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加德滿都

字數:6528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一早,使團眾人拔營繼續向泥婆羅國王城帕坦城進發。帕坦城位於泥婆羅國加德滿都山穀之中(約在今天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五公裏左右),位於巴格馬蒂河河畔。使團眾人沿著巴格瑪蒂河進發,一路河水潺潺,路邊野花繁茂,不時可見野兔從草叢中一閃而過,李威騎射功夫很好,看得手癢,就撥馬來到蔣師仁、王玄策旁邊,對蔣師仁和王玄策笑道:“大哥、二哥,這裏野兔很肥呀,要不我射幾隻給大哥和您做下酒菜?”

    蔣師仁知道李威這小子箭法不錯,以前在安西都護府的時候,李威也是憑借他這手騎射之術在人才濟濟的安西軍中脫穎而出,做到了騎兵隊長一職。就點頭同意道:“隻準你自己去射,不要耽誤使團行程。”

    李威聽到蔣師仁同意自己去射野兔,頓時喜笑顏開,呼哨一聲,撥馬就向旁邊的草地裏跑去。蔣師仁看到李威這種興奮的表現,對並馬而行的王玄策苦笑道:“大哥,三弟就是這種閑不住的性子。這麽大了,還是跟個孩子一樣!”

    王玄策對李威這種心直口快的性格頗為喜愛,說道:“雖然三弟性子跳脫了些,但是年輕人還是要有朝氣的嘛!不是大哥說你,你也就比三弟大一歲,可是說話做事卻比三弟穩重的多,有時候倒像個小老頭了。”說罷,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蔣師仁見說來說去,卻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摸了摸鼻子,苦笑起來。

    如此又經過兩天,使團眾人終於到達泥婆羅國王城帕坦城所在的加德滿都河穀。加德滿都河穀東西長六十多裏,南北寬五十多裏。泥婆羅境內最大的兩條河流,巴格馬蒂河和比興馬提河這兩條大河在此匯聚。河穀內土地極為肥沃,這裏也是泥婆羅這個山地之國最重要的產糧區,也是泥婆羅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所以泥婆羅王就把這塊土地作為王室的直轄領地,而把其他相對貧瘠的地方分封給手下大大小小的各領主。正是因為泥婆羅王室的直屬領地在泥婆羅國擁有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產糧區,才能控製手下這些大大小小的分封領主。

    加德滿都河穀四周環山,王城就在山穀之中,依河而建。帕坦城占地麵積也不是太大,大概長寬各十裏的樣子。不過使團這一路,除了邏些(今拉薩)之外,這座城也是使團行程中遇到的相對較大的城市了。城中居民不超過十萬,城中居民主要信仰泥婆羅教的濕婆派和毗濕奴派,也有少部分居民信仰佛教。

    加德滿都山穀因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喜馬拉雅這道天然屏障為山穀遮擋來自北方的寒風,山穀南麵迎著印度洋的暖流,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這裏年平均溫度20c左右,氣候宜人,終年陽光燦爛,綠樹蔥鬱,鮮花盛開,有“山中天堂”之美譽。

    今天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城,在王玄策、蔣師仁來到泥婆羅的時候,尚未修建,還要等到七十多年後(公元723年),帕坦城在一次戰火中被損毀,泥婆羅的國王古納·卡馬·德瓦即位後,在舊城西北五公裏左右地方重新建立一座新城。當新城建成之時,古納·卡馬國王命名該城叫坎堤普爾城,這裏就是後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城市。

    王玄策蔣師仁出使時候,現在統治泥婆羅的王朝是李查維王朝,主要勢力範圍就是在加德滿都河穀一帶。

    這個王國本來在中天竺比哈爾一地,因受到中天竺其他領主的攻擊逃亡到泥婆羅。從公元40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750年,這也是是泥婆羅第一個有明文記錄王朝,也是第一個婆羅門教王國。之所以說是第一個有明文記錄的王朝,是因為泥婆羅國和天竺其他的國家一樣,並不像大唐這樣,有專門的史官來記錄國家的曆史,很多曆史都是通過神話故事的形式流傳,所以很多穿鑿附會、似是而非的東西。而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及後來王玄策、蔣師仁等大唐使者出使這裏,把出使經曆記錄下下來保存在中國唐朝曆史文書中,反而成了這個王朝確切存在的文字史料。

    這個國家的國王多數信仰泥婆羅教的濕婆派,也有一些信仰泥婆羅教的毗濕奴派。因為上任國王阿穆蘇·瓦爾馬(公元606~640在位)和現任國王納倫德拉·德瓦雖然信仰也同樣信仰泥婆羅教,但是對佛教也報有很大的好感,所以佛教在泥婆羅現在仍然能夠生存下去。

    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希瓦·德瓦(公元588~606在位)逝世後,他的女婿、首相阿穆蘇·瓦爾馬(606~640在位)繼承王位。阿穆蘇·瓦爾馬治國有方,精明強幹,在他統治下,李查維王朝臻於極盛,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相當發展。約在公元639年,阿穆蘇·瓦爾馬將女兒布麗庫蒂(即赤尊公主)嫁給吐蕃讚普鬆讚幹布。

    玄奘大師曾經親自到訪過泥婆羅,關於當時泥婆羅的情況,後來玄奘大師口述,辯機和尚整理的《大唐西域記》中有詳細的記載。

    泥婆羅國居民雖然目前大多數居民都信仰泥婆羅教,但是同樣有著悠久的佛教曆史,特別是帕坦城更是隨處可見泥婆羅教和佛教的建築。

    佛教創世人釋迦牟尼佛就誕生在泥婆羅國的藍毗尼,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藍毗尼就成了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七百多裏。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23年(王玄策和蔣師仁是在公元647年出使天竺和泥婆羅,釋迦牟尼誕生到現在已經快一千三百年了。)出生在著名的釋迦牟尼庭園裏,他的誕生地成為後人朝聖的地方。

    天竺以前一位有名的君王阿育王就是來這裏的朝聖者之一,阿育王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下令免除了佛祖誕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雜稅,阿育王還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並以示紀念。

    帕坦城同樣有著悠久的佛教曆史,城市四角的佛塔據說就是偉大的佛教護法王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修建的。

    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納倫德拉·德瓦國王即位不久,剛剛三年左右,大唐的使者李義表和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就來到了泥婆羅,拜見了納倫德拉國王,納倫德拉王對李義表、王玄策一行大唐使臣非常重視,不但在王宮凱拉斯庫特宮設宴招待,還安排心腹大臣陪同使團眾人在城內各大佛教寺廟及佛教聖地參觀禮佛。

    當時王玄策還是李義表的副使。時隔四年,王玄策再次來到這裏,不過已經成為正使,蔣師仁作為副使。而且這次來,王玄策也升了職,擔任右衛率府長史,大唐官製大體分九品,其中一至三品又分正、從兩級,而四至九品則分正上、正下、從上、從下四級,而右衛率府長史的級別“正七品上”,而王玄策出使天竺之前擔任的黃水縣令卻是正七品下,也就是說,上次出使天竺後,來回兩年,王玄策大人的官職之就隨之升了一級。

    這次來訪天竺,經過泥婆羅,王玄策於情於理,都要再次拜見泥婆羅國王納倫德拉。

    加德滿都河穀這個名稱的來曆,在泥婆羅當地流傳著許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與佛教的文殊菩薩有關。傳說遠古時代,加德滿都河穀是一個巨大的龍潭湖,裏麵居住著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人們為了生存,隻得棲息在河穀兩旁的高山上,往來行走十分不便。後來文殊菩薩經過這裏,用劍把湖的南麵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裏的龍瀉走,水泄之後,形成一個富饒的穀地,是,百姓歡天喜地,來到穀地,修建房屋,定居下來,形成城市,才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穀地的繁華景象。人們為了感激文殊菩薩的恩德,便在峽穀山上修建了一座文殊菩薩廟,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就是使團一行眾人剛才進來的峽穀,叫做佐帕爾峽穀。

    王玄策、蔣師仁一行使團眾人,就是經過這段大峽穀進入加德滿都河穀。在大峽穀的旁邊的高山上,果然隱約可以看到有座古廟。廟裏棲居著數百隻猴子,大大小小的猴子整天圍著寺廟裏精美的石雕、尖塔、佛像嬉戲、曬太陽或玩耍,別有一番情趣,這裏的猴子並不怕人,個別膽大調皮的猴子還跑到道路上來,伸手向使團眾人討要食物吃。

    李威童心大起,把手中的犛牛肉幹扔給一個向他伸手討要食物的猴子,這猴子接過肉幹,先咬了一小口,在嘴裏嚐了嚐,然後歡樂地翻了個跟頭,吱吱叫著,迅速跑到峽穀上方的猴群聚集地。

    過了一會,隻見數十隻猴子攀援著峽穀峭壁上的藤蔓,呼啦啦地全部從峽穀上跑了下來,圍著使團眾人不住地跳躍,吱吱怪叫,都伸出手來向使團眾人討要食物。剛才從李威手中接過牛肉幹的那隻小猴子,似乎認準了李威,跳到李威的肩上,不住地給李威拱手作揖,乞求李威給更多食物。王玄策、蔣師仁和使團其他人看到這一幕,不由得都哈哈笑了起來。

    李威耐不住這猴子的死纏爛打,而且李威自己也童心未泯,就準備把行禮袋中所有的牛肉幹拿出來,都分發給這群猴子。李威肩膀上的那隻猴子,一下子就把李威裝牛肉幹的袋子給搶跑了,高興地吱吱叫著,迅速向猴群跑去,把袋子中的牛肉幹分給猴群中的其他猴子。

    可是,這隻小猴子高興沒多長時間,就見突然串出一隻體型特別巨大、渾身漆黑的猴子,一下子就把牛肉幹袋子從小猴子手中搶走,還往小猴子腦袋上重擊一掌,這一掌力道極重,一下子就把小猴子打趴在地,那隻小猴子躺在地上,四肢抽搐,奄奄一息,眼看就活不成了。其他圍觀的猴群,看到那隻巨大黑猴,頓時都噤若寒蟬,匍匐在地。那隻通體漆黑的巨大猿猴,看也不看受傷倒地的小猴子,三下五除二,跳到旁邊的一棵大樹上,盤踞在一個樹杈上,從袋子裏拿出牛肉幹,一邊吃牛肉幹,一邊用眼睛示威似地看著使團一行眾人。

    事情發生的太快,電光火石之間,李威根本來不及做任何動作,就看到小猴子被那隻巨大黑猴給打翻在地,並把牛肉幹袋子搶走。李威頓時氣的目呲欲裂,滿臉通紅。李威從馬上一躍而下,跑到小猴子受傷倒地的地方,把那隻小猴子一把報在懷裏,看到這隻小猴子奄奄一息的樣子,不由得把牙齒咬的咯咯作響。李威自那年渭水發大水,父母雙親都被大水衝沒,年幼的他曾經一個人孤苦伶仃流落街頭,平時也受了不少白眼,最看不慣那些恃強淩弱之徒。現在看到這隻小猴子被那隻巨大黑猴打成重傷,並且搶走自己的牛肉袋,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引弓搭箭就要射殺那隻黑猴。

    “三弟且慢!”王玄策見李威要射殺那隻黑猴,連忙出聲阻止。

    “大哥,為何阻止我射殺這隻倚強淩弱的畜生?”李威聽到王玄策出言阻止,憤憤不平地問道。

    “三弟可知此黑猴是什麽來曆?”王玄策問道。

    “不就是一隻畜生!還能有什麽來曆?”李威好奇地問。

    “三弟,這你就不知道了,且聽大哥給你道來。在天竺和泥婆羅的神話故事中,有隻神猴,名叫哈努曼,傳說這隻神猴神通廣大,是一隻揚善除惡的神猴。這神猴哈奴曼據說是風神之子,他一出世就有著極其不凡的經曆。據說哈奴曼得道於泥婆羅教信仰的始祖梵天大神的真傳,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他的武器是一柄虎頭如意金棍,這柄長棍在哈奴曼鋤妖鏟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勞,當然其來曆與去向既令人稱奇,也使人迷惑不解。哈奴曼從小苦練功夫的精神感動了各路神仙,眾天神賜予他神力,他的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冥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他匹敵;尤其是他的智慧,在正義與勇武的糅合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他。哈奴曼具有無邊的法力和變幻莫測的本領。他一手能擎山。一步能跨海,還能把太陽神挾在腋下,他善惡分明,扶正祛邪,除妖滅怪的故事在天竺這邊流傳很多,數不勝數。”

    停頓了一下,見李威神色有所緩和,不再像剛才那樣氣急敗壞、怒發衝冠。清了清嗓子,又接著說道:“所以天竺人他們就把猴神哈努曼當作捍衛正義的化身加以崇拜。就是這泥婆羅國居民,泥婆羅教徒也占有絕大多數,相信猴神哈努曼的人也大有人在。在這王城內,還有一尊猴神像,頭上罩著一頂朱紅錦緞華蓋,臉部終年蒙著一塊朱紗,就立在泥婆羅王宮門左側高約 2 米的石墩上。為兄第一次出使天竺也身為奇怪,為什麽在王宮旁有座猴子像,向泥婆羅王打聽後才知道這段傳說故事。這隻黑猴據泥婆羅國王說,在這旁邊懸崖上的寺廟裏已經活了一百多年,你知道一般的猴子,壽命不過十幾年,所以泥婆羅國的人都以為這隻黑猴是神猴哈奴曼轉世,對這隻黑猴尊崇有加,懸崖上的寺廟內,平時還有人專門送食物給這隻黑猴享用。”

    “我們出使天竺,路過泥婆羅國這裏,遠來是客,客隨主便,雖然這是旁門左道泥婆羅教信徒們穿鑿附會,我們大唐人不相信這隻猴子是什麽神猴哈奴曼轉世,但也最好不要殺掉這隻黑猴。愚兄怕殺猴子事小,萬一惹怒泥婆羅國那些信奉婆羅門教的教徒,損害我大唐和泥婆羅兩國邦交就不妥了。”說罷,王玄策歎了口氣,對李威接著說道:“你讓隨軍大夫看看,這隻小猴子是否還有救,如果還有救,盡力把這隻猴子救活,也是一樁功德。”

    旁邊的蔣師仁本來看到這隻黑猴恃強淩弱,欺負那隻小猴子,也怒氣上湧,此刻聽到王玄策如此說,心下卻不以為然,心想:“大哥這真是太過多慮,別說就是一隻畜生,就是天竺或者泥婆羅人,要是膽敢搶我大唐的東西,也一定要讓他有來無回,以命相抵。”

    想到這裏,對王玄策道:“按大哥說法,這黑猴隻怕是常年得泥婆羅人供奉,予取予求,養成妄尊自大、不可一世的性格。又仗著自己體格巨大,在猴群中作威作福。本來一隻畜生,也不值當與它計較,但是它居然膽敢搶我大唐的物品,你看它現在還在哪裏耀武揚威,分明就是一番你能奈我和的強盜嘴臉。既然它膽敢搶奪我大唐物品,那就別怪我大唐人不客氣。死罪可免,活罪難饒!”說罷,引弓搭箭,一箭射向那隻黑猴拿著牛肉袋子的猴爪,那隻黑猴沒想到居然有人膽敢射它,猴爪頓時被王玄策箭矢射穿,淒慘地怪叫一聲,躍下樹枝,倉皇遁入樹林之中,旁邊的其他猴子頓時也一哄而散,各自逃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