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六十品

字數:2634   加入書籤

A+A-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還是第六界?

    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盤。已經跳出來的人自由自在,來去自由。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諸佛菩薩說法如獅子之吼,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都為之頭痛腦裂,所以常比喻諸佛菩薩的說法是獅子之吼,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說法說真理講正道都沒有恐懼。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佛有十力,四無畏,十八種不共法,都是道場,這些名詞前麵已經講過了。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

    成佛得到三明六通,六通前麵講過了,三明是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

    明比通還厲害,通不過是打通了,像陰溝一樣通了;明像太陽出來,無所不照。三明是道場,沒有殘餘的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這就統統告訴了我們,什麽叫真正的學佛。

    道場不在山上也不在廟子,就在你心中。講了那麽多,你隨便從哪一點悟道都真是道場了。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根本大徹大悟就是道場,到了這個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維摩居士對光嚴童子一路棒子打下來,都打光了,掃光了一切。

    他接著說:“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他說,你應該悟到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麵所講的,一切學佛的人假定都懂了這個道理,應該依六波羅蜜教化一切眾生。

    菩薩在世間所有作為,“舉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腳走路一樣,統統都是道場。

    你哪裏去找個清淨道場?菩薩道在世間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佛法就在這裏,哪裏有道場?一念清淨,當下就是道場,你又何必“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維摩居士給光嚴童子說法,這位菩薩名光嚴,智慧光明的莊嚴,這一段法都是說智慧莊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居士講完時,在場同時聽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徹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嚴童子也表示,自己沒有資格代表佛。

    《維摩詰經》到這裏,由十大小乘阿羅漢弟子開始,一直到大菩薩彌勒菩薩、光嚴童子都不敢當代表。

    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認為他們是不敢去見維摩居士,那同我們世間人一樣,何必學佛呢?

    這一班人也太不偉大了。其實他們是不敢作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識問法是很願意的,就是願意當學生。

    所以最後隻有文殊菩薩去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一切佛都是他教出來的,隻有靠他的智慧帶領大家一齊去,這是《維摩詰經》的故事。

    我們知道,《維摩詰經》這一品,講的是大乘菩薩境界,重點在每一位大乘菩薩的見地。

    第一位彌勒菩薩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徹大悟,悟的是什麽東西。

    第二位光嚴童子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道場。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顯教和密教將修道的地方都稱道場,例如廟子、佛殿、佛堂等。

    有稱庵或堂的,過去習慣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稱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稱堂。

    稱寺的,就是叢林、大禪林。

    稱廟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稱為廟,但是近世大陸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稱廟的,廟代表了一切神廟。

    道士們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廟,而叫觀,讀音如灌。

    這些都算是道場。佛堂是道場,大殿是道場,佛的塔廟是道場。

    有時候在家人請法師們來念經或是放焰口,臨時搭個棚子,掛個佛像,那個地方就叫道場。

    中國佛教的習慣,在念經作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