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字數:1734   加入書籤

A+A-




    上回說到豐萬禮介紹有關四柱的來曆,並提出四柱與周易是兩碼事的觀點,孔子幾個人就都想讓他說說有關四柱方麵的事。隻聽豐萬禮說道,雖然四柱與周易相抵,但四柱預測卻與中國社會密切相關。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四柱預測起於唐朝,唐朝又是中國科舉製度大肆興旺發展的時期。隋朝完成中國疆土大一統後,科舉製度就被發明出來了,但是因為隋朝短命,隻幾十年就玩完了,而科舉製度的生命力卻並沒有因為隋朝的滅亡而就此終止,相反唐朝的皇帝們接過科舉製度的接力棒,搖旗呐喊,率領三千七百萬子民奔大唐盛世去了。連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效仿采用科舉製度,你不能不說他的生命力的強大。我們現在說科舉製度不好,在清朝末年就被迫廢止了,但是科舉製度的餘威並沒有結束,而是沿著曆史的長河,滾滾而下。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領域仍免除不了它的影響。為什麽?因為除了它的選拔模式,還沒有人能夠想出比它更完美的製度。雖然都說科舉製度不好,但一到選拔人才的時候,無不是走它的老路。唱著素質教育的歌,走著科舉製度的路,無論是學校管理,還是企業選拔、聘用人才,還是行政事業單位選拔賢能,無不是這樣。難道科舉製度好嗎?也不是,科舉製度的模式獨一無二,但是科舉製度的內容卻是最遭糕的。我說這些似乎跑題了,不是的,科舉製度的產生,相信在隋唐時期並不亞於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一聲春雷讓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都蘇醒了。我們過去是不是這樣讚美改革開放的呢?那麽在隋唐時期的科舉製度一經推出,也讓普天下的所有中國公民都無與倫比地興奮了起來。因為有了這個製度,平民百姓就有了當貴族的機會,就有了登堂入室、當官做人上人的可能。一切都在可能中,想不興奮都不行。但是怎麽考?考什麽?所有的公民都把這個忽略了,都沉浸在科舉有可能跟自己帶來巨大機會、甚至讓自己祖墳冒青煙的暈眩中,唯獨皇帝清醒著。考什麽、怎麽考,完全有皇帝說了算。所有公民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皇帝的圈套。所有的公民都在傻笑,隻有皇帝在陰險地偷笑。唐太宗李世民有句經典的話很能說明問題。他站在城樓上,看著普天下的學子魚貫而入進入考場的情景,情不自禁、十分露骨地說出了心裏的真實想法:“天下英雄皆入我轂中矣!”從這個角度來說,明君唐太宗還值得誇耀嗎?

    就在這個時候,四柱預測誕生了。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四柱預測的背後難道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陰謀?可能吧,猜測歸猜測,必竟沒有真憑實據。但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替皇帝們想想,就能感覺到他們晚上睡不著覺的原因。除了宮庭內部的傾軋和殘害以外,皇帝們不是不知道陳勝吳廣的驚天雷語,他們也不會忘記自己都是怎麽當上皇帝的。既然讓普天下的公民都有可能登堂入室做官老爺,所有人就都有可能當皇帝,那自己的皇帝寶座豈不是沒有了保障?所以隻在科舉製度上下功夫,覺得還是不太保險,四柱命理就做了必要的補充。咱們無法知道最開始的發明者和後來的李虛中、許子平們是被授意還是自薦去這麽做的,或者兩者皆而有之,終歸一句話,四柱預測的背後參入了太多的封建意識和思想。它最終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天下公民都知道,你的命是天注定的,沒必要去這樣那樣,還是聽命運的安排,惟命是從吧!如果想不開了,就讓命理師去給你算一算、調劑調劑,可能會好點。這是什麽?這不還是讓公民都去認命嗎?公民,這個詞是我加上去的,封建社會沒有公民,科舉製度一推出,似乎公民的概念就要產生了。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了,這不就是人人平等的雛形了嗎?但是,對不起,房門亦然沒有跟子民們打開,隻是開了扇窗戶讓子民們透了透氣,子民亦然是子民。就這也不錯了,科舉製度既調動了廣大子民的積極性,四柱預測又穩定了他們那騷動不安的心,一切盡在皇帝的掌控中。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曆史上的盛唐多大的排場?連西歐的商人到過來貿易了,GDP就更不用說了,全世界都來學唐語。

    豐萬禮說著說著,情緒又不一樣了,既像是在訴說曆史,又像是在調侃。幾個人聽後會做何反應,請看下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