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五十七品
字數:3086 加入書籤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學大乘菩薩道隻有犧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報。
愛語第一是要關懷別人,要跟人家講話,不是不講話。
第二是所講的話要別人聽得進。
利行是所作所為都是利於人家的,不是利於我的。
同事更難,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隻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歡做的事你陪著他做。
四攝法是菩薩的道場,由此才能包容眾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多求學、多聽、多研究就是多聞。有人聽經一耳進一耳出,自己覺得已經懂了,但是不能如聞行,聽到的道理,不能變成自己內在的心性行為。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們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剛經》的第一段,須菩提問佛要怎麽樣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煩惱。
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場。把妄心分別心真降伏了,智慧就開發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觀,不會得邪見。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
佛學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個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礎,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剛開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數字記清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反複講過很多次了,名數都記不得是很嚴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處上,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禪定都從這裏來,我們都講過了。
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屬於有為法,但是佛法是講無為,講空,《金剛經》上佛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怎麽空,怎麽達到無為呢?
記得有句詩:“有為須極到無為”。意思是說,把有為法修到家了,自然達到無為法空的境界。
所以大家不要自認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為,那就錯了。
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四諦是苦集滅道,是學佛的第一步。
世間皆苦,是苦諦;眾生以苦為樂,抓住痛苦當快樂,是集諦;要解決痛苦,滅盡苦、集就得道了,是滅諦和道諦。
人類,甚至說一切生命,有個共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樂,事實上三界眾生都是以苦為樂,把輕微的痛苦當成最高的享受,這就是所謂眾生的顛倒。
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實按摩是輕輕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說世間一切皆苦,沒有錯,沒有說謊,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脫得道,離開一切苦得究竟樂,這是佛法的真義。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如果抽出《維摩詰經》這一句話來考試,要吃苦頭了。
大家都會念《心經》,對不對?其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同這句話一樣,包括了十二因緣。
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緣,我再把講出來: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在、來生。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裏?都記不得了。
現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裏來,死了會去到哪裏,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統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胡塗。
不要說生死哪裏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麽,你有把握沒有?
絕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麽來怎麽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麽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一切眾生是怎麽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
這個動力的前麵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麽樣動的。
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
貪瞋癡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統是一念無明。
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
佛經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
人發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
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怨天怨地,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
有很多人學佛,佛經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裏自欺欺人。
貪瞋癡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