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頓悟便是大智慧(中)

字數:3423   加入書籤

A+A-




    柳宗元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家,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詩人。魏慶之嚐謂:“人生作詩不必多,隻要遠傳。如柳子厚,能幾首詩?萬世不能磨滅。”劉克莊亦稱:“如柳子厚詩,得一二首似之,足矣。”可見其詩對後世的吸引力之大,生命力之久遠。柳宗元詩歌特點形成的原因,一方麵同作者的才情秉賦、遭際閱曆有關,同時,也不能不看到,當年廣為流布的佛教對其詩歌創作影響,也是一重要因素。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

    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為幼時的盲目、為政時期的附會時尚和貶官後的自覺三個階段。

    他在長安應舉和為政時期,曾與文暢等出入官場文壇的僧侶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謝安石、王羲之、習鑿齒、謝靈運、鮑照等人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的關係,並極力稱讚那些與自己同時代人的那種“服勤聖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隻不過這時他在政治上一帆風順,忙於實現政治抱負,不以文為意,所以作品少,佛教思想也表現得不明顯。被貶永州後,他由一朝重臣而流落遠荒,社會地位的巨大反差,內心的極度痛苦,使他不得不到佛教中尋求寄托甚或解脫。初到永州,居無定所,隻好寄居在重巽的龍興寺,這樣每天接觸的是經書禪堂,促使他進一步研究佛教教義,從而對佛教有了深切的體會。

    他改貶柳州後,來到提倡“頓悟”的南宗禪的老巢,進一步受到禪宗的浸染。佛教的出世間法已影響到他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趣味,並滲透於他的詩歌創作中。

    柳宗元認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誌於物外而恥製於世者,則思入焉。”正是他改革失敗後被貶永州的真實心理狀態。受佛禪影響,他悠遊山林,並於自然山水中體味到了“與萬化冥合”的禪意。

    他早有悠遊山間林泉的好尚,“夙抱丘壑尚,率性恣遊遨。”貶永州後,隨著對佛教教義理解的加深,加上認為自己“既委廢於世,恒得與是山水為伍”,於是,“自肆於山水間”更有意識地在這人煙稀少的遠僻之地搜奇覓秀,遨遊丘壑林泉以求得內心的平靜與精神的快適,從自然山水中尋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鬱結。他在《遊朝陽岩遂登西亭二十韻》中這樣寫道:“謫棄殊隱淪,登陟非遠郊。所懷緩伊鬱,詎欲肩夷巢?”可見他登臨遊覽的目的就是要借此寬解胸中的鬱悶。他毫不掩飾自己是滿懷牢騷來遊覽登臨的。他的許多山水詩作常常這樣開頭:

    “隱憂倦永夜,淩霧臨江津。”(《登蒲州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回斜對香零山》)

    “拘情病幽鬱,曠誌寄高爽。”(《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

    “竄身楚南極,山水窮險艱。”(《構法華寺西亭》)

    “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蹇衣。”(《夏夜苦熱登西樓》)

    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賜諡大鑒禪師碑》

    據《傳燈錄》,大鑒即慧能大師,俗姓盧氏,當為河北“崔,盧,王,謝”四大望族之一。其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仕於南海之新州,於是落戶到了南方。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慧能在嶺南新州夏盧村誕生。其父盧行韜因為官場的黑暗,遭遇不幸,直至抑鬱而死。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遂問法焉,客以得於黃梅忍大師為對。慧能先到了韶州,與尼無盡藏者解說《涅磐經》,尼驚異之,告鄉裏耆艾,雲能有道者。當地人於是競來瞻禮,且準備修葺寶林古寺舊地讓其居之。慧能謂曰:“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遇智遠禪師請教。智遠回答:“菩提達摩傳心印於黃梅,宜往參決。”慧能於是前往黃梅,拜謁弘忍大師。弘忍便問他:“你是哪裏人?來這裏求取什麽?”慧能回答:“弟子是嶺南人,來到這裏不求其它,隻求‘作佛’。”弘忍聽後問道:“你是嶺南人,哪裏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非凡的誌向讓弘忍刮目相看,為了不引起眾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慧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幹得甚歡。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

    待到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神秀是眾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世上本來就是空的,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麵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弘忍第二天把慧能叫去,為其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傳其為禪宗六祖。為了慧能的安全,弘忍親自送慧能到江州渡口離開,囑其不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

    為躲藏“煩惱未斷者”加害,慧能在嶺南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才公開露麵。是年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慧能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慧能的說法,令眾僧大為驚歎,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為慧能剃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慧能離開法性寺,北上韶關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華寺,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

    達摩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時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裏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曆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不立文字的意思,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隻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麽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卻通曉佛經的原因,隻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慧能生前深得朝廷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賜給慧能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慧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其間,韶州刺史韋璩邀請慧能到韶州開元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匯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