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章 善與不善

字數:1862   加入書籤

A+A-




    218章善與不善

    話說釋如禪師說起《維摩詰經》來,用滾滾長江水來形容還不足以表達,真應了當下那句民間流傳的那句“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這不,隻見他話興正濃,搖頭擺腦地又說開了“善與不善”——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是譯音。對這些菩薩們所作的報告,大家可以參考老古新出版的《維摩詰經集注》,裏麵收集了傳統注解。我介紹的方式是用現代的觀念,使大家容易修證。

    其它的經典或者會用“善、惡為二”,此處鳩摩羅什法師卻翻成“善不善為二”,這是《維摩詰經》常見的筆調。

    不善就是惡,但是不用對立的“惡”字,而用否定的“不善”,意思是比惡還壞,文學上也比較美。釋如說到這裏,如炬的目光向著張柬之巡視了一下,又說,“你們學文的,要留心佛經上這些句子的文學技巧......”

    我們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將善惡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公仔書”,常會問父母書中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這個善惡的觀念,隻存在形而下的世間,但是在形而上的道體上,不但沒有惡,也沒有善的存在。真正得道的人,善惡兩頭都不起。若能不起善與不善的念頭,就進入空無相的本際,而通達佛道,進入不二法。

    所以,有時我們到有些宗教團體或學堂時,原本以為是很清淨的,哪知道更煩,聽的都是人我是非。

    為什麽如此?因為沒有做到無相,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為。中原唐朝理學發達,理學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講的是作人的道德規矩。可是後來積弱不振,黨爭不斷,與理學的發達不無關係。都是君子與君子,小人與小人之爭。

    究竟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搞不清楚。結成許多派別,互爭學術和行為善惡的意見,朝廷也完蛋了。後世對這些理學家的評語講得好:“平時無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一點用也沒有!平日道貌岸然,頭頭是道,到朝廷出了大事,一點辦法也沒有,隻有上吊投海的份。

    “善與不善”在這裏就不展開來說了。

    下麵再說說妙心目中的“妙意”: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位菩薩是講修持的境界。前麵已經有位菩薩講意識境界,現在又來一位,講悟道以後的境界,第六意識轉成了妙觀察智。

    凡夫不能成道,是因為意識被妄念思想遮蔽、困住了。那麽,諸佛菩薩悟道了,還有意識嗎?照樣有的。

    有位學唯識的師父問六祖,這八識轉成四智證得三身,要如何轉?

    這個一轉太難了!

    凡夫順著轉,所以輪回,能反著轉,就成佛。六祖告訴他,“但用名言無實性”,轉其名,而不轉其實。名相轉了,東西的作用不同了,但還是這個東西。等於一把刀,醫生用了可以救人,凡夫拿了可以殺人,它的分別在於意識。所以悟道以後的菩薩還有沒有意識?

    有的。可是悟道以後的菩薩,是否還有困擾凡夫的貪嗔癡?貪嗔癡是凡夫意根上的三業,我們看妙意菩薩怎麽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