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二十六品

字數:2465   加入書籤

A+A-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大迦葉就是禪宗的初祖。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裏而行乞。因為大迦葉有一次在貧民窟裏化緣,佛十大弟子個個有不同的作風,說明了每一個人成道的境界,在道體上,雖然是一樣的,但是作人做事起用的時候各有不同,因為這些大阿羅漢多生累積的習氣不同。好像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盡管遺傳一樣,但是子女的個性都不同。佛弟子中須菩提專門教化富人。大迦葉出身首富家庭,雖然成婚,但是和妻子一心向佛,二人謹守戒律;出家後將財產全部布施。穿糞掃衣,以修頭陀行著稱,喜歡與窮人結緣,與須菩提正好相反。所以佛有次喝斥他兩人心不平等。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

    維摩居士見到大迦葉在貧民窟化緣,就責備大迦葉隻度貧苦的人,慈悲心應該是普遍的,不論富人還是窮人都要度。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出家人不自己耕種煮飯,出來化緣應該心裏行平等法,挨家挨戶照次序乞食。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不論人家布施什麽都一樣的吃,就算是布施的食物中有葷的,當初的戒律也不禁止。有本書叫做《金山活佛錄》,寫的是真人真事。當年在杭州有位師父,他不修邊幅,從不洗臉,有次要傳法給我,他坐在床上髒兮兮的帳子裏,叫我進去,我硬著頭皮掀開帳子把頭湊進去,哪曉得帳子裏卻是一股清香味,蘭花都沒這麽香。這事說給你們年輕人聽都不相信。我當年找師父,凡是大名鼎鼎的就不碰,專找一些苦行有道的師父。

    回過頭來講本經,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合而來的,肉啊、骨頭、血液、神經等等湊合來的。在沒有成道之前,還是需要維持身體這個機器,因此要摶食,就是用手抓著吃。

    修道有成的人不吃食物也不死,他靠識食,是精神的食糧;乃至有天食,就是有天人送食。我們廟裏晚餐不是正餐,叫藥石,就是把吃飯當作是用藥,用來維持這個和合的肉身,所以不得不吃。

    佛說我們有四種進食方式: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個吃飯的道理,我們留到本經後麵,講吃飯的那一段,再詳細討論。

    至於什麽是化緣的精神?或者說,什麽是化緣的出發點呢?

    學佛的人隻有布施別人,不接受別人的布施,這是不受。但是即使比丘修到不用吃了,因為慈悲,還是出來化緣,是為眾生種福田。

    沒有得道的人聽了,可不要拿來作化緣的借口!有次一位比丘說,他本來不想化緣,為了給人一個布施的機會才來化緣。

    我在旁邊聽到了,瞪了他一眼,本來還要送他一筆錢,也不送了。

    因為他有傲慢心,還沒有得道敢說這個話!過去許多高僧如虛雲、太虛,守銀錢戒,出家人不沾手銀錢,怕起貪念,人家供養的錢送來,他看都不看,管帳的向他報告,香火錢收入有多少,他答都不答,這也是不受。這一段講的就是出家人的戒行,化緣法門。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聚落是古時的村莊,以空聚想,是說比丘進入村莊城市社會,心裏仍然一切皆空,不受環境影響。

    有人說都市髒亂嘈擾住不得,都市與山林有何分別?都是你自心在分別。不論在家或出家人,出入社會對所見、所聽聞、所嗅、所吃的,都應該不起分別心。例如你是有道之士,見到萬人向你膜拜,心裏也不覺得如何。

    化緣時聞到菜香,跟風一樣沒分別。布施來的食物,不覺得好吃或難吃,都一樣。這些不是理論,是實際的功夫噢!你做得到就得道了。當年我在峨嵋山閉關,期滿下山入城,離城市還有三四裏路,就聞到空中一股股人味,跟我一起下山的,有一位隨從,就沒有聞到,他不是不起分別,因為進了城,一家小吃店正在爆回鍋肉,他就覺得香,嘴饞。你看,習氣是多麽難斷。

    受諸觸如智證。這句話更難懂了。受,是感受。觸,是接觸,像是接過一碗飯,或是居士向比丘頂禮,頭接觸到比丘的腳。種種的接觸都不會妨礙比丘內心清淨,因為性空緣起,不起分別。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大迦葉以頭陀著稱,維摩居士就教訓他,什麽是真頭陀行,真出家才是頭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論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能夠有資格受供養的人,是沒有煩惱的;卻也不脫離煩惱,因為煩惱即菩提。真有個煩惱可離,就成了斷見。托缽化緣的時候,沒有離開定,但明明還在走路吃飯,所以是無定無不定,隨時都在定中,是真正的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