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修悟聖地

字數:3305   加入書籤

A+A-




    王維在所撰的《六祖能禪師碑銘》中述:慧能以“眾生為淨土,雜居止於編人;世事是度門,混農商於勞侶。”在這寧靜致遠之地,樵夫出身的慧能為他以後的禪學更貼近生活,更具“平民化”特征積澱下不尋常的思想基礎。

    懷集冷坑一帶有幾條盧姓的大村。中國自古以來有“同姓三分親”的傳統思想。按那些傳統俗例,盧姓的村民見慧能是同宗同族,對他視為兄弟一樣,平日更加關心,大家情如手足。

    慧能在家鄉新州時是靠上山打柴來瞻養母親,現在也正值年青力壯,有的是力氣。在上愛嶺與村民上山砍柴他是駕輕就熟;與獵人上山打獵,爬山越嶺是他的看家本領;耕地種田,他又有豐富的經驗。加上慧能幹起活來,從不吝惜自己的力氣,隻是一個勁兒地埋頭苦幹。故此,大家都很喜歡慧能前來幫忙幹活。

    白天,慧能下山來,幫村民們幹活,還經常把自己學到的耕種技術教授給附近的山民;傍晚,才孤身一人,帶著滿身的汗水,攀爬返回山巔的龜咀岩。寒冬炎酷,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在連綿不斷的群山中,不少山民以狩獵為生,經常在動物活動之地布網裝夾。

    在山上,慧能如果見到有獵物落網或被鐵夾夾住,他就會前去解網鬆夾,放獵物逃生。

    每到吃飯時,慧能將放一把蔬萊寄煮在肉鍋裏。

    有山民問道:“你為什麽這樣吃飯的?”

    慧能笑著說:“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我隻吃肉邊的蔬菜,這對身體更有益處。”

    慧能平日常常勸導山民們多種五穀、蔬菜、少殺獵物,多做善事積善德,摒除暴戾野蠻之習氣,多做善事以積陰德。

    因此,周圍的山民,對慧能都十分敬重,改掉了暴戾的性格與不少不良的習俗。

    慧能以龜咀岩石室為住地,輾轉於懷集、四會的大山之間,跟山民們一道種地、采藥、觀賞山林景色,聆聽深穀流泉,領略大自然的野趣,修悟自己的心性。

    平日,慧能繼續自我修禪,領會佛經的真諦,此行此舉,矢誌不移。

    慧能靠著非凡的毅力與堅定的信仰,在懷集、四會那一帶的深山密林裏,雖是幽遁山林,木食草衣,卻是在韜光養晦,自我修禪。他的禪學思想的創立大大地受惠於容納了這一帶的世情影響,山水靈氣鑒照和文化啟迪。他以矢誌不移之精神,修悟了整整十五個年頭。

    無論是三伏炎夏,還是數九嚴冬,慧能或對閑適恬靜的綠水青山,或仰望浩渺迷離的星漢銀河,思路在有形的物與無形的心之間徘徊,苦苦地思索著五祖所傳頓教與西方《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詣與轉承關係。

    世間萬物都在變,西方的佛法來大唐中土也該變。恒河之水如何融匯到中土的江河?這是佛門中的大問題。達摩祖師所傳的如來禪,萬變不離其宗,其要旨是“藉教悟宗”,修行開悟的特點。而祖所傳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強調的是直指心源,應機接物,當下默契,即心是佛,這當是佛法的源頭活水。

    慧能在懷集與四會山林這清淨之地十五年的隱遁修悟,開始構思體現中國化、平民化的《壇經》,立誌創立禪學“南宗”。“眾妙會心”,使慧能的佛理禪機升華到了一個新高度,他修悟出的心性之學,在貫通大乖佛法基礎上無形中融攝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之學,實現了天竺禪在中國的徹底轉換,形成了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禪宗思想體係。這為他日後在曹溪大開法門,張揚中國化的佛教--曹溪禪奠定了厚實無比的思想基礎。

    後來,懷集縣令蔣航登六祖岩,感慨賦詩,其中有“峭壁懸崖叩上宮,慈悲救世釋儒同,如何十載修真地,一任囂塵曆劫紅。”此詩刻在六祖岩壁上,長140厘米,現仍清晰可見。

    古人將慧能在懷城南溪飲水之事與智藥飲曹溪水之事相聯,稱:“南溪與曹溪何分高下,則頓悟之門已可近取。”

    古懷陽十六景之一就有“南溪古渡”一景。而上愛嶺被後人稱為“六祖嶺”,嶺上的龜咀岩被後人稱為“六祖岩”。

    後來,冷坑的人們知道曾在龜咀岩上避難的竟是禪宗六祖慧能,在深感榮幸之餘,在熔爐村東麵,也就是慧能經常幫村民幹農活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院--雙祿寺。

    人們在慧能西行時閃現紅黃光環的山崗上建起了穀神廟,附近村莊賜名為“佛燈村”。

    當地的村民,逢年過節,家家都掛起了“走馬燈”,來紀念這位禪林宗師。盞盞花燈,裝點著夜色下的山莊,蔚為壯觀,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起了不少文人雅士的造訪,甚至連縣令大人也專程前往觀賞。有一縣令在觀看了花燈夜景後情思噴湧,潑墨揮毫,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詩《晚遊佛燈》:

    竹外禪關色界空,青蓮跌坐一燈紅。

    在天月色長如水,共照迷人暗宅中。

    家家掛佛燈的民間習俗,在懷城附近流傳開來……大量的曆史遺跡,都是對六祖慧能“逢懷則止”的曆史見證。

    在六祖慧能的思想影響下,懷會大地,禪風頗盛。

    慧能滅度後,他的弟子從國恩寺來到六祖慧能曾蟄居多時的四會燈盞嶺扶盧山下,建起了六祖寺,傳言昔日香火極盛。經千年風侵雨打,舊址如今石柱瓦頂猶存。

    扶盧山在上林鋪清塘陶塘龍頭羅湖四鋪界,高千餘丈,上有石池。池沿石以撞擊之,其聲如鼓……昔六祖盧慧能常避難於此。故以扶盧山名下。有六祖庵。慧能“乃於四會避難,逐獵人隊中,一十五載,令扶盧山盧峰寺、六祖庵,皆能遺跡也。

    六祖寺在龍頭鋪扶盧山下六祖慧能隱居於此,後人建庵祀之,村民將寺前的那條村易名為“寺前村”。

    在四會貞山修建的“六祖寺”規模宏大,環山而抱,狀如坐蓮,四周林木蒼翠。巍峨山門的兩副對聯分別是:

    山藏祖跡千年禪宗意

    門納善信萬眾護法心

    開般若門應是明心見性

    入菩提地還需色相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