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夏娃嚐禁果

字數:5236   加入書籤

A+A-




    相形顯小

    有一次,伊麗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於女王生活在詫深牆高

    的宮庭大院裏,平時也多來往於達官顯貴們奢侈華貴的住宅,當她看到簡

    樸普通的**官的宅第時,不禁驚歎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邊,仔細端詳了自己的房舍後,聳聳肩說:“陛下,我

    的住宅其實並不錯,隻是因為陛下抬舉我,光臨寒舍,才使它顯得小了。”

    剽竊罪

    約翰沃德爵士於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傳記《亨利四世》。然而

    這幾乎招來了他的殺身之禍,因為當時的伊麗莎白女王認為作者是借古諷

    今,含沙射影地抨擊她的現行政策。

    女王很快召來了司法官員,建議以謀反罪對沃德提起訴訟。

    培根讀過此書並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來表示異議,為作者開

    脫。他說:“我不敢說書裏有謀反的證據,但毫無疑問,該書確有不少重

    罪的證據。”

    “何以見得?在什麽地方?”女王急切地問。

    “在他從泰西塔斯(55--117年),古羅馬曆史學家,那兒剽竊來的好

    多段落中,便可找到這類罪證。”培根認真地回答說。

    河麵上告示

    英國哲學家威廉休厄爾(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維多

    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劍橋的卡姆河隻是一條被用作城區排水的排水溝。有

    一次,女王訪問劍橋,在河上的一座橋上停了下來,對族擁著她的劍橋在

    學的要人說,河裏漂著的廢紙太多了。威廉休厄爾接口說:“陛下,它

    們並不完全是廢紙,它們的每一頁上都寫著告示,通知來訪者這條河是不

    適於遊泳的。”

    富翁的價值

    英國哲學家、詩人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見一個富

    翁被人從河裏救了起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富翁的窮人,竟隻得到一

    個銅元的報酬。圍觀的人被這富翁的吝嗇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裏去。

    這時,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說:“放了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

    己的價值!”

    無需再錦上添花

    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1711--1776年)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曆

    史學家。他晚年退休後,每年還能拿到1000英鎊的退休金和印書稿費。他

    在愛丁堡圖書館做管理員時寫的《大不顛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暢銷書。

    周圍的人勸他再寫續集,一直寫到當代。

    哲學家攤開兩手說:“你們已經給了我太多的榮譽,先生們,但我不

    想再寫了,理由有四點: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懶了,太富了。”

    剩下誰呢

    休謨去逝前不久還出席過一次晚宴。宴會上一個客人抱怨世界充滿

    了敵意,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太深了。老哲學家頗不以為然。“不,並非如

    你所說。”他語重心長地說,“你看,我以前寫過能引起敵意的各種題目。

    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還有宗教的,可除了輝格黨人、托利黨人以及

    基督教徒以外,我卻沒有任何敵人。”

    死而複生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1694--1778年)寫

    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意。從那以後,每隔10來天,此人

    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回信越來越短,終於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

    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

    不料幾天後,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

    伏爾泰先生。”

    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

    區別

    誰也沒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學問家伏爾泰竟參加了一個為人不齒的

    團夥的狂歡。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們

    又邀請他參加。

    “噢,夥計,”伏爾泰神秘地說,“去一次,不失為一個哲學家;去兩

    次,就跟你們同流合汙啦。”

    豈可再乎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

    11個月之久。出獄後,吃夠了苦頭的哲學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

    謝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於同他化幹

    戈為玉帛。於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之辭。最後伏爾泰再一次

    表示感激說:“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麽長時間的食宿問

    題,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可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

    啦。”

    慢性毒藥

    伏爾泰的咖啡癮很大,一生中喝了數量驚人的咖啡。有個好心人曾告

    誡他說:“別再喝這種飲料了,這是一種慢性毒藥,你是在慢性自殺!”

    “你說得很對,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這位年邁的哲學家說,“要不

    然,為什麽我已經喝了65年還沒有死呢。”

    錯誤的讚揚

    性格放蕩不羈並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

    作家讚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讚揚這位

    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不是。”

    “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驗明牧師正身

    當伏爾泰到了84歲高齡臥床不起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位牧師自

    作多情,走到他的床邊,為他祈禱懺悔——這是為垂死者訂購天國飛機票

    或入場券的一貫作業,但是,這位老頑固非但不領情,反而追根究底,盤

    問起人家的身份來:“牧師先生,是誰叫你來的?”

    “伏爾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來為你祈禱懺悔的。”

    “那麽你拿證件給我看看,驗明正身,以防假冒。”

    哲學語言

    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1859--1952

    年)和幾位哲學界的同事在百老匯大街上閑逛。突然有人提議去看一場露

    天電影,剛才還在思考和討論的頭腦還未來得及細想,他們便舉步向一

    家露天電影院走去。等這夥哲學家抵達了目的地,才開始意識到托馬斯

    鮑威爾的話:

    “電影要求黑暗,可黑暗在世界這個角落的白天裏,並不那麽猖獗。”

    (本章完)