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章 偶遇安道誠(下)
字數:6657 加入書籤
說著,客人從一個布袋裏掏出一封銀子,遞給了慧能。
慧能堅推不受,感激地說:待我到金台寺見過寂空禪師後,如確實需要,再來找您!”
“好,好,我沒看錯人。”一旁的店小二看到了客商布袋上的字,嘻嘻一笑說:“難怪你們倆一見如故,這樣投緣呢,原來,你們是老鄉啊!”
“你怎麽知道?”慧能與老者幾乎同時問起。
小二說:“客官,您布袋上寫著‘新州安記’幾個字,說明您姓安,是新州人士。”
未等客人有所表示,慧能已經上前跪了下去,說:“安掌櫃,真的是您!您真的就是在新州城開雜貨店的安掌櫃!”
這次,輪到客商與小二幹瞪眼了。客人撓著頭皮:“小夥子,你是誰,你怎麽認識我?”
慧能興奮地說:“十多年前,您給我和母親領過路。先到的是當鋪,後來又去了藥鋪。”
客人一拍腦袋,激動地說道:“對!我想起來了!你爹姓盧,是從北方來……”
小二調侃說:“不光他爹姓盧,他也姓盧。”
“安大爺,謝謝您。這些年來,我和我娘經常念叨您,我娘說您是個大好人、大善人。”
客人說:“老夫安道誠。盧老弟,後來聽說你們母子去廣州投靠了文大人,怎麽又從廣州回到了新州?”
於是,慧能將過去的事情告訴了安道誠。最後,安道誠說:“落葉歸根。慧能,若是你立誌學佛,如有什麽需求,盡管來找我吧。”
“好!”慧能感動地和安道誠話別後,高高興興地徑自往金台寺方向而去。
太陽從中天滑了下去,慵懶地斜倚在半空,看著棉絮般的白雲在自己腳下蕩來蕩去。
當慧能走出城關南邊,來到一個小山崗邊,金台寺就建在山崗頂上。
慧能上到坡頂,山風吹來,似有朗書之聲。他舉目遠眺,見山上樹木蔥蘢,鳥雀歡唱。一片林海之中,露出了青灰的瓦頂。
注定慧能與佛教有緣,他這麽一上去,就走上了一條與佛家永遠相牽的道路。
穿過小樹林,一座寺院赫然人目:青灰色的牆壁被風雨剝蝕得斑斑駁駁,牆腳下泛起了一層深綠色的青苔。
這寺院叫“金台寺”,近年來兵荒馬亂,香火不盛,寺院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成了頹壁殘垣。
循著時高時低的朗讀之聲,慧能來到金台寺。
他從破壁外看到裏麵有一位中年和尚站在講壇上,拿著一本經書在誦讀。他是金台寺的住持,名喚寂空禪師。身材不高,但也墩實,下巴留著的胡子約莫三寸長,身穿灰瓦色的僧袍。
寂空禪師麵前有二十多個和尚正坐在破舊的蒲團上。
慧能覺得奇怪.便站在破壁外,認真細聽。
寂空禪師領著徒弟誦讀了一段佛經後,轉向眾和尚講解著佛法:“佛教分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是自己度自己,對人世間,眾生的苦惱並不關心,求的是獨善其身。而大乘卻是普度眾生的,求的是兼濟天下。大乘佛法是唐三藏當年西行到天竺取回來的……”
寂空禪師在講解了一段之後,又拿起了經書,要徒弟們跟著他背誦經文。
寂空禪師對著經書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人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寂空禪師讀一段,徒弟們跟著念一段。
……
慧能沒有上過學堂,但這些經文的意思對他來說似乎是若明若暗,這更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太陽快要下山了,他一邊往回家的路上走,一邊回憶寂空禪師教徒弟們背誦的經文。
晚上,慧能洗過澡後,躺在床上,回想起白天在客棧店鋪門口聽聽寂空禪師誦讀的經文,便獨自地念了起來,並且,越念聲音越大。
李氏幹完了家中的雜務,坐在隔壁的房中做著針線活。
山鄉的夜晚,除了偶爾傳來蛙鼓外,顯得特別的謐靜。
突然,李氏聽到到喃喃的聲音,斷斷續續。
“這是什麽聲音?”李氏側耳細聽辨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
李氏終於辨聽出來,這是念經誦佛的聲音,並且是從隔壁慧能房中傳出來的。
李氏的心中立刻起了疙瘩:家中隻有自己與兒子兩人,在這夜晚,怎會冒出個和尚跑到我家裏來念經呢?
初時,她懷疑自己年老耳朵不好,聽錯了,用手摳了摳耳孔,屏著氣息.再側耳諦聽。不錯,這的的確確是念經之聲,並且,的的確確是從兒子房中傳出來的。
李氏感到十分奇怪,連忙放下手中的針線,披上衣裳,走到慧能的房門前,將耳朵貼在門縫上。
誦念經文的聲音在房裏回蕩著,從門縫裏傳出。
李氏用手敲門:“慧能,你把門開開。”
慧能聽到叫聲,停止了念經,問:“娘親,這麽晚了,你不睡,有什麽要事嗎?”
李氏催促著:“你開門再說吧。”
慧能隻好下床去,將門打開。
李氏並沒有邁步進門去,而是站在門檻上,伸長脖子往裏麵東瞧瞧,西望望。
慧能的房間雖然沒有點燈,但是皎潔的月光從窗欞上照射進來,裏麵的一切仍可以見得清晰。
李氏的這一下反常的舉止.倒叫慧能大惑不解:“娘親,你找什麽?”
李氏喃喃地:“你房裏的和尚呢?”
慧能一頭霧水:“我房裏的和尚?娘親何出此言,你是不是睡著了,做什麽夢呀?”
李氏擺著手:“我並沒有睡著,更沒有做什麽夢啦。”
慧能表白道:“孩兒我一人在房裏睡覺,怎會有什麽和尚跑裏房來呢?”
李氏巴眨著老眼:“沒有和尚,夜晚你房裏何來念經之聲呢?”
慧能恍然大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李氏責怪道:“你年紀不小了,還沒正沒經的。你笑什麽?”
慧能用手指了指自己:“那個和尚就是我呀!”
“就是你?”李氏更不解了,“你什麽時候出家當了和尚?”
慧能一本正經:“我沒有出家當和尚,但那些經文確實是我念的。”
李氏並不相信:“字,你也識不了幾個,你會念什麽經?”
慧能解釋說:“我雖然識不了幾個字,但我可以跟人家的口水尾念嘛。”
李氏追問道:“你跟誰學念的經呢?”
慧能:“我偷偷地跟著金台寺的和尚學念的經。”
李氏驚詫地:“怎麽,你到金台寺去了?”
“是呀,娘親,你聽我將事情的始末講來。”於是,慧能就將白天在店鋪偶遇安道誠,受他指點去金台寺的事向李氏講述了一遍。
李氏聽後,鬆了一口氣:“嗬,原來如此!”
慧能頗有回味地:“那些經文聽來真令人感興趣。”
李氏催促道:“你再念給我聽聽。”
“娘親,你聽著,”慧能又將聽到的經文背誦了一次。
李氏從小就聽當鄉村郎中的父親講過經,自己平時又喜歡看經書,故此,對世間的各種經典略知一些。當她聽到慧能念過經文以後,問:“你知道,那大師父教徒弟念的是什麽經文嗎?”
慧能點點頭:“知道,那叫《金剛經》。”
李氏:“《金剛經》,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慧能巴眨著眼睛:“《金剛經》是從什麽地方來的。是不是金台寺的那個老師父自己寫的?”
這一回,卻輪到李氏哈哈大笑了。
慧能不解地:“娘親,你笑什麽?”
李氏嚴肅地:“金台寺的老和尚怎能寫得出如此精辟的經典來呢。聽聞《金剛經》是從天竺那邊傳過來的。”
慧能詢問:“娘親,你懂這些經文的意思嗎?”
“不大懂,那麽深奧的佛理,我這個鄉下村婦怎會懂?”李氏坦言地說,“不過,我從小就從大人那裏聽過一些佛家的傳說與故事。”
慧能搬了一張木凳給李氏:“娘親,你坐下來,慢慢地將你知道的那些佛家故事講給我聽聽。”
於是,李氏便將她所知道的有關佛家與佛經的故事向慧能講了。
慧能越聽越來興趣。
一連幾天,慧能賣完柴後,連汗也顧不上抹,帶著疲勞,爬上山去,來到金台寺外,站在破壁旁,認認真真地聽著和尚念誦經文。
對於這個俗家子弟的奇特舉止,金台寺的住持寂空禪師看在眼裏。
這天,在教授徒弟念經後,趁著休息的空暇,寂空禪師走到破壁前麵,朝著慧能行了一個禮,雙手合十:“阿彌陀佛。”
慧能也彎腰向他還了一個禮。
寂空禪師向慧能問道:“如果老衲沒有看錯,施主該是個打柴仔吧?”
“正是,我從十四歲上山打柴砍樵,至今整整十年了。”慧能用手搔著腦袋,奇怪地問,“大師,我沒有跟你講過話,你的慧眼真是厲害,怎會知道我是打柴的呢?”
寂空禪師指著他的砍刀、竹竿和繩索:“世間萬物自有其特性。人也是講悟性的嘛。你的砍刀、竹竿與繩索雖是無聲的,但它們不是告訴我了嗎?”
慧能佩服地說:“哦,你的悟性真高。”
寂空禪師:“施主是附近的人?”
慧能手指向那邊的龍山:“離這裏不遠的夏蘆村。”
寂空禪師再問:“你叫什麽名字?”
“慧能。”
“慧能?”寂空禪師打了一個悚,雙眼盯住慧能,“你是個俗人,怎麽起了個佛家人的法名呢?”
“我不知道。父親從小就給我起這個名字。”
寂空禪師喃喃地:“或許你以後跟我們佛家有緣吧。”
見寺裏的住持跟破壁外的打柴仔在對話,那些寺僧都圍了過來。
寂空禪師大惑不解在追問:“你已經來到敝寺好多天了,每天站在破壁外聽得如此入迷。這是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