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章 聲聞心為二
字數:2069 加入書籤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的名號是形容佛法有兩隻手臂,一是小乘聲聞乘,一是大乘菩薩乘。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小乘道絕對出世。如果小乘道入世了,就不再是小乘,已轉入大乘了。
大乘在梵文的音譯是摩訶衍,摩訶是大的意思,後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馬哈,摩訶衍就成了馬哈亞,就是大車子的意思。(中文翻譯就不直接翻成車子,而用了“乘”字,也有車子的意思,但是更著重裝載的意義,有交通工具的功能。
裝載量多的,就翻成大乘,心境狹小見解不大的,就翻成小乘。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解脫人生煩惱,而到達超越世俗的眞實地,所以乘大車子去也可以,乘小車子去也可以。
當然,乘小車子的容易小器,路旁有人想搭車,因為車小載不動,隻好拒搭。可是乘大車的菩薩,隻要路旁有人招手,他就停車,甚至你不招手,他也停到你麵前,邀你上車。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兩隻手臂。沒有小乘,顯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沒有用,那是放在山頂上欣賞用的。大乘菩薩道不是標榜清高的,它能藏汙納垢,包容一切,好的壞的,善的惡的,無所不容納。
菩薩心以大慈大悲為主,這是菩提心的基礎。
菩提是梵文覺悟的譯音,因為中文的覺悟不能全麵表達菩提的意義,所以保留譯音,不翻譯。
學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為沒有深切地發菩提心的緣故。大乘菩薩悟道成就之後,更是以大慈大悲為行門,來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心。
聲聞心是自了漢,就是老子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也是出離心,對世間一切厭離,采取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所以聲聞偏向走空的路線,躲在清淨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我們在家人,有時厭煩了,小乘之念不覺油然而生,真懶得管了,懶得管就是放棄,想躲到山中閉關去,這種就是小乘的心理。一般人都十分欣賞這種心態,中原有無數的詩詞,都歌頌這樣的境界,充滿了小乘思想。譬如“閉門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張”,“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如《桃花源記》及《五柳先生傳》等文章都是。
再如在外國,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據說他二人一個是文殊,一個是普賢的化身。寒山作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更是廣受學禪的人所喜愛,你打坐用功能到達這個境界,就了不起了。但是這個境界是聲聞心,小乘的境界。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澡雪精神”,幹淨如白紙,一粒灰塵都沒有。我們都很希望能到達這樣的境界,可是縱然到了,還是聲聞心,不足以入菩薩道。
聽說有一位得道禪師,見到許多人喜歡寒山這個偈子,就對大家說,這偈子所表達的是清淨麵,是法身一邊的事,夠不上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旁人聽了不服氣,就請他說說自己的境界。他就說:
吾心似燈籠點火內外紅
有物堪比倫來朝日出東
這個偈子表麵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門,實際上,燈籠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進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攏來。寒山講的是法身的清淨麵,這位禪師講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麵。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寫了首詩給他的弟子,最後一句是“心頭熱血比丹紅”,我讀了這句詩,非常佩服,這是一個得道之人應該有的心。
妙臂菩薩在這裏說,大乘的菩薩心,與小乘的聲聞心是對立的,是二。可是不論大乘小乘,起心動念之際反觀內照,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正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沒有大乘小乘的分別,這樣就入不二法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