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把禪文化引入企業

字數:5865   加入書籤

A+A-




    梁仕容的話剛講完,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掌聲過後,隻見座在前排有一男士站了起來,舉起右手,恭敬地對著台上,說:“尊敬的董事長,剛才我們有幸聆聽了您講的故事,使我們獲益良多,腦子豁然開悟,故事真是太精彩了!今天我們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謂機遇難求,因此,我想再恭請尊敬的董事長,結合企業實際,怎樣把禪文化引入企業,為企業穩健科學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大家說好不好?”

    “好!好!”現場被那位男士一鼓動,一片叫好聲響徹整個會場。

    梁仕容見現場氣氛這麽熱烈,心想,看來,今天是盛情難卻,非要再講下去不可了。

    梁仕容拿起放在前麵右則那杯茶,喝了幾口,然後接過剛才那位員工的話題,開始引經據典,論述禪文化引入企業的作用。

    “剛才,那位員工提問得很好,把禪文化引入企業,這是很有現實和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基於這一思考,本人今天在這裏,試圖就如何把禪文化引入企業,推動企業穩健科學健康發展提出一些淺見。不對之處,請各位指正。”開場白過後,梁仕容自奔主題。“下麵,我想分三個部分展開來談:

    一、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

    自2008gd六祖文化節成功地在新興舉辦,“禪文化”這個概念,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凡是與佛教或禪沾上邊的,統統都被納入“禪文化”的範疇。如禪與茶道、禪與詩歌、禪與音樂,乃至禪與哲學、禪與心理學、禪與管理學、禪與民族精神,等等。應該說,這些跨學科的邊緣研究,對人們認識禪的精神是有幫助的。但是,嚴格來說,這些研究還僅僅是外圍的,還沒有深入禪文化的核心。對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對“文化”和“禪文化”的精神實質作一個簡單明了的揭示。

    (一)什麽是文化。“文化”一詞,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是有獨特含義的。“文”,原指鳥獸皮毛之色彩、花紋,後引申為文字、文辭,禮樂製度,法令條文等;“化”,主要是指“教化”。合而言之,“文化”的含義可以概括為個體、社會和環境的德化與美化,以及相關的創造活動和精神產品。

    (二)什麽是禪文化。禪文化就是借助禪的理念、禪的智慧、禪的修行方法,實現個體、社會及環境的德化與美化。在這裏,禪是體,文化是相和用。個體的德化與美化,謂之文;社會人群的德化與美化,謂之化。化就是教化。

    德化與美化,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優化自身素質。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要淨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優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優化自身素質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自覺自度,稱之為覺悟人生。

    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禪文化不僅是用來提高修養、淨化心靈、啟迪智慧,而且能圓滿回答人類文明的根本問題,蘊含著拯救文明危機的智慧,牽涉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出發點和歸宿。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著名偈語是唐代惠能所作,體現了他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主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思想體係,確立了禪宗在佛教界的主流地位,並對中國唐宋以後的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

    惠能革新後的禪宗浸潤著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其“明心見性”、“道由心悟”的觀點,肯定了人生實踐主體;把神聖的佛性拉回到人們的現實心靈,依靠自信和自在覺悟來實現自我解脫;將看似深奧的禪理蘊含於日常生活,使原本主張消極“出世”的佛教開始麵向人生,帶有“入世”的色彩;追求自然,不拘形式的超然與豁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從文化的角度審視,禪宗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智慧;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它宛如一股源頭活水,通過曆代文人的參與和弘揚,一度為中國文化帶來活力和生機,對中國哲學、倫理、詩詞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浸透著一股濃鬱的性靈禪意。禪宗真於性情又脫俗超逸的禪學意境賦予傳統詩詞更具韻味和人生體悟的審美特征;更為重要的是,禪宗基本上融合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體係,並融入中國文化深層,把中國文化帶入了一個注重自然、和諧、靈性和氣韻生動的嶄新意境。唐代之有禪宗,惠能的確功不可沒。

    二、禪文化對企業的有用之處

    1、經世濟眾,是禪文化蘊含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作為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應該吸納經世濟眾的精神,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作為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企業的組織目的就是贏利,但並不表明企業以贏利為唯一目的和準則。其一,企業可以通過其用以獲利的產品來給別人帶來思想、身體上的解脫,對於企業的經營方式、所經營的產品,都要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香港李嘉誠先生就曾經力排眾議,否決開設賭場的董事會提案。企業經營的產品隻有是利他的才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才會給企業在任何時期任何地區帶來更穩健的經營風格,才能使企業獲得更長期的利潤。其二,企業通過贏利來幫助企業員工以及社會解脫痛苦、尋求快樂。而企業員工和社會得到企業的幫助後,會自然而然地信奉企業本身所倡導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業樹立了經世濟眾的精神後,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企業員工和社會知曉、認同這些精神,會為企業本身的經營帶來極大幫助。無論是金蝶“發展軟件產業、振興中華民族”的民族大義,還是商務通“科技讓人更輕鬆”的溫情關懷,都會激發企業員工的使命感,使員工工作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同時也會使社會對企業本身給予更多的信賴,以利於企業自身發展。

    2、眾生平等,是禪文化的基本精神。對於企業而言,眾生平等應該作為其基本精神之一,應倡導企業內部員工平等相待。企業的各級領導者是各級團隊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擔不同任務的普通一員,領導者不是帶領團隊去執行他所決策和定義的工作目標,而是與團隊的其他人員一道去共同實現大家所認可的工作目標。每位員工都有權利和義務去定義所屬團隊的目標,也有權利去否決他所在團隊的工作目標。除平等相待外,企業應尊重每位員工在企業的發展權利,在企業裏要突出每位員工無論資曆深淺、能力大小,隻要自己不斷努力,都有可能成為領導的觀念。每位領導都是幫助員工成功的兄長和朋友,每位員工都希望成為領導以幫助更多的員工成功,這樣的企業沒有理由不發展壯大。海爾提出了著名的“賽馬場”策略,使海爾的每位員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爾的諸多才俊脫穎而出,他們為海爾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3.棄惡從善,是禪文化的特質。對於企業而言,棄惡從善有幾方麵意義:一是員工本質沒有好壞之分。本性沒有善惡之分,當他行善時便是行善了,當他作惡時便是作惡了。因此,企業的領導者應充分考慮員工從善的根基,並引導員工主動棄惡。二是善惡可以轉化。對於曾經違反過企業法規的員工,領導不要采取簡單的開除或處罰,而是要努力幫助教化。對於曾經為企業帶來過利益,作出過貢獻的員工也不能盲目信賴,鬆懈對其管理和教化。三是企業應滲透褒譴、獎罰的道德和製度體係。讓“因果報應”在企業裏具有全新內容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企業是否能持續穩健發展,離不開禪文化的根基

    企業是否能在競爭大潮中穩健、健康地生存下來,這是每一個企業當前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存在就有機會,生存是一切戰略目標的前提條件。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精神對物質的認識活動存在著相互滲透、彼此製約、彼此蘊含的兩個方麵,即實體認識——真的內涵和價值認識——善的判斷。在實踐中體驗佛教所形成的真實感和道德感,實際上就是一個審美過程。我們追求美與真的結合,要求美與善的和諧,從而才能達到真善美的統一。真、善、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現代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企業和諧持續穩健發展,離不開具有深厚底蘊的開禪文化的根基。

    1、現代企業呼喚引入禪文化。中國企業管理要想成功,必須要把管理理論和企業實際問題相融合,把現代科學管理與禪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隻有這樣我們的企業管理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改革開放多年來,一批具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中國企業家一直在探求建立具有中國元素的企業管理模式。其中不乏成功之例。但是眾多的中國企業,因為未能建立與之發展規模相適應的企業管理,以致於先天不足,而無所適從。

    從以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自rb從二戰廢墟中崛起,在短短的20年的時間裏,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時,號稱“管理王國”的美國人驚詫了。美國管理大師杜魯克前往rb探討,才發覺rb管理的特色在於重視管理哲學。當然,rb人並沒有排斥美國管理,一半是執著地把握科學管理的工具和技術,但從未變成西化;一半是充分吸收中國禪文化思想的精華,強調人本管理的真善美思想,形成管理哲學。而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中國的儒家、佛家思想。rb可謂是中西結合的最佳典範。因此,我們不能沒有自己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的禪文化精華,人格的修煉,先做人,後立事。我們無法期望一個飽學科學管理而沒有胸懷、自私自利、無信無義、浮躁誌短的人去帶領一個企業成就一番事業。

    我們應該兼收並蓄、內方外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正所謂,管理之妙,存乎一心。

    2、禪文化是構建和諧企業的根基。真善美是禪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三個主要的價值範疇,它們之間既有緊密的聯係,又有嚴格的區別。真是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內容,凡是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及其本質的東西,都是真;善是人們實踐的最終目的,凡是符合人的目的的東西,就是善;美則是人們對事物進行評價的社會現象。

    企業,作為以經濟利益為主體的經營組織,在實現其經濟目標的過程中,如何運用真善美的文化管理策略,進而達成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呢。首先,組織領導者是企業的核心締造者,他的行為與思想將直接對企業的管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領導者既需要魄力和權力,又需要胸懷和寬容,需要剛柔並濟,其組織的團隊成員需要個性互補,能力互補,知識互補,有思考決策型的,有衝鋒陷陣型的,有默默耕耘型的,這樣才是一個優秀的團隊。

    和諧——企業旺盛的法寶

    現代國際學術公認:最提倡和諧的古代聖賢是孔子。古代聖賢擅長把不同的事物聯係起來進行研究運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氣生財,關鍵是一個“和”字。必須強調,和的重要性決不僅僅表現於能夠生財,而是滲透於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縱覽古今,凡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蕩,度量恢宏,抱著“以和為貴”的處世態度;而度量狹小者,不僅於他人沒有好處,就是於己也是沒有好處的。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說要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但是在麵對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存在管理模式不規範操作,思維和方法等很多東西充斥著他們的視覺和思維。或許他們真的要用“禪”來讓自己靜下來,好好思考,怎麽才能讓自己在這個狀況下生存下去,發展得更好。

    rb的企業精神受到了中國唐宋以來禪文化的深巨影響,再加上西方的科學思維和管理,才有了rb今天的成就。

    中國禪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內在的充實和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謂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外在能否起用、起用的大小如何,就在於內在是否充實、充實的大小如何。

    最後,梁仕容歸納:禪文化在某一時代,某一階段,更注重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謂的行願。

    這種行願最終要落實到我們的民族國家、社會上麵,不單是個人上麵。眾生成就,你我才成就,國家社會成就,你我才成就,老百姓成就,企業才算成就。

    rb人活學活用了中國的禪文化,把禪文化的精神充分地融入到他們自己的企業之中。其中最典型的是鈴木正三,他所處的時代正是rb戰國時期末年,rb的社會正由混亂走向建立秩序的過渡時期。

    鈴木本人做過武士、官僚,最後出家,他在當時提出如何締造一個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