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直指人心的開示(下)
字數:3618 加入書籤
一德禪師:“別看貧僧蟄居深山老林,但這些年來,到訪過岱山寺和天露寺的四方遊僧不下數百,他們將外麵的朝野之爭、佛門變幻等精彩故事帶來這寂靜山林,讓我也看到外麵的世界。”
慧能:“是嗎?”
一德禪師用虔誠而又敬佩的口吻道:“遠的不說,就說近處。人道我們新州地域是蠻荒絕域,卻出了一位驚動佛門的曠世奇才。”
慧能隱約預感到麵前的一德禪師會繼續說什麽,明知而故問:“曠世奇才?大師,你說的是哪一位?”
一德禪師一字一音,如珠璣落玉盤:“慧、能!”
“慧能?!他是什麽人?”慧能表麵流露出驚訝之色,在盡量控製自己,故作不知去反問。
一德禪師揚手指往龍山方向,話語似天露山峽穀的溪水滔滔而出:“聽說他原來隻不過是在龍山夏蘆村那邊的一位打柴仔。北方來的遊僧告訴貧僧,數年前湖北東禪寺裏風雲變幻。弘忍五祖自知年紀老邁,求賢若渴,用作偈來摸清寺僧的修行以定接燈之人。神秀大師兄本是目窮千卷、才高八鬥,寫了一首偈語,‘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自以為定可力壓群雄,撥得頭籌。豈料,那個默默無聞的雜役慧能橫空出世,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而深得弘忍師祖的青睞,最後弘忍大師在三更天將祖傳的袈裟金缽秘傳給他。空門本應遠離是非之地,想不到由此掀起了萬丈狂瀾。”
慧能探詢地:“黃梅東禪寺驟起風雷,震動佛壇,不知大師高見如何?”
一德禪師正色道:“阿彌陀佛,貧僧雖然遠離祖庭,但亦非局外之人。佛門大事,也是貧僧之事,當記係心間。其中的是非曲直,的確不易判定。但我認為,弘忍大師經曆過佛門的風風雨雨,見慣了世間的沉沉浮浮,幾經對照,才以頓悟法門為旨意,選定橫空出世之才,傳授衣缽。他定然有其獨具的慧眼和對未來大局的設想。”
慧能聽對方所言,知道他是傾向於頓悟門派的,也知道這個善良僧人不會加害自己,道:“大師修禪,不為人間沉浮所牽扯,也不為世俗偏見所左右,自有獨到見解,今人欽佩。”
一德禪師繼續說:“空門之內,高深莫測,也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衣缽傳燈,不能光看讀書多少,不能論資排輩,也不能分尊與卑,而應以德高者居之,讓龍象之才,將禪風大旗高揚,立於世上,風行草偃,眾望所歸,方能法海橫流,代代相傳。”
慧能聽到了共鳴之音,讚道:“大師果然胸懷坦蕩,出言不凡。”
一德禪師無奈地搖了搖頭,歎了一聲:“唉,隻可惜那慧能接燈之後,按照弘忍師祖‘吾道南矣’之訓誡,遠引天涯,如今仍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跡。”
慧能順著他的話頭而上:“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禪門既有衣缽傳承,定下了掌燈之人,即使如今杳如黃鶴,但在黑雲壓城之際,隻能先保其身,隱跡潛修,韜光養晦,靜待良機。待他日撥開烏雲見青天,便會有潛龍出淵,重振雄風,那時佛門之內,禪風泱泱,弘忍師祖所倡導的禪學定然會發揚光大。”
“施主所言極是。”一德禪師聽慧能這麽講,內心之言脫口而出,俄頃,濃眉一鎖,雙眼凝定,上下打量著慧能,好一會,才以探究的口吻問道,“施主,貧僧今日與你談經論道,見你身在俗世,卻心在梵門,出口句句箴言,字字珠璣,有如醍醐灌頂,令貧僧愚鈍大開。你之真知灼見,實在可以跟我佛門中的高僧大德比肩齊眉。有道是,大澤起龍蛇。莫非你就是那隱跡林泉、接掌佛燈之人?”
慧能知現時自己處境,還處於被同門追殺的危險時期,即使在這人煙罕至之處,麵對著誌同道合的佛門中人,也不便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聽後擺手否認:“不、不、不。今天我在大師你的麵前,隻不過是班門弄斧、直抒胸臆而已,皆因我平日也經常見到雲遊四海來到新州地域的高僧,聽其教誨,悟其禪道,所以對你們佛門之事略知一二。”講到這裏,慧能用右手拍了拍自己肩膀,繼續說:“你看,我這一介山民,瘦弱的肩膀,怎能擔此重振佛門之重擔?!”
一德禪師眸睛閃射出一道亮光,直指慧能,追問道:“施主,你說的可是真話?”
慧能的嘴角輕輕一拉,略笑一下,指著胸口,道:“大師已研經禪修多年,該知道明心見性,即心是佛。我是何許人也,你可直徹心田,自領自悟,無須再花費唇舌,來作追問。”
一德禪師早就從定慧師父那裏聽過佛祖釋迦牟尼拈花微笑,以心傳心的佛門故事: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說法,手拿著大梵天王送給他的金婆羅花示眾,意態安詳,卻是一言不發。等著聽經的眾門徒都是罔然不知所措,隻有弟子摩阿迦葉破顏微微一笑。釋迦牟尼當場宣布:“我正法眼藏,精心佛法,是奧妙心法,現在已經以心傳心。”當場將袈裟金缽傳授給摩阿迦葉。這是佛門的經典故事。
一德禪師聽慧能這麽講,又見他直指人心,內心明白幾分,知道現在是佛門非常時期,不必深究,於是也指了指心胸,笑了笑:“阿彌陀佛,拈花微笑,善哉!善哉!施主,你說得對,即心是佛。無須再開示,貧僧已明白了。”
慧能與一德禪師相對而笑。
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心有靈犀一點通。
臨別時,一德禪師親自將慧能送出天露寺大殿外。
幾隻白鶴在他們的頭頂翱翔盤旋。
習習山風迎麵拂來,令人神清氣爽。
慧能將擱在寺門前的那個背簍提起,將裏麵的靈芝、木耳倒在花崗岩石階前,說道:“大師,這些山珍,是我剛才在山上采來的,送給你們寺院所用吧。”
一德禪師擺手推辭:“施主,這麽多的山珍,你采來不容易。你還是拿回家中去受用吧。”
慧能:“天露山上寶物比比皆是,我回家的途中,就可以再采摘一些回去。我初次探訪你們天露寺,就算是小小的見麵禮,以表我對你們佛門的一點心意。”
“這……”一德禪師雙手合十,“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既然施主盛意拳拳,那麽貧僧就代表全寺僧人對你深表謝意。”
慧能“大師不必客氣。”
一德禪師感觸良深地對慧能說:“人言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天我是聽君一席話,勝讀萬卷經。施主,希望你以後有空就多來敝寺作客,給貧僧指點迷津。”
慧能也來一個雙手合十回:“善哉!善哉!大師,我何德何能,可以給你指點迷津?!我隻不過是袒露心聲而已。以後我有機會自然會到天露寺拜謁大師,聆聽你的教誨。”
“好的。”一德大師點頭回答。
山風徐來,令人神清氣爽。
一德大師將慧能送至天露寺山門的石階處,兩人揮手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