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字數:2105 加入書籤
上回說到周公、孔子和高文化三人在“今古傳奇飯店”吃過飯,相跟著走上大街,高文化又打開了話匣子,要說陰陽五行理論。隻聽高文化說道,陰陽五行學說一般都認為是一種學述理論,但是我覺得應該是兩種理論。或者硬要說是一種理論的話,也應該說是五行陰陽學說,而不應該是陰陽五行學說。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五行理論更早,或者在更早時還不叫五行,隻是有四行或三行,當然也不叫行,叫幾種物質,因為甲骨文上有木、火、金、水字樣,就象古西臘人對世界的認識是火、氣、土、水一樣。它的基礎理論隻是人們對世界的樸素認識,後來慢慢才演化、上升成哲學,屬於咱們老祖宗最早期的哲學萌芽。有的說五行說在夏朝就有,雖然沒什麽根據,但也說明五行說很早。陰陽說應該是五行說成形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綜合了五種物質特性提出的概念性的東東,或者也可以把陰陽說稱做是五行說的延伸。陰陽五行形成理論後,就開始發揮作用了,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它在《黃帝內經》裏被記載下來,說明開始成功運用了,所以在《黃帝內經》之前,陰陽五行的理論應該是很成熟了,都已經在人體的生理運用上形成了成功經驗,可想而知陰陽五行有多早吧。先秦時期的陰陽家就是它們的集大成者,他們進一步把陰陽五行理論整理,並加以發揮,這就是我們知道的最早的陰陽五行了。所以準確地說應該是五行陰陽說。但是很可惜,都沒留傳下來。倒是後來的《易經》,既有六十四卦,又有陰陽理論,還摻和進了五行生克理論,這樣一來,所謂的《易經》就成了大雜燴,什麽都有。最早用五行來解說《周易》的是西漢的京房,創立八宮卦說、納甲說、世應說、五行爻位說、五行爻位生克說和五行生數說,再到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們,比如朱熹、邵雍、周敦頤等,又加以引申發展創立什麽梅花易數等等,也歸到了易學門下,加上《十易》,讓《周易》徹底變成了龐雜的《易經》體係。
高文化感覺話題說遠了,就有意把話題又轉了回來接著說道,說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龐大的《易經》體係是逐漸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但要比我們想像的先秦前還要早的多,陰陽五行就這麽著被分散、滲透到了所謂的《易經》裏,但是根卻找不到了。有的人甚至幹脆說,黃帝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把漢族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發展了起來,也能說明陰陽五行理論曆史久遠。那為什麽這麽重要的理論在後來的曆史中卻沒有了一席之地呢?
高文化扭頭看看兩位老祖宗,發現兩個人沒有打算回答的意思,就自顧自地又說了起來。我想是由於受古代統治階級的影響,導致有很多理論典籍失傳了。比如“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甚至清朝修編的《四庫全書》,很多精華也都丟掉了。據說《史記》記載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家鄒衍著有《主運》、《始終》、《大聖》等十餘萬字的著作,但是後來都沒有再見過,《漢書》記載錄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這些也全部失傳,在官方的典籍裏沒有了,但是被散落在民間卻成了散兵遊勇。官方既正規、正統,也係統,民間不正規更不係統,所以失傳的也就比較多。有句話叫做“高手在民間”是有一定潛在道理的。既然如此,把陰陽五行理論整理修訂就很有必要。現在被公認的最早的陰陽五行理論是隋朝的蕭吉編撰的《五行大義》,算是五行較詳細的古籍,但也隻是整理,離原貌相差太遠,真正的五行學說早已失傳了。很可悲呀!
周公和孔子相互看了看,兩人都沒說什麽,又能說什麽呢?陰陽五行理論在解釋人體小宇宙上,能被醫學成功實踐並保存下來,已經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在解讀時空大宇宙上也許會有更大的應用,唯獨在解讀社會問題上卻遭遇磨難,當然這些小高他不一定能想向的到。兩人心照不宣,繼續聽高文化敘述。
但是為什麽五行陰陽理論會遭遇不測呢?我覺得在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期間,陰陽五行論是自然產生並發展的,但是在周代大一統後就遭遇了冷落,甚至打壓。原因就在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是物競天則,適者生存。符合五行的生克製化理論,但是在周一統後,一方麵周人意識到奴隸反抗的危險性,要改變奴隸的地位,另一方麵,又必須在理論上創造周人製周的合理性和不容置疑性,這就和五行的生克製化產生了抵觸,讓其消失是勢在必然。整個周禮就是為了證明並維護周人製周的合理性和不容置疑性,當然也是不可推翻性。所以從建周開始,五行陰陽論開始被迫隱匿就是必然的了,這個“功勞”應歸功於周公。高文化一邊說還一邊看向周公,並開玩笑說,別激動,不是你們周家的老祖宗,周公姓姬不姓周。至於後來的皇帝們不讓陰陽五行論抬頭就很自然了,跟周公比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欲知周公和孔子聽後會有什麽反應?請看下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