精神沒有製度保障,執政者從任期一年的執政官變成終身製的皇帝,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隻要把人民民主由直選製改為代議製,給執政者(無論他叫總統還是國家主席)一個合適的任期,再解決元老院的組成問題,幾乎就是最不壞的政體。更重要的是,羅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觀念,恰恰是現代文明最需要的,這也是它後來又崛起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隻要堅持共和,堅持法治,則無論人民民主,還是君主立憲,都是現代文明。這就是羅馬的貢獻。
周公和孔子相互看看,心裏說這就有點似懂非懂的意思了,看來還真得看看這位易天中教授的書不可,要不然,讓小高這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還真不好懂。
高文化還以為兩人都聽懂了,繼續津津有味地講著。這樣看來,我中華文明就有了別樣的意義,什麽呢?中華文明的意義在於:一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沒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卻能長時間維持統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後重建家園,維係文明數千年不中斷,原因何在?同樣,中華文明雖未中斷,卻在衰減,並逐漸失去世界性,這又是為什麽?相反,羅馬文明卻浴火重生,在文藝複興之後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之一。這裏麵難道沒有奧秘?當然有。是什麽?要弄清楚這裏的奧秘,易天中教授說,需要全球視野。
孔子眼巴巴看著高文化,最後來了個全球視野。有點失望的樣子。孔子的性格就是這樣,聞過則喜,知過必改,不服人但服理。你說的對,他就聽你的,哪怕你是一介平民;你說的不對,他也不可能對你唯唯喏喏,哪怕你貴為皇帝。這才是真性情。所以就又迫不及待地問高文化,那你說呢?具體怎麽個全球視野?
欲知高文化所說的全球視野究竟為何物,請看下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